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前,王浩法官说:“不是你撞的干嘛扶?”如今他过得怎么样?

崔严谈娱乐 2025-04-24 03:40:41

“既然不是你撞的,为什么要扶?”

2007年1月,原本一件普通的民事诉讼,却因主审法官王浩的这句话,演变成了一件对社会影响巨大的“标志性事件”。

恐怕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一句话的威力会那么大。

因为这个案件,他不仅葬送了自己的前程,还引发山呼海啸般的舆论风波。

时过境迁,尽管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彭宇案”的余波至今都还没有完全平息,甚至还被改编成小品登上了春晚。

那么,主审法官王浩后来怎么样了呢?

实际上,回顾这件事,说简单也简单,说麻烦也真的是不太好解决。

这件诉讼案中的两名当事人:一个是64岁的退休职工徐寿兰,另一个是26岁的小伙子彭宇。

两名当事人之间的纠纷,是因为乘坐公交车时发生碰撞引起的。

2006年11月20日上午,徐寿兰在南京水西门广场公交站等车时,有两辆83路公交车同时进入了候车站点。

按照一般的惯性,两辆车同时进站时,挤第一辆车的乘客肯定比较多,相对而言第二辆车就会比较宽松。

经验丰富的徐寿兰,果断放弃了第一辆车,着急忙慌地跑向了第二辆车。

可是公交车进站之后,有上车的自然就会有下车的,彭宇就是下车的乘客之一,而且还是第一个下车的乘客。

结果就发生了不幸的事情,徐寿兰经过公交车后门的时候,跟正好下车的彭宇撞到了一起。

其实,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人群拥挤的时候难免会磕磕碰碰。

再加上,两个人是不经意间撞到了一起,谁也不是故意的。

只不过,徐寿兰上了年纪,跟正当年的小伙子撞到一起,肯定占不了便宜,一下子失去了重心倒在了地上。

彭宇见到徐寿兰摔倒后,就急忙把老太太扶了起来。

见老太太摔得比较重,龇牙咧嘴地不住呻吟,他又等着老太太的亲属到场后,一起把太太送到了医院,甚至还主动代付了200元的医药费。

他原本以为也没什么大事,徐寿兰不过就是普通的挫伤,在医院拿点药就没事了。

可是没想到,徐寿兰这一下摔得着实不轻,把左股骨都摔骨折了,不仅需要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而且治疗和后期的恢复要花好几万元。

情况这么严重,徐寿兰的子女们肯定不愿意,自然是要找彭宇索要经济赔偿。

谁知,彭宇发现情况严重了之后,竟然拒不承认撞到了徐寿兰,直接就惹怒了徐寿兰的子女。

既然私下协商不了,双方只有报警处理,后来还闹到了法庭上。

这件民事诉讼案,一审在南京鼓楼法院进行,主审法官就是王浩。

原告徐寿兰,坚称是彭宇把自己给撞伤了,索要医护及精神损失费共计13.6元。

被告彭宇拒不承认自己撞了徐寿兰,自然也不会支付这笔费用。

由于当时没有摄像头,又正值出行的高峰期,谁也没有太关注这件事。

所以,徐寿兰和彭宇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就成了一个难打的官司,各有各的说法,双方在法庭上僵持不下。

再加上,对于当天派出所出警时的笔录,也被执法人员自己给搞丢了。

虽然徐寿兰的儿子,当天倒是用手机拍下了补录的照片。

但由于他和原告之间的关系,这张照片也不能作为直接证据来使用。

丢掉笔录的民警,后来倒是补了一份笔录。

但由于笔录已经不是原件了,法庭上拿来作证据的时候,被告是有权利对此提出异议的。

所以,这件事发展到这一步,就变成了一个“良心题”,真实情况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就看当事人是否还有最基本的良知了。

从事情的发展上来看,彭宇在这件事情上的表现很不光彩。

首先他自己在两次庭审中的说辞,都有矛盾的地方。

第一次,他说自己没有撞过人,扶徐寿兰老太太只是纯粹地做好事。

后来,他又说自己的确是撞了人,但是撞的人并不是徐寿兰。

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再加上民警补做的笔录,以及徐寿兰儿子提供的照片,说明王浩在一审时,认定两人有碰撞情节是成立的。

也就是说,身为法官的王浩,在这件事情上作出的结论并没有错,错的是说了一句不该说的话。

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出来,起到的效果和引发的反响是不一样的。

法庭这种庄严肃穆的地方,法官代表着国家赋予的权利,随便一句不合适的话,就会引发极其恶劣的影响。

尤其是在这种涉及人性良知和社会公德的事情上面,一句不合适的话就会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

再加上一审判决结束后,深知舆论威力的彭宇,通过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被“冤枉”的受害者,博得了诸多媒体的同情,使得整个舆论的导向偏离了事实真相。

那么,本身就因缺乏直接证据作出判决的王浩,以及那句敏感而又不适时宜的话,就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也使得法律的公正性受到了公众的质疑。

在这件事情中,三名当事人没有一个是赢家。

南京有关方面为了平息事件的影响,对涉及其中的相关人员分别进行了降级、通报批评等处理,王浩也被调离了原岗位,下放到基层重新开始。

徐寿兰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成了一个饱受指责的“恶婆婆”。

为了获得生活的宁静,她多次搬家,最终于2009年抑郁而终。

隐瞒真相的彭宇也不好过,多年来一直饱受良心的谴责,后来撑不住了才公布了真相,此后也消失在了大众的视野里。

尽管已经过去了18年,王浩和彭宇都在极力地躲避公众的视线,但是已经造成的影响,直到现在仍旧是社会上的一个焦点问题。

针对这件事,南京有关部门在事后,也多次进行了公开回应,表示舆论和公众认知的并非事实真相,而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错误解读。

但是从结果上来看,似乎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效果。

对此,大家有何看法?

参考资料

央视网 《彭宇承认碰撞受伤老太 保密条款致事件发酵演化》

中国经济网 《南京“彭宇案”被误读是谁的错?》

0 阅读:64

崔严谈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