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新态势:俄军战略突破,基辅内部震荡
1月28日,乌克兰战争踏入第1070天,俄乌百万大军依旧在长达上千公里的战线上激烈对峙,战况胶着,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巨大的伤亡与沉重的代价。而在这一天,战场上接连传出三个重磅消息,对前线乌军的士气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在波克罗夫斯克地区,局势发生了对乌军极为不利的重大转变。俄军在四十公里的广阔战线上,如汹涌的浪潮般全线压向波克罗夫斯克。1月28日,从东部包抄而来的俄军,兵锋直抵马里诺夫卡镇东部——三条高速公路的交汇点。这一关键地点的占领,意味着波克罗夫斯克为康斯坦丁诺夫卡、托列茨克、恰索夫亚尔提供补给的路线被彻底截断。这不仅让托列茨克及恰索夫亚尔的乌军陷入补给匮乏的困境,面临极大威胁;而且一旦俄军继续向北突进,乌军沿波克罗夫斯克-米尔诺格勒-马里诺夫卡一线精心修建的防线,也将被抄掉后路,陷入被包围的绝境。波克罗夫斯克作为乌军重要的后勤和军事枢纽,其补给线被切断,无疑是被俄军掐住了“东命门”,使乌军在该地区的战略布局陷入全面被动。
与此同时,乌军统帅部内部掀起了一场问责风暴。1月28日,乌军第46空机旅旅长佐洛塔列夫上校被立案追查的消息,在乌克兰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作为库拉霍沃守军的主要将领之一,他被认定要为该城失守承担主要责任。尽管乌军统帅部仍不愿公开承认库拉霍沃市已经陷落,且该市西部确实还有部分乌军残部在负隅顽抗,但库拉霍沃主城区早在1月初就已被俄军攻占,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事实上,俄军攻击库拉霍沃筑垒区时,投入了六万多人的庞大部队,围困的乌军也多达六个旅、一万余人。如今,却仅将一个旅的指挥官推出来当“替罪羊”,这让前线中层指挥官们人人自危,心理压力剧增,对乌军内部的团结和指挥体系的稳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在军事局势紧张的同时,乌克兰国防部内部也进行了一场人事“大换血”。1月28日,乌政府决定解职国防部负责军购事务的副部长克里缅科夫,同时不再续签国防采购局局长别兹鲁科娃的工作合同。表面上,这些决定是根据乌防长乌梅洛夫的建议做出的,但乌克兰国家反贪局正在调查乌梅洛夫本人滥用职权一事,这使得此次人事变动背后的原因变得扑朔迷离。乌克兰媒体纷纷猜测,随着白宫易主,美国之前的对乌军援事项必然会被严格审查审计。因此,乌国防部负责军事采购的人员进行大洗牌,一方面可能是为了掩盖某些见不得光的烂账,让审查无从下手;另一方面,乌国防部也试图以全新的姿态和一批所谓的“政治素人”,谋求美国更多的军援,以支撑乌克兰在战争中的消耗。
目前,乌军面临的形势极为恶劣。从兵力上看,2024年乌军计划征兵50万,实际仅征到20万,可全年损失却高达60万,兵力规模大幅缩水,在战场上兵力捉襟见肘,难以组织起有效的大规模防御和反击。在装备方面,尽管有西方的军事援助,但面对俄军持续的火力打击,装备损耗巨大,补充速度却跟不上,例如在一些关键战斗中,乌军的坦克、装甲车等重型装备数量不足,导致作战时缺乏足够的火力和防护。士气上,内部的问责风暴、高层的人事变动以及战场上的接连失利,使得乌军士兵人心惶惶,逃兵现象时有发生,从法国培训回来的几千名乌克兰士兵就跑了1800多人 。
反观俄军,在战场上展现出了强势攻击力。在多个关键地区,俄军采用灵活战术,步步紧逼。在顿涅茨克地区,俄军凭借强大的炮火优势和协同作战能力,成功掌控索廖诺耶定居点,对大诺沃西尔卡完成城区切割,包围乌军第110机械化旅;在捷尔任斯克和查索夫亚尔地区,俄军成功占领查索夫亚尔市中心及部分工厂,正向康斯坦丁诺夫卡稳步推进。俄罗斯空天军也频繁出击,对乌克兰境内的机场、武器仓库和部队集结点进行空袭,极大地削弱了乌军的作战能力。
至于俄乌双方何时能走到谈判桌前,目前仍充满不确定性。乌克兰方面提出,俄军全部撤出乌克兰领土、惩罚俄军战犯、俄罗斯赔偿战争损失以及承认乌克兰主权并永不再犯等苛刻条件,而俄罗斯认为这些条件不符合实际情况,谈判应建立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从国际形势看,美国新一届政府的态度至关重要,特朗普表达了想与普京会晤共商解决冲突问题的意愿,普京也表示俄罗斯已准备好谈判,这让局势似乎迎来转机。但在战场局势未完全明朗之前,双方都难以轻易做出实质性让步。只有当双方都意识到战争带来的损耗远超预期,并且在国际社会的积极斡旋下,或许才有可能真正坐到谈判桌前,寻求和平解决冲突的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