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雅得谈判:四方密室交易,乌克兰为何被踢出牌桌?
2024年2月18日,沙特利雅得一处戒备森严的会议室内,一场持续四个半小时的秘密谈判引发全球关注——俄罗斯、美国、中国、印度四国代表闭门磋商乌克兰和平方案,但作为冲突直接当事方的乌克兰却被排除在外。这场“没有乌克兰的乌克兰问题谈判”,折射出大国博弈的残酷现实:小国的命运往往在强权交易的暗影中被决定。
沙特此次斡旋并非心血来潮。自2023年8月吉达会议以来,沙特就以“中立调解人”自居,试图打破美俄直接对话僵局。此次利雅得会谈的特殊性在于:
参与者重组:避开乌克兰和欧盟,邀请印度、中国两个“非西方阵营”国家或地区,形成“美俄+两大新兴经济体”的四方机制。
议题焦点转移:从“如何实现停火”转向“战后秩序安排”,涉及能源安全保障、黑海航运规则、对俄制裁松绑等长期议题。
美国态度松动:拜登政府首次同意在未预设“俄罗斯撤军”条件下参与谈判,被解读为应对国内大选压力的策略调整。
四方博弈:各怀心思的牌局俄罗斯的“以谈养战”策略:俄方代表在会谈中抛出“现实版和平方案”:承认俄对克里米亚主权、乌东四州“自治权”、乌克兰永久中立。作为交换,俄承诺保障乌克兰剩余领土安全,并恢复黑海粮食运输。俄媒称此方案“比明斯克协议更务实”,实则试图通过大国施压迫使乌克兰接受领土分裂。
美国的“双重游戏”:拜登团队面临两难:既要维持“支持乌克兰”的道义形象,又需应对国内反战声浪。知情人士透露,美方在闭门会议中暗示“可接受顿巴斯事实独立”,但要求俄保证不再扩大占领区。这种立场与公开表态存在微妙温差,暴露出美国战略重心向印太转移的迫切性。
中印的“中间道路”试探:中国提出“三阶段路线图”:立即人道停火、建立多边监督机制、启动战后重建基金,试图扮演平衡者角色。印度则聚焦能源合作,建议以卢比-卢布结算体系维持俄石油出口,缓解西方制裁压力。两国虽未直接支持俄方主张,但其“去意识形态化”的务实姿态,客观上为俄罗斯创造了外交空间。
这场排除当事国的谈判,暴露大国政治的丛林法则:
俄罗斯的排除性谈判策略:俄方始终拒绝与泽连斯基政府直接对话,称其为“西方傀儡”。利雅得会谈前,俄外长拉夫罗夫明确表示:“与不具备独立决策能力的政权谈判毫无意义。”
美国的效率优先考量:美官员私下承认,乌克兰的“绝不妥协”立场已成为谈判障碍,“若让基辅参与,连停火时间表都无法讨论”。
沙特的权力游戏:作为东道主,沙特试图通过主导谈判提升国际影响力,而乌克兰的缺席可避免会议陷入“谴责俄罗斯”的道德争论,确保各方聚焦利益交换。
泽连斯基的愤怒与困境乌克兰总统在会谈次日发表视频讲话,痛斥“某些国家或地区试图在乌克兰背后做交易”,并重申“任何不包含俄军全面撤出、赔偿和追责的协议都是背叛”。但现实比口号更残酷:
西方军援持续缩水:美国600亿美元援助法案在国会搁浅,德国承认“弹药库存已达极限”。
战场压力加剧:俄军近期夺取阿夫杰耶夫卡,乌军每日伤亡超2000人,征兵年龄下限降至25岁。
外交孤立风险:若美俄在利雅得达成框架协议,乌克兰可能被迫接受既成事实,重蹈2015年《明斯克协议》覆辙。
新明斯克协议正在酝酿?多方情报显示,利雅得会谈可能催生“冻结冲突”的过渡方案:
事实停火线:以当前接触线为界,俄控制区获“特殊地位”,但不立即承认主权变更。
能源利益捆绑:重启“北溪”管道谈判,欧洲以恢复购买俄天然气换取黑海运粮通道开放。
制裁松绑:逐步解除对俄金融制裁,但保留对普京核心圈层的个人限制。
这种安排既能给拜登“促成和平”的竞选筹码,也可缓解欧洲能源危机,同时为俄罗斯保留战略缓冲区。唯一的输家或许是乌克兰——其领土完整将成为大国妥协的祭品。
历史的幽灵与未来的陷阱从1915年《伦敦密约》到1945年雅尔塔会议,小国命运被大国私相授受的剧本不断重演。今天的利雅得会议提醒世人:俄乌战争从来不只是两个国家的对抗,更是全球权力格局洗牌的前哨战。当谈判桌上的地图被重新划定,乌克兰人民的鲜血与眼泪,或许只是地缘政治算盘上的一粒尘埃。
唯一确定的是,没有乌克兰参与的和平,注定是脆弱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