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歼廖耀湘兵团,缴获了96门轻重榴弹炮,都有啥稀罕大炮?

椰子族部落 2024-11-14 10:10:35

全歼廖耀湘兵团,缴获了96门轻重榴弹炮,都有啥稀罕大炮?

世人皆知辽沈战役中我军大获全胜,可鲜有人知在这场战役中,我军缴获了一批"稀罕玩意"。1948年10月,廖耀湘兵团在锦州战役中全军覆没,东北野战军缴获了96门轻重榴弹炮。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榴弹炮可是"压箱底"的宝贝,就连装备最精良的东北野战军,全军的榴弹炮和加农炮加起来也不过96门。而廖耀湘兵团一个兵团就拥有如此数量的榴弹炮,这是何等的实力?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榴弹炮中竟然还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这批缴获的火炮中,到底都有些什么"稀罕玩意"?它们又经历了怎样传奇的故事?

一、廖耀湘兵团的实力

1948年的东北战场上,廖耀湘兵团可谓是"虎狼之师"。说起这支部队的来历,还得从1947年说起。那一年,蒋介石派遣廖耀湘赴东北,接替杜聿明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廖耀湘此人,在国民党军中颇有威名,他带领的新1军曾在缅北战场上与日军激战,被美军誉为"中国最能打仗的部队"。

廖耀湘到东北后,立即着手整编部队。他将新1军、新6军的精锐部队抽调出来,又从新3军中挑选了一批老兵,再配上第49军和第71军的主力,组建了一支10万人的精锐之师。这支部队不仅有美式装备,还有大批在缅北战场上历练过的军官。

在装备配置上,廖耀湘更是下足了功夫。他深知火力支援的重要性,特意从沈阳调来了两个独立重炮团。这两个炮兵团可不是一般的部队,一个装备着日制150毫米重型榴弹炮,另一个则拥有美制155毫米榴弹炮,这在当时可是稀罕装备。

廖耀湘对这支部队寄予厚望,专门从沈阳兵工厂调来技术人员,对火炮进行了特别改装。他还建立了专门的炮兵训练营,请来美军顾问进行指导。在训练场上,炮兵们日夜苦练,力求做到"三发点射、弹无虚发"。

这支部队的后勤保障也十分充足。每个炮兵营都配备了专门的弹药运输队,美式卡车源源不断地运送着各式炮弹。在沈阳,还专门建立了一个维修厂,负责火炮的保养和维修。

就在廖耀湘准备大展拳脚之际,战局突然发生变化。1948年9月,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廖耀湘接到命令,率部西进增援锦州。这支精锐之师带着96门各式榴弹炮,浩浩荡荡地向锦州进发。

沿途上,廖耀湘的炮兵还打了几场漂亮仗。在一次遭遇战中,他们曾经以12门美式105毫米榴弹炮,压制住了我军一个团的进攻。可惜好景不长,当这支部队抵达黑山时,却不幸陷入了东北野战军的包围圈。

二、四种榴弹炮的来历

说起廖耀湘兵团的这96门榴弹炮,每一门都有其独特的来历。最引人注目的当属36门美制155毫米重型榴弹炮。这批火炮是1947年美国援助国民党的重要军援物资之一,由美国M1型155毫米榴弹炮改进而来。这种火炮重达5.8吨,最大射程可达14.9公里,一发炮弹重达43公斤,威力惊人。

当时美军顾问曾专门来到沈阳,指导国民党军的炮兵使用这批火炮。为了便于运输,每门火炮都配备了专门的曳引车,这在当时的中国战场上可谓是十分罕见。这批火炮被编入炮兵第12团,分成两部分使用,一半留守沈阳,另一半随廖耀湘兵团西进。

第二种是30门日制四年式150毫米榴弹炮。这批火炮原本是日军关东军的装备,1945年日军投降后被国民党军缴获。这种火炮虽然比美制155毫米榴弹炮稍轻,但射程也有12公里,而且因为是专门针对东北地区设计的,在寒冷天气下表现出色。

更有意思的是美式105毫米榴弹炮。这种火炮在廖耀湘的部队中数量并不多,但却是最受欢迎的装备之一。它重量较轻,机动性好,而且可以快速展开射击。新1军在缅北战场上就使用过这种火炮,对其性能十分了解。1948年初,各军的105毫米榴弹炮数量并不多,新6军只有8门,第71军更是只有4门。

最特别的要数那批改装的75毫米轻型榴弹炮。这些火炮的前身是加拿大制造的57毫米反坦克炮,被运到沈阳后,当地兵工厂的技术人员想出了一个巧妙的主意:将其改装成75毫米口径,以便使用当时储量充足的日式75毫米炮弹。

这项改装工作堪称精妙。技术人员不仅要重新设计炮管,还要改造炮架结构,确保能承受75毫米炮弹发射时的后坐力。为了解决瞄准问题,他们还特别设计了新的瞄准具。这种改装火炮虽然射程比不上重型榴弹炮,但胜在轻便灵活,特别适合山地作战。

在实战中,这四种榴弹炮各有特点。重型榴弹炮主要用于远程火力支援,对固定目标的打击效果极好。105毫米榴弹炮则担任随军支援任务,可以快速调整射击诸元。而那些改装的75毫米轻型榴弹炮,因为机动性好,常常被派往山区执行任务。

从炮弹配置来看,廖耀湘兵团的弹药储备也相当充足。美制榴弹炮配备的是美制炮弹,日制火炮则使用缴获的日军弹药,而改装火炮更是巧妙地利用了日军遗留的75毫米炮弹,解决了弹药补给的难题。

三、缴获榴弹炮的战斗经过

1948年10月12日,东北野战军在锦州附近布下了一个巨大的包围圈。当廖耀湘兵团行进至黑山地区时,第四野战军的主力部队已经完成了对其的合围。战斗从13日凌晨打响,一直持续到16日下午,这场激烈的战斗中,缴获榴弹炮的过程充满了惊心动魄的细节。

第一批被缴获的是位于黑山西北的18门美制155毫米重型榴弹炮。这些火炮原本部署在一处制高点上,负责远程火力支援。13日清晨,东北野战军第39军突然发起攻击,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成功突破了炮兵阵地的外围防线。国民党军仓促应战,有些炮位甚至来不及打出第一发炮弹就被我军占领。

更为关键的战斗发生在14日下午。廖耀湘兵团的主力在突围时,将30门日制150毫米榴弹炮布置在南部高地,企图为突围部队提供火力掩护。但第四野战军早有准备,派出了专门的突击队,从侧翼包抄炮兵阵地。这些突击队员都是经过特殊训练的,他们避开正面火力,利用地形掩护,成功摧毁了几个观测点,导致炮兵失去了精确瞄准的能力。

在北部战场,12门105毫米榴弹炮的争夺战尤为激烈。这些火炮原本是新1军的王牌装备,炮手们都是在缅北战场上历练过的老兵。15日上午,他们与我军展开了一场炮战。双方你来我往,打了整整半天。最终,我军的突击部队利用一处死角,成功突入炮兵阵地,这12门火炮才落入我军之手。

最后的36门改装75毫米轻型榴弹炮分散在各个阵地上,它们的缴获过程持续了整整三天。这些轻型火炮虽然机动性好,但在我军的重重包围下,最终还是难逃被缴获的命运。值得一提的是,我军在缴获这些火炮时,还找到了大量技术资料,其中包括改装的详细图纸。

战斗中,不少炮兵阵地的争夺都演变成了近距离的巷战。我军战士不得不一个掩体一个掩体地清理,有时甚至要爬到火炮下方,才能将顽抗的敌军炮手制服。在一处阵地,我军战士发现敌军试图破坏火炮的瞄准具,立即展开了争夺。经过激烈的肉搏战,成功保住了这批珍贵的装备。

16日下午,战斗进入尾声。廖耀湘兵团的主力已经被歼灭,残余部队也在我军的围剿下陆续投降。当战场硝烟散去时,这96门各式榴弹炮已经全部落入我军之手。除了火炮本身,我军还缴获了大量炮弹、技术文件和维修工具,其中不少都是当时国内绝无仅有的装备。

四、缴获榴弹炮的使用情况

这批缴获的榴弹炮在接下来的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东北野战军立即组建了专门的技术小组,对这些火炮进行清点、检修和编组。为了尽快形成战斗力,东北野战军还特意从缴获的国民党军俘虏中挑选了一批技术骨干,让他们参与火炮的修复工作。

在平津战役中,这些火炮首次大规模投入使用。1948年11月下旬,36门美制155毫米重型榴弹炮被编入新组建的重炮团,参与了对张家口的攻坚战。这些火炮的威力令人惊叹,仅用三轮齐射就摧毁了城墙上的一处碉堡群。在天津战役中,这些重型榴弹炮更是成为了攻坚的主力,它们的射程远、威力大的特点,使其成为了打击城防工事的利器。

日制150毫米榴弹炮则主要用于野战支援。这批火炮虽然射程略逊于美制155毫米榴弹炮,但其可靠性和适应性都很强。在河北平原的战斗中,这些火炮多次成功压制敌军的反击。特别是在1949年初的平原追击战中,这些火炮跟随部队快速机动,为突击部队提供了有力的火力支援。

105毫米榴弹炮因其灵活机动的特点,被分配给了多个进攻部队。在石家庄战役中,这些火炮经常改变阵地,打一轮就转移,让敌军无法准确判断炮兵阵地的位置。有一次,一个炮兵连在半小时内转移了三次阵地,却依然保持着精确的火力打击,这种战术令敌军防不胜防。

那批改装的75毫米轻型榴弹炮则在山地战斗中大显身手。在太行山区的战斗中,这些轻便的火炮可以被拆解成几个部分,由战士们背着翻山越岭。在一次战斗中,炮兵们甚至用骡马将火炮运上了海拔1500米的山顶,成功打击了山下的敌军据点。

除了直接参与战斗,这些缴获的火炮还为我军培养了一批炮兵技术人员。东北野战军专门组织了技术培训班,由原国民党军的技术军官担任教员,为我军炮兵传授使用和维护这些先进火炮的技术。这些培训班先后培养了数百名技术骨干,为我军炮兵部队的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弹药使用上也很有讲究。美制155毫米榴弹炮的炮弹储量最为充足,这得益于缴获时顺带缴获的大量弹药。日制150毫米榴弹炮的弹药则相对紧缺,因此主要用于重要目标的精确打击。至于那些改装的75毫米轻型榴弹炮,由于可以使用日式75毫米炮弹,反而在弹药补给上占了便宜。

这些火炮一直服役到建国后。1950年,其中的大部分重型榴弹炮被调往东北,为抗美援朝做准备。而那些改装的75毫米轻型榴弹炮,则被送到各军区的炮兵学校,用作教学用具。这批火炮的命运,也见证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五、缴获榴弹炮的历史意义

这次缴获榴弹炮行动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军事层面。首先在技术方面,这批火炮的缴获使解放军首次全面掌握了重型榴弹炮的性能和使用方法。通过对美制155毫米榴弹炮的研究,我军技术人员详细记录了其结构特点、火控系统和弹道参数,这些资料后来成为了新中国自主研制重型火炮的重要参考。

在战术运用上,这批火炮的实战经验为解放军建立现代化炮兵体系提供了宝贵借鉴。例如在天津战役中,解放军首次尝试了重型榴弹炮群的集中使用,创造了"三步打法"的炮击模式:先用155毫米榴弹炮轰击敌军主要工事,继而用150毫米榴弹炮压制纵深火力点,最后用105毫米榴弹炮支援步兵发起冲锋。这种战术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被广泛采用。

装备建设方面,这批火炮的缴获直接促进了解放军炮兵部队的快速发展。仅在1949年上半年,东北野战军就依托这批火炮组建了三个重炮团。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火炮,解放军建立起了完整的重型火炮操作规程和维护制度。在沈阳,我军甚至建立了专门的炮兵技术研究所,系统研究这些火炮的性能特点。

培训体系的建立也是重要成果之一。从1948年底开始,解放军在东北地区先后举办了多期炮兵技术培训班。这些培训班不仅传授火炮使用技术,还系统讲解了现代炮兵作战理论。其中,由原国民党军技术军官讲授的《重型榴弹炮射击原理》课程,后来成为了解放军炮兵院校的重要教材。

在工业发展方面,这批火炮的技术资料对新中国的兵工业产生了深远影响。沈阳的一家兵工厂在研究这批火炮后,成功掌握了大口径火炮的制造工艺。特别是那批改装的75毫米轻型榴弹炮,其改装过程中积累的技术经验,为后来国产火炮的改进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次缴获行动还带来了一批珍贵的技术人才。在随火炮一起投诚的国民党军技术人员中,有不少是留学美国和日本的专业人才。这些人后来都在新中国的国防工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原国民党军的一位火炮专家,就参与了新中国第一代自主研制重型榴弹炮的设计工作。

在军事教育领域,这批火炮见证了中国炮兵教育的转折。1949年初,解放军在收复的青岛炮兵学校旧址上,建立了新的炮兵学校。这些缴获的榴弹炮成为了重要的教学装备,不少火炮专家也在这里开设课程。他们编写的教材,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代自己的炮兵指挥员和技术骨干。

这批火炮的命运,实际上反映了整个解放战争时期我军装备发展的轨迹。从最初依靠缴获获得先进武器,到逐步掌握使用方法,再到系统总结经验、培养人才,最终实现自主研制,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