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鱼苗种运输、充氧袋改良、电商直供模式与青年养殖户验证
石斑鱼在渔业里可是个很厉害的存在呢。它肉质鲜美,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价值可不小。在不同地区,石斑鱼的表现和养殖方式也不太一样。像在南方湿热的地方,养殖环境和北方干冷的就有很大差别。
石斑鱼苗种运输一直是养殖里的大难题。以前的运输方法,苗种成活率老是上不去。像有个北方的青年养殖户,从南方引进石斑鱼苗种,路途远,运输过程中因为氧气不足等问题,到手的苗种不少都死了。在运输中,水温、水质这些因素也得考虑。比如说在 30 天的长途运输里,水温稍有变化,就可能影响苗种存活。
说到充氧袋,这可关系到石斑鱼苗种的生命。传统的充氧袋不太能满足需求,容易出问题。有人就改良了充氧袋。有个福建的网友分享,他改良后的充氧袋能让氧气更均匀地分布,而且材质也耐用。像在南方的一些散养小养殖户,在运输自家池塘养的石斑鱼去附近市场卖的时候,用了改良后的充氧袋,鱼到市场的时候还活蹦乱跳的。
现在电商直供模式也对石斑鱼苗种运输有影响。以前苗种交易大多靠线下,这信息不流通,成本也高。有山东的一个养殖场,之前和供应商合作,苗种采购麻烦,价格还不透明。后来用了电商直供模式,他们能直接和苗种供应商联系,成本降了不少。这个模式在短短 2 个月里,就让这个养殖场的苗种采购效率大大提高。
青年养殖户在这个过程中作用可大了。有广东的青年养殖户小陈,他发现新的充氧袋后,自己先小规模试了试,发现效果不错,就给周围养殖户分享,还一起找电商直供的苗种。他们在自己养殖的农场里,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调整养殖方式。广东地形多样,有的地方地势低洼排水,有的地方地势高排水快,在养殖上也要区别对待。
在石斑鱼养殖里,水生植物的配置也有讲究。比如菖蒲和芦苇,菖蒲在水质净化、为小鱼小虾提供栖息环境方面表现不错,在南方很多养殖水域能看到它的身影;芦苇呢,在北方干冷环境的养殖水域,相对来说更能适应那里的气温变化,它能起到一定的防风固沙作用,保护养殖水域。还有黑藻和金鱼藻,黑藻在弱光环境也能生长,适合在一些有遮阳设施的养殖区域;金鱼藻繁殖快,在一些水体较肥的开阔水域能很好地生长,还能为石斑鱼提供一定的食物来源。
有湖南的养殖户,以前周围都是普通的野草野树,没注重水生植物搭配。后来听说菖蒲的作用,在养殖场边种了些菖蒲,一段时间后发现水质变好了,鱼的活力也高了。还有湖南的老杨,在北方做石斑鱼养殖研究,发现芦苇在北方养殖水域的独特优势,回来后在自己的南方养殖场也试种了一些经过改良适合南方环境的芦苇,效果也挺好。
再说这时间因素。3 年的养殖周期里,石斑鱼苗种健康成长的每一步都得把控好。从刚引进苗种,到慢慢长大,每个阶段面临的挑战都不一样。刚开始可能怕苗种适应不了新环境,后来又要担心长大过程中的疾病。这期间,水生植物的生长也在变化,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南北方地域差异对石斑鱼养殖影响很大。南方气候湿热,病菌繁殖快,在养殖上对消毒措施要求高;北方干冷,冬季养殖就得考虑怎样保暖,让石斑鱼安全过冬。
像湖南的小陈,为了应对南方湿热气候,夏天除了种植菖蒲、芦苇净化水质,还定期给养殖池用药预防疾病。北方有养殖户把养殖池挖深,冬天水很冷的时候,底层水温度相对高些,也能给石斑鱼一定保护。
电商直供模式发展很快,改变了石斑鱼苗种的供应格局。以前很多养殖户不知道好的苗种供应商在哪,现在在电商平台一搜,信息全了。而且电商平台还会给一些新养殖户提供养殖知识培训。
有一次,山东一个养殖场通过电商直供的苗种,质量特别好,养殖周期缩短了不少。原来买苗种要和不同供应商讨价还价,成本高效率低,现在电商直供直接对接源头,中间环节少了,成本降下来了。
电商直供模式对偏远地区的养殖户帮助也大。比如贵州一些山区的养殖户,以往获取资源困难,在网上能买到合适苗种、饲料,还能学到新技术。还有云南的养殖户,原来担心苗种运不过来,现在物流和电商配合,苗种能安全送到。而且电商能展示养殖环境,买家放心,养殖户销售也不愁。在电商平台上,买家能看到湖南、广东等地养殖户的真实情况。
不同的人在利用这些手段时也有不同的想法。有的想提高效率,有的想拓展市场。像江苏的养殖户,想把本地养殖优势和电商结合,打造特色品牌,他们在包装设计上花心思,把当地地理标志等加进去,产品附加值提高。
不过这里面也有挑战。比如苗种在运输过程中,即使充氧袋改良了,遇到长时间的极端天气,也会面临风险。电商平台上信息多,但真假难辨,养殖户得有辨别能力,不然可能被误导。还有的养殖户盲目跟风,看到别人怎么做就跟着做,没考虑自身环境和条件。
像云南有个养殖户看到别人养石斑鱼赚钱了,也跟着养,但没考虑到云南的高海拔、温度变化大等特殊情况,结果苗种死了不少。在东北也有类似情况,一个养殖户听说湖南养殖户用某种改良充氧袋效果好,就直接用了,但东北气温低,这个充氧袋在低温环境下部分功能受影响,最后苗种也出问题了。
从这些例子能看出,石斑鱼苗种运输、充氧袋改良和电商直供模式都给养殖带来了新机遇,但也有挑战。南方和北方、不同地形地貌、不同养殖场景下,都有各自的问题要解决。那怎么能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呢?这就需要养殖户之间多交流、多分享经验,也需要科研人员多多研究,找到更适合不同地区的办法。那大家觉得在这些方面还有哪些更好的改进措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