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殖期家养马,东北圈舍改造,三个月配种记录,细节决定成活率

小雅养殖 2025-02-23 02:58:18

繁殖期家养马,东北圈舍改造,三个月配种记录,细节决定成活率

在养殖的世界里,不同动物的养殖各有特点与难点。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东北地区家养马的繁殖那些事儿。提到马,它可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在一些特殊的区域和场景下,比如传统的赛马产业或者农业劳作中,马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东北地区,马是一种很有价值家养牲畜。从体格上来看,东北的马个头高,力气也大,耐力很不错,很适合这地儿干农活或者参加些马术活动。马繁殖这事,特别得讲究。就说咱东北,气候干冷,这和南方湿热的气候不一样,在这种环境下养马,对圈舍的要求可高了。

咱先说说东北马繁殖的一些痛点。在繁殖季,要是圈舍不行,马可能就生病,影响生育。好多养殖户,一直都想让马成功繁殖,可就是搞不定圈舍和配种这些事儿。其实啊,这些事儿特别重要,关系到马能不能顺利繁殖。

我给大家讲个事儿,我有个朋友在东北老家有个小养马场。以前他不太会改造羊圈,结果马老是生病,配种成功率特别低。他跟我讲,那时候不知道圈舍的湿度、通风啥的咋调整,每天看着马不舒服,心里特别着急。其实像他这样的养殖户有不少。

后来啊,他就下定决心改造圈舍。从30天前就开始忙活。首先,他对圈舍的地进行了特殊处理。在东北这种干冷的地面,他铺上了一层干草,这干草的选择也很有讲究,不是随随便便哪种都行。他选了一种比较柔软、保暖性好,而且是耐踩踏的苜蓿干草。苜蓿干草在南方可能用得相对少,北方养殖户用的多,因为咱东北这嘎达,冬天长,牧草资源有局限性,在繁殖季多储备些苜蓿干草,既储备了饲料,还能用于改善圈舍环境。

圈舍的空间布局也很重要。以前他的圈舍有点小,这马活动不开。后来他重新规划,在100平左右的空间里设置不同的功能区,有专门的吃草区、休息区和活动区。就像我们人住的房子,功能区划分好,住着才舒服。而且他在各区域之间设置了过渡的空间,避免马的直接冲撞造成伤害。他还按照不同年龄、体型和性别马进行分隔,这样不同马之间不容易交叉感染,也能避免小马驹受到大马欺负。

温度控制方面,在寒冷的东北冬季,也就是12月到次年2月,他给圈舍安装了专门的取暖设备,像暖风机 。这样圈舍里能一直保持在15到20摄氏度左右,马在这个温度区间比较舒服。同时避免温度忽高忽低,让马能够稳定生长。

湿度调节也不能马虎。在10月到次年4月干燥的季节,他会定期在圈舍喷水雾 。这个水雾不能是自来水直接喷,得经过简单净化处理,避免水中杂质对马呼吸道影响。每次喷水雾量也有讲究,让圈舍湿度大概保持在60%左右。

当然,圈舍的清洁卫生必须到位。以前因为怕麻烦,清洁频率低,结果马老是生病配种成功率低。现在,每周至少彻底清扫3次圈舍,每天还简单清扫一次马粪、杂物等,防止细菌滋生繁殖。打扫完还消毒,用适合马的消毒剂,避免残留伤害马。

再说说饮食营养。马在繁殖期对营养需求大,饲料配比得合适。比如能量饲料和蛋白质饲料比例得对,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北方冬季草料资源少,他就提前收贮了青贮玉米。青贮玉米可不错,它保留了好多营养成分,能给马提供能量。同时,他会补充一些维生素和矿物质,像维生素A、铁和锌这些,让马身体强壮,提高繁殖能力。

这3个月,他一直盯着每匹马的配种情况做记录。那些马年龄、体况啥的都不一样,配种时间、方式也得因马而异。有个例子,一匹6岁的母马,体况不错,在发情后,第二天他就安排了合适的公马配种,这成功率就比较高。像这种不同年龄、体况马配种差异他都详细记录,总结经验。

我还听说过别的地方养殖的情况。有个南方的小型养马场,气候湿热。他们在圈舍改造上就和东北有很大不同。南方得重点防潮散热,所以他们更多用高架床那种圈舍,让马远离潮湿地面,通风也用大风扇强力换气。北方养殖户可照搬不了南方的方法。

在绿植方面,也能给咱养殖帮上忙。比如冷门的紫羊茅,它在北方耐寒性特别强,能给马提供不错的营养。还有垂穗披碱草,在一些较干旱地方能长得好,在东北部分区域也行,能为马补充纤维。羊茅黑麦草也在北方较常见适合养马用,黑麦草生长周期短,能较快提供新鲜草料。北方牧草资源有限 ,合理安排各种牧草种植和储备很关键 ,不同牧草在不同季节和环境下有各自优势 。咱们得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给马搭配好吃的 。

三个月的配种记录下来,有不少心得。每一次配种都是一次经验的积累。从配种的时机把握,到配种时的操作细节,都影响着最后的结果。有的马配了一次就成功怀孕了,有的却要试好几次。就像那匹八岁的老母马,第一次配种没有成功,后来经过调整饲养方式和再次选择合适公马,终于怀孕了。这些细节告诉我们,繁殖期的每个环节都要重视起来,不管是圈舍环境还是马的个体状况,都得细心照顾。

在这个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突发情况。比如说,有一匹马在配种后出现了轻微的流产迹象。这时候就需要迅速采取行动。首先,要让它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然后,调整饮食,增加营养补充剂的摄入,特别是那些有助于安胎的营养成分。同时,密切观察马的体温、心跳等生命体征,要是情况不见好转,就得赶紧联系兽医。这些突发情况的应对,也是养殖过程中的重要部分。

再看看不同品种马在繁殖期的差异。像蒙古马,它的适应能力强,对东北的气候和圈舍环境适应得不错。但纯血马就娇贵得多,对环境的温度、湿度、饮食等要求都特别高。东北这嘎达养纯血马,可得在圈舍改造和日常管理上下更多功夫。而且不同品种马的繁殖周期也不一样,蒙古马的繁殖周期相对长一点,纯血马可能会短一些。

另外,在马群管理上也有不少学问。要合理安排马群的日常活动顺序时间 。像早上太阳出来后,让马群先出去活动一小时左右,熟悉熟悉环境,呼吸呼吸新鲜空气,然后再回圈吃草料 。下午再安排活动,这样规律的活动时间,马群更健康。同时,要留意马群间的互动,特别是公马和公马之间,不能让它们因为争斗影响了繁殖计划,得时刻盯着,有问题赶紧解决。

在马匹健康监测方面,也不能马虎。除了日常的体温检查,还要留意马的粪便、尿液情况。正常的马粪应该成型,尿液颜色淡黄清澈。要是发现异常,就得赶紧找兽医来看看。比如有的马粪便里有未消化的食物,可能是饮食有问题,得调整饲料。

在养殖成本方面,也要合理规划。圈舍改造、马匹饲料、兽医费用等都是成本。像在东北这嘎达,冬季因为要取暖,取暖设备的电费或者燃料费就不低。所以就得在保证马匹舒适的前提下,想办法降低成本。比如优化取暖设备的运行时间,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辅助取暖。

而且,养殖时间长了,还得考虑马的淘汰和更新问题。那些年龄大、繁殖能力下降的马,就得考虑淘汰,把资源腾出来给年轻健康的马。但淘汰的时候也得找个好的出路,不能简单地处理掉。

关于马匹繁殖期的心理健康也得重视起来。马要是感觉压抑或者焦虑,也会影响繁殖。在东北的冬天,马待在圈舍里的时间比较多,这时候就得给它们提供一些小玩具,比如可以啃咬的木块之类的,让它们有事干,不至于那么无聊。同时,要保证马群之间的交流互动,不能让它们觉得孤单。

还有一点很重要,养殖环境要尽量保持安静。像东北有时候刮大风或者有其他噪音源,得采取一些隔音措施。过大的噪音会让马受惊,影响它们的生产性能。

而且,要定期对马的繁殖能力进行检查评估。比如通过激素水平检测等方式,了解马的生育潜力。要是发现有问题,早早采取措施,比如通过营养补充或者医疗手段来改善。

在繁殖季节,要根据天气调整马匹的活动量。夏天的时候,东北虽说没南方那么热,但也有高温的时候,这时候就得减少马匹在午后高温时段的活动,避免中暑。冬天就多让马在中午暖和的时候活动。

不同养殖规模的养殖场,在马匹繁殖管理上也有区别。小养殖场可能更加精细化,大养殖场则更注重规模化和标准化。但不管规模大小,都得把每个细节做好。

从一年或者多年的长期来看,马匹繁殖的成功率并非一成不变。这和环境改善、养殖技术提高有关。比如有的养殖户之前配种成功率低,这几年不断学习新技术,圈舍环境也改善了,配种成功率就有了明显提升。

在不同海拔地区,马匹繁殖情况也有差异。在东北有些山区,海拔较高,氧气相对较少,这时候马的繁殖能力可能略低于平原地区。就得根据海拔特点,调整马的饲养管理和繁殖计划。

还有,不同血统的马在繁殖时的表现也不同。一些优良血统的马,繁殖能力可能更强,但也要注意避免近亲繁殖。要建立健全的马匹谱系档案,严格控制配种对象。

圈舍的噪音控制除了外界因素,内部设施也要注意。比如饲料槽、饮水槽不能有晃动的金属部件,避免马不小心碰到发出噪音。

在马匹繁殖期,要注意饲料的营养均衡。不同季节、不同生长阶段的马,对营养的需求不一样。比如繁殖期的母马,需要更多的蛋白质、钙等营养物质。

圈舍的清洁频率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如果马群中有一匹马生病,那这个区域的清洁就要更加频繁,防止疾病传播。

东北不同的土壤类型会影响种植的马饲料质量。比如黑土地就适合种很多优质牧草,在规划种植的时候要考虑这一点。

而且,在马匹繁殖期,要关注马的生殖器官健康。如果发现母马的生殖器官有红肿等异常情况,公马的生殖器官有畸形等问题,要及时处理。

最后,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觉得在东北地区家养马的繁殖过程中,是圈舍环境的影响更大,还是马匹个体的因素影响更大呢?大家可以从不同的养殖经历或者角度来讨论一下。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