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近日,一则消息让国际舆论炸了锅:澳大利亚政府打算重新谈判达尔文港的租约。
要知道这个港口在2015年被中国企业岚桥集团以99年租期拿下,如今才不到十年,澳方突然变卦,甚至放话“中企可能愿意卖掉租约”。
岚桥集团立刻站出来否认,直指这是“毫无根据的谣言”。
这究竟怎么回事?澳大利亚为何突然要收回达尔文港?

时间倒回2015年,此时的澳大利亚北领地政府正为达尔文港发愁。
这个港口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距离亚洲最近的澳洲海岸线、北领地矿产和农产品的出口命脉,本该是座“金山”,但现实却惨淡无比:港口设备老化,货轮来了都得排队,一年集装箱吞吐量才21万吨,连印尼的小港口都比不过。
当地政府一咬牙,决定“甩包袱”把港口99年的运营权租出去,条件是接盘者必须自掏腰包搞建设。
消息一出,这无数的企业前来招标,可看完合同细则后,大多数人扭头就走。

澳方开出的条件堪称“霸王条款”:前5年必须投资2000万澳元升级设备,连续6年保证吞吐量增长,20年内再追加2亿澳元。
更苛刻的是,中标者必须接受澳国防部的定期审查,连军舰进出港口的安排都要报备。
最后,来自中国企业岚桥集团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

北领地官员喜出望外,在签约仪式上连连称赞:这是达尔文港重生的开始!
要知道那时候的澳大利亚经济正处于黑暗之中,中方企业的接手为澳大利亚带来了不少的效益,澳大利亚也凭借着实现经济崛起。
但是随着后面国际上的局势,这个原本双赢的“港口”变得复杂了起来。
达尔文港这个港口有些特别,在于它既是一台“印钞机”,又是一把“枪”。

从经济角度看,这里是澳大利亚北部资源出口的核心枢纽。北领地占全国天然气储量的80%、稀土矿藏的60%,每年数千万吨矿产和数万头活牛从这里运往亚洲。
岚桥集团接手后,第一件事就是扩建码头,慢慢的这个码头成为附近国家最大的码头,每天的货物不断。
到2020年,港口年吞吐量飙升至52万吨,中国、日本、韩国的货轮挤满了航道。

但港口的另一面,是军事敏感区的身份。港口半径50公里内,分布着澳大利亚军事基地,还有美国的军事基地。
澳大利亚政府也是心大,一边收着钱,另一边为别国提供着“造枪”地方。

2011年,美国与澳大利亚达成协议,将达尔文港作为美军在印太地区的重要据点。正是这份军事背景,让十年后的矛盾彻底爆发。
最初五年,中澳合作还算顺利。岚桥集团按期完成2000万澳元投资,新建了两座集装箱码头和一套自动化装卸系统,雇佣了大量的当地员工,为他们提供了工作岗位。
北领地政府每年靠港口分成赚得盆满钵满,甚至主动帮岚桥集团协调美军舰艇的停靠时间按照合同,任何军舰进出港口都需运营方批准。

但美国开始坐不住了,又要开始搞事情。2016年,一艘美军驱逐舰申请停靠时,因与商业货轮档期冲突被推迟了三天。
同年,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发布报告,警告“中国控制达尔文港可能威胁美澳军事协作”。
不过,当时的澳大利亚总理特恩布尔不为所动,公开表态:“这是纯粹的商业合作,不会影响国家安全。”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20年。随着中美关系恶化,澳大利亚选择站队美国,中澳贸易争端、华为5G禁令、新冠溯源争议接连爆发。
达尔文港这个“历史遗留问题”被政客们当成了靶子。2021年,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突然宣布,要对港口租约进行“国家安全审查”。
国防部派出的调查组在港口蹲了三个月,查账目、查设备、查员工背景,最终结论却是:岚桥集团完全遵守合同,未发现任何违规行为。
调查报告公布后,澳政府尴尬不已,但政客们并未罢休。

这期间澳方开始“鸡蛋里挑骨头”要求岚桥集团提交未来30年的投资计划、审查中国籍员工的签证记录,甚至派人突袭检查港口的消防设施。
面对澳方的步步紧逼,岚桥集团始终抓住两条底线:一是晒出十年成绩单,二是搬出法律武器。
事实层面,岚桥集团把数据拍在桌面上:十年间累计投资早超过合同中的投资额了;港口吞吐量增长了很多,占北领地出口总量的70%;缴纳的各项税费也高到几亿澳元元,相当于当地政府年财政收入的5%。
法律层面,合同白纸黑字写着:若澳方单方面毁约,需按国际商事规则赔偿所有投资损失及预期收益。

按照岚桥集团的估算,这笔钱可能高达30亿澳元。一旦澳大利亚撕毁合同,其国家信誉将遭受重创。
但澳大利亚似乎铁了心要冒险。2025年3月,北领地议员放风称“已有多个投资者愿意接盘”,声称岚桥企业非常有意出售。
随后岚桥企业澳大利亚负责人马上出来回应:这是谣言,达尔文港我们不出售!
这种手段并不新鲜2021年澳方强行收回中国企业在电网、农业领域的投资时,也用过类似的舆论铺垫。

在这场博弈中,美国的影子始终挥之不去。
自岚桥集团接管达尔文港后,美军舰艇的停靠流程变得复杂。过去,美军只需向澳国防部报备,如今却要多走一道“向运营方申请”的程序。

如今,这场纠纷陷入死循环:岚桥集团坚持“按合同办事”,澳大利亚政府既不敢赔钱毁约,又不甘心继续履约。
当年澳大利亚政府求着人家来救场,现在港口赚钱了就想赶人走?这么搞下去,以后谁敢来澳大利亚投资?
或许,这场闹剧最好的结局,就是让所有人记住一个道理:国家的信誉,比十个达尔文港都值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