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又谈判了,乌克兰战争何时休?

西田梦蝶 2025-02-20 14:58:49

美俄博弈下的乌克兰谈判困局:妥协之路何在?

自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以来,战场上的硝烟未散,谈判桌上的博弈同样暗流涌动。2月18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举行了约四个半小时,但却把当事人乌克兰凉在一边。尽管美国、俄罗斯和乌克兰三方多次释放谈判信号,但分歧根深蒂固,和平协议始终遥不可及。这场牵动全球地缘政治的冲突,究竟能否通过外交途径破局?

谈判历程:从希望到僵局

2022年3月,俄乌曾接近达成和平协议。乌克兰提出接受“军事中立”并放弃加入北约,俄罗斯则默许乌克兰加入欧盟,甚至愿提供超越《布达佩斯备忘录》的安全保障。然而,随着战场形势变化,协议草案最终流产。美国虽公开宣称“由乌克兰自主决定谈判条件”,但其对乌军事援助持续加码,试图为基辅争取更有利的谈判筹码。

2023年,美欧与乌克兰的秘密会谈曝光,讨论领土让步和安全保障问题,但因克里米亚和顿巴斯归属争议陷入僵局。同年12月,普京释放“愿谈判”信号,但坚持要求乌克兰承认俄占区主权并“去军事化”。乌克兰则提出“先撤军再谈判”,双方立场南辕北辙。

美俄的战略算计

俄罗斯的底线与困境:俄方将谈判视为“战场延伸”,试图通过外交施压固化战果。其核心诉求包括乌克兰永久中立、承认克里米亚归属俄罗斯,以及顿巴斯地区的独立地位。然而,俄罗斯内部对战争代价的担忧日益加剧,部分军方人士质疑军事行动的实际收益。普京近期软化姿态,称“从未关闭谈判大门”,被解读为缓解国际孤立和国内压力的策略。

美国的双重角色:拜登政府一方面强调“不强迫乌克兰妥协”,另一方面通过军事援助塑造谈判格局。2023年8月,美国智库提出“分阶段和平框架”:推迟乌克兰入北约十年、部分解除对俄制裁,以换取停火。这种“以战促谈”的策略引发争议,共和党阵营更倾向直接施压乌克兰谈判,尤其在特朗普暗示“可能与俄达成重大协议”后,美国内部分歧公开化。

乌克兰的艰难抉择

泽连斯基政府面临“战与和”的两难:若接受领土让步,可能触发国内政治动荡;若继续对抗,则需承受惨重伤亡(乌军已损失超140万人)和西方援助的不确定性。尽管美国70%的民众支持持续军援,但56%的人反对在俄未撤军前推动谈判。乌克兰的“代理人战争”属性愈发明显——其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俄博弈的结果。

突破僵局的关键变量

战场态势:俄军近期在顿巴斯取得进展,但难以彻底击溃乌军。若双方陷入长期消耗,谈判动力可能增强。历史表明,当军事手段无法破局时,妥协往往成为唯一选项。

西方援助疲劳:欧洲多国对援乌兴趣减退,美国2024年大选后政策可能转向。特朗普若上台,或推动“冻结冲突”方案,以解除制裁换取俄方停火。

核威慑与制裁:俄罗斯多次暗示可能使用战术核武器,美国则通过秘密渠道与俄沟通以降低风险。同时,对俄能源出口的制裁若部分解除,可能成为谈判诱饵。

未来展望:和平还是持久战?

短期内,俄乌重启谈判的可能性渺茫。乌克兰仍寄望于西方先进武器扭转战局,而俄罗斯则试图通过能源和核威慑分化美欧联盟。然而,战争的长期化对各方均无益处——乌克兰的废墟化、俄罗斯的经济萎缩、欧洲的能源危机,以及美国战略重心向印太转移的受阻,都在催生妥协需求。

正如学者贝茨所言:“若战争无法无限持续,乌克兰或需放弃克里米亚和顿巴斯以换取安全保障。” 这场21世纪的“新冷战”,终将在血腥与算计中找到脆弱的平衡点。而和平的代价,将由乌克兰人民背负最沉重的一章。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