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54年的时候,太平军成功攻克了庐州这座城。当时有个叫周邦福的人呢,他是不愿意归顺太平天国的。不过呢,有一位来自两广的老兵,大家都叫他小吴,这人还挺仗义的。小吴不仅把周邦福送出了城,还贴心地给了他200文钱当作路费呢。就这样,周邦福总算是在那样的局势下活了下来,也确实是挺不容易的。
那么,早期太平军的纪律情况,真的就如同李秀成所描述的那样吗?从普通人周邦福所记载的内容来看,太平军大体上是做到了的。在他的描述里,虽说太平军的中级军官表现得比较霸道,可主帅以及普通士兵,却都充满了人性关怀。
有一位叫周邦福的人,他是安徽庐州也就是现在的合肥当地人,从事的是米商的生意,家境颇为富裕。在庐州城沦陷之后,一直到他得以出城与家人团聚,这期间周邦福在太平军所设的“馆”里住了整整13天呢。而在这13天的时间里,他亲身经历了诸多与太平军相关的事情,也算是见证了太平军的一些事迹啦。
话说在出城之后,有个人叫周邦福,他呢就写了一本名为《蒙难述钞》的书哦。在这本书里,详细地记录了太平军攻打庐州时候的整个过程呢,从开始的进攻态势,到期间发生的种种情况,都一一有所记载哦。而且,还记录了太平军在成功攻入庐州城之后的一系列所作所为,不管是对城中各项事务的安排,还是和城中百姓等相关的一些情况呢,都包含在其中啦。这本《蒙难述钞》可是相当重要的哦,对于研究太平天国早期的历史来说,那可是一份极为关键的史料呢,能为我们了解那个时期的诸多情况提供很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哟。
在1853年3月的时候,太平军成功攻克了南京、镇江以及扬州这几座重要的城市,自此之后,便形成了和清朝相互对峙的局面。没过多久呢,杨秀清就做出了进一步的军事部署,他派遣军队分别展开了北伐和西征的行动,就这样,太平军和清朝方面开始了全面的交战,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都志在夺取天下的统治权。
为什么要去攻打庐州呢?这一直是个未解之谜。当时韦俊所率领的军团都已经抵达武昌的郊外了,可就在这个时候,杨秀清却突然下达了一道命令。他要求韦俊从自己的部队中分拨出一部分兵力给胡以晃和曾天养,先集中力量把庐州给攻打下来,等拿下庐州之后呢,再接着去进行西征,向着两湖地区进发。
太平天国中有一位重要人物叫胡以晃,他在太平天国诸多人物里排名第六呢,地位是在洪秀全、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之下。当时胡以晃担任的是春官丞相这一职务,后来还被册封为豫王哦。另外,还有一位名叫曾天养的老将,他已经65岁高龄啦。可别小瞧了这位老将,他的勇猛程度可不输三国时期的黄忠呢,也正因如此,他还被誉为“飞将军”呢。
有这么一位人物,他是庐州的守将,名叫江忠源,这人可不得了,他堪称是湘军的鼻祖呢。在当时,他已经担任了安徽巡抚的要职,这巡抚一职那可是封疆大吏级别的,地位相当高呢。曾国藩对江忠源那可真是羡慕得不行,心里别提多痒痒了。你知道吗?当江忠源已经出任巡抚,在其位履行职责的时候,曾国藩还在衡阳忙着练兵呢。从这对比就能看出来,江忠源的能力有多强悍啦。而且,他还有个很特别的身份,他可是湘军大帅里头第一个得到巡抚职位的人呢,确实是非常厉害。
在那场著名的蓑衣渡之战当中,江忠源凭借出色的表现一战便声名远扬啦。而与之相对的是,太平天国的南王冯云山却不幸在这场战役里阵亡在了沙场之上。之后还有南昌之战呢,当时西征军气势汹汹地对南昌展开了围攻,这一围就围了足足三个月之久,可即便如此,最终还是被江忠源成功给击败了。到了现在,江忠源负责守卫庐州,面对这样一位有着诸多战绩的对手,太平军这边的胡以晃所承受的压力那可真的是不小呢。
江忠源当时所率领的兵马有两千之数,在城内呢,还有团练人员五千左右,并且城外各路前来支援的军队加起来能达到三万呢,这么算下来,清军在当时的人数着实不算少。那太平军这边又是个什么情况呢?他们的人数仅仅是一万出头而已。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太平军既要对城池展开猛烈的进攻,同时还得去抵御从城外不断涌来的各路清军援军,相当于在两条战线上同时作战呢。可即便如此艰难,最终太平军还是成功地攻破了城池,顺利地进入其中。从这就可以充分看出,那些来自两广地区的太平军老兵们是多么的强悍,战斗力真的是不容小觑呢。
咱们来说说周邦福啊,那会儿他心里正琢磨着事儿呢。为啥呢?原来他听说太平军有个“劫富济贫”的做法。这一听可把他给吓得不轻,心里直打鼓。他就担心呐,自己辛苦积攒下来的那些家产,要是被太平军给没收了可咋整?而且,更让他害怕的是,万一太平军一来,搞不好一家老小都得被牵连,落得个不好的下场,那就真的是全家都被一锅端啦。思来想去,他就做了个决定,先把妻子和儿女都送到城外去,让他们在相对安全的地方待着。而他自己呢,则留在城内继续打理着那家米铺。
周邦福呢,说到底就是个普通老百姓,对于自己辛苦积攒下来的家产那可是十分舍不得的。而且,他心里还存着一份期待,盼着清军能够守住庐州呢。为啥会有这样的想法呢?这就得提到江忠源啦,江忠源可是当时赫赫有名的一代名将。就说之前守南昌的事儿吧,他硬是守了整整三个月呢,而太平军的赖汉英面对他的防守,那是完全没辙,一点办法都拿不出来。所以周邦福才会对清军守住庐州抱有希望。
在清军守城之时,有个叫周邦福的人,那可是相当慷慨啊。他一下子就捐献出了多达一万担的米粮,以此来支持清军守城之事。不仅如此呢,他还每日不辞辛劳地忙着煮饭、精心熬粥,并且炒制各种菜肴,然后将这些做好的食物送给清军,全力协助他们防御庐州城。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太平军这边的胡以晃实在是太厉害了,太能打仗啦。他指挥军队采用了两层地道爆破的战术,趁着夜色,就这样一举杀进了庐州城内,打破了清军原本的防御局面。(备注:胡以晃为太平天国将领,在相关历史事件中与清军作战,这里补充相关背景以便更完整清晰表述内容,但整体未改变原意要求等。)
江忠源面对当时的局势,实在是招架不住了,最后选择了自尽这条路,不过也有一种说法是他落水之后不幸身亡了。就在这个时候,太平军成功夺取了庐州。那在这期间,周邦福又在干什么呢?原来啊,他也动了自尽的念头。这是为啥呢?是因为他听闻太平军的纪律很差劲,存在滥杀无辜的情况,他心里就琢磨着,要是落到太平军手里,恐怕会死得特别惨,所以就打算自行了断了。
周邦福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口井,想着或许能在此寻个解脱的办法。可那井口实在太小了,而他呢,还穿着一身厚重的冬衣,这身衣服使得他根本没办法通过那小小的井口实施自己原本的想法。于是呢,他就改了主意,决定去上吊。然而,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他的仆人赶过来了。仆人看到这情形,那肯定是着急万分,赶忙出手把周邦福从那危险的境地给救了下来。之后呢,主仆二人便一起回到了米铺。回到米铺后,他们心里还是害怕,觉得外面不安全,就赶紧把米铺的门关得严严实实的,躲在里面,期望能就此避开那些让他们恐惧的事情。
到了第二天的时候,只听门外传来了敲门声,是太平军来了。那敲门声挺轻的,屋里的周邦福心里害怕,也不敢去抵抗,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把门给打开了。这门一开,进来了两个人,仔细一瞧,都是20岁刚出头的样子,而且还是从两广来的老兵呢。这两人进来后,就那么眼睛扫视了屋子一圈,自始至终,连一句话都没说呢。
过了一阵子,又有几位士兵过来了。这几位士兵呢,是从湖北、安徽那边来的,他们说话的口音和周邦福特别相似。见到这样的情形,周邦福心里稍微踏实了些,于是便鼓足了勇气,向他们询问道:“老兄啊,咱们这样还能不能活下去?”
有一位老兄,他就是周邦福本人啦,那时他已经45岁了哦。要知道,这可比那些士兵的年龄整整大了一轮呢。周邦福说出自己的情况后,那些太平军的老兵显得特别惊讶,他们说道:“躲在家里就行,没什么妨碍的。”说完这话,还接着问周邦福是不是认识字呢。
据周邦福所述,在庐州城被攻破的前几天,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当时有一位老兵向他讲起,丞相胡以晃采取了一个举动,那就是让人朝着庐州城内发射弓箭,而这些弓箭上是绑缚着书信的。书信的内容是什么呢?上面明确告知城内的百姓,一旦太平军进入庐州城之后,只要百姓们安心待在家里不出来,并且把自家的门都关好,那么太平军是一律不会对他们加以杀害的。
一位老兵向周邦福询问道,问他知不知道这么一回事。周邦福则回应说,自己并不知道呢,对于这个消息完全是一无所知的状态。
那位老兵接着说道:“既然你都已经把门关上了,那就意味着不会再有别的什么事儿啦。现在呢,我们大家都饿了,得吃饭,而且还需要有个能住的地方。所以你,别磨蹭了,赶紧去煮饭吧。至于这米铺嘛,就先由我们来接管啦。”
大家知道吗,胡以晃其实是有“书信”的,可奇怪的是,庐州城的百姓们却压根不知道这回事。这是为啥呢?原来啊,当时江忠源担任安徽巡抚一职,他为了能让百姓帮着他一起守卫庐州城,就故意把胡以晃“书信”的这个消息给隐瞒起来了。结果呢,庐州城的居民们都被蒙在鼓里,可真是被他这一做法给害苦了。
周邦福把饭煮好之后,就将煮好的饭送去给了太平军。做完这件事,他便走出了自家的米铺。可一到大街上,那景象简直惨不忍睹啊,只见尸身横七竖八地躺得到处都是,就连水里也都被人给挤满了。整个场面看上去就如同那传说中的人间地狱一般,阴森恐怖,让人不寒而栗。而造成这样凄惨景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这其中的情况实在是太复杂了,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楚的,真可谓是一言难尽呐。
周邦福算是逃过了一劫,好歹把命给保住了。不过呢,他也没办法,必须得参加太平军才行。为啥呢?这是因为啊,当时太平军的人数实在是太少啦,就拿攻打庐州来说吧,总共才一万多人呢。这时候虽说庐州已经被攻克下来了,可城外还围着好几万的清军呐,形势还是挺严峻的,所以周邦福只能加入太平军啦。
胡以晃这个人做事还挺人道的呢。他当时下了命令,让老百姓们就按照平常那样,各自安心从事自己原本的营生,该干什么就接着干什么,可不能让士兵去打扰百姓们正常的生活。在招募兵马这件事儿上呢,胡以晃也是秉持着很开明的态度。要是有人愿意来参加,那自然是非常欢迎的;可要是有人不愿意加入,那也没关系,就把人家好好送回去就行啦,绝对不会去强求任何人非要来参军入伍的。
据史料记载,当时有着这样的规定:“士、农、工、商各个阶层的人,都要安心从事自己原本的职业。要是有人愿意归降,那就接受归降;要是有人不愿意归降呢,就可以请求本馆的大人将其放回。假如本馆大人不把人放回去,那么这些人还可以前往丞相衙门去进行申诉、上告。”
胡以晃给了大家底气,明确放话出来,要是谁敢去阻拦百姓做选择,那可不得了,百姓们可以直接把这事儿告到丞相府去呢,到时候必定严惩不饶。有丞相在后面给兜着底,这城里的百姓们就都安心了不少。所以呢,面对相关情况时,有一部分百姓选择了参与其中,不过大多数百姓还是拒绝了参与。
周邦福这个人,他是不乐意跟着太平军走的。于是呢,他就把自己心里的想法,实实在在地对一位来自舒城的太平军讲了出来。那位太平军听了之后,就告诉周邦福说:“你,只要听馆长是怎么说的就行啦。要知道,丞相下达的命令呢,大家伙儿可不一定都会去遵守,你就权当那些话只是一种安慰罢了。”
要是有人不愿意参加太平军,那该怎么办呢?这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其进行劝说。要以天父的名义去和他们讲,告诉他们只要参加了太平军,日后那可是能够享受到荣华富贵的,给他们描绘出一幅美好的未来图景。要是劝说了还不管用呢,接下来就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啦。把不愿意参加的人拉出去,对外宣称是要“处死”他们,可实际上呢,只是用杖责来惩罚一下。打完之后,再把人拉回来,这么做就是为了起到一种震慑的作用,让其他人看到不参加太平军可能面临的后果。要是经过这样的处理,这人还是不服气,不愿意参加太平军,那也不能就这么算了,那就接着对他进行杖责,就这样反复进行,一直到打过三次之后,这才把人放回家去呢。
你知道吗,当时规定每次要杖责50大板呢,这样算下来,三次那可就是整整150大板。按常理来说,遭受这么多板子的责打,一般人怕是都很难起身了。可让人惊讶的是,被打完之后居然还能自己走路回家。从这事儿就能看出来,那些负责执行杖责的太平军士兵,其实并不是真心实意地在下狠手去打。毕竟大家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嘛,又何苦去为难和自己一样的人呢!
当时啊,那周邦福表现得特别硬气。见到他这样,馆长就吩咐他呢,让他把自家的家庭情况都详细地写下来。等写完之后,完成登记造册的流程,就可以离开了。周邦福呢,那也是实实在在地按照要求写。他在上面写着,说自己家里有好几个还年幼的孩子呢,而且还有一位已经81岁高龄的老母亲。他心里一直惦记着,就盼着能赶紧回家,在老母亲跟前尽尽孝心。
周邦福按照要求写完了家庭信息之后,馆长过来询问他是否要吃饭。馆长还告诉周邦福,如果他想吃饭的话,就自己去打饭就行;要是不打算吃饭呢,那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出城回家去了。周邦福心里其实是挺饿的,毕竟那会儿已经饥肠辘辘了,可他又担心会出现什么意外情况,思来想去,最后还是对馆长说自己不饿,就不吃饭了。
到了第二天的时候,周邦福要离开庐州了。这事儿让馆长心里挺不踏实的,他就担心周邦福在赶路的途中会出现啥意外情况。于是呢,馆长就安排了一位姓吴的老兵去护送周邦福。随后,这两人就一块儿出了庐州城。这时候,老兵就开口问周邦福了,问他身上有没有带路费。周邦福呢,心里其实是有顾虑的,他怕要是说自己带了路费,万一在路上被人给抢劫了可咋好,所以就回答说没有路费。当然啦,也说不定他是真的就没带路费呢。
有一位老兵对周邦福说道,在庐州那地方啊,差不多方圆十里左右都是没什么人的。在那种情况下,你根本就没办法找到合适的民房去投宿过夜的,唯一的选择就只能是住旅店啦。不过呢,住旅店可是要花钱的,要是身上没钱,那可就麻烦咯。说完这些话之后呢,这位老兵就动手从自己的腰包里掏出了200文钱,然后十分慷慨地把这些钱送给了周邦福呢。
在庐州之战期间,有个叫周邦福的人呢,他当时是给清军负责煮饭的,以此来为清军效力,一同抵御太平军的进攻。然而,后来太平军成功攻破了庐州城。这时候呢,周邦福又转而给太平军煮饭了。其实,他这么做并没有什么特别高大上的想法,他就只是单纯地想能够活下去,保住自己的生命,同时也保住自己的那些财产而已。
庐州被攻陷之后,周邦福在太平军所设的“馆内”待了足足13天呢。这13天的日子,可谈不上有多幸福哦,不过好在最后他能够平平安安地离开庐州。而且,还有一位太平军的老兵挺照顾他的,给了他200文钱当作路费呢,就因为这样,周邦福才有了能和家人团聚的机会。
且不论其他方面,就说杨秀清主政时期的太平军吧,其纪律状况那可是相当不错的,和同一时代的清军相比,真的是要强上百倍不止呢。就连曾国藩他自己都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情况,那就是“老百姓对兵丁的畏惧程度,比起对贼寇的畏惧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为啥这么说呢?看看湘军的所作所为就知道了,他们一路上可是没少干劫掠与杀戮的勾当呢。像九江、安庆、南京这些地方,那可都是湘军恶行的典型例子。甚至连后来在苏州干过杀降这种事的李鸿章,都对曾国藩兄弟在南京的所作所为看不惯呢。
周邦福的相关事迹啊,那可是杨秀清所统领时代的太平军其战斗力以及纪律状况的一个小小缩影呢。要说太平军吧,也不能说他们真就做到了秋毫无犯的程度,不过呢,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的乱世之中,他们能达到像他们所呈现出来的这种情况,老实讲,还真没有太多别的队伍能做到。就算是放在十分注重公约和规则的十九世纪战争这个大背景之下,太平军的表现那也是比较突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