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政府看到中美开打关税战,心中的狂喜根本就压不住。
孟买的一场“崛起的婆罗多”峰会,印度工商部长皮尤什·戈亚尔(Piyush Goyal)发表了一番引人注目的言论。

他声称,在美国关税引发的全球贸易动荡中,印度看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这次中美关税战引发的贸易新格局,被印度认为是1991年苏联解体后,又一次历史性的印度社会转型机会。
这一表态迅速引发了国际舆论的关注和讨论。但问题是,这种信心背后是否真的有实力支撑?
抑或只是莫迪政府试图通过民粹主义掩盖结构性问题的又一场表演?
【印度的“历史机遇”:从苏联解体到特朗普关税战】
戈亚尔把此次关税战引发的贸易新格局,视为印度社会转型的历史性契机,并与1991年苏联解体后的印度经济改革相提并论。
在他看来,全球供应链的重塑不仅将为印度带来公平竞争的环境,还将推动“印度制造”成为世界工厂。
然而,历史已经证明,印度的制造业基础,远未达到能够全面承接全球产业链转移的水平。
尽管过去十年间,印度的制造业工人数量增加了约800万,但制造业占GDP的比例,却从2015年的16.1%下跌到14.7%,也就比美国高一点点。

相比之下,越南同期制造业工人增长了500万,制造业占GDP比例从16%跃升至25%。这表明,即使有大量的外资流入,印度依然缺乏为制造业提供稳定环境的能力。
其次,印度的产业结构也呈现出明显的失衡。以IT业为代表的9个服务业占据了70%的外国直接投资,而制造业等其他53个行业仅分得剩余的30%。
这意味着资本更倾向于投向回报周期短、风险较低的服务领域,而非需要长期投入的制造业。

因此,即使某些城市如钦奈、普那可能形成局部的制造中心,整体来看,印度仍难以实现规模化工业化。
但即便如此,戈亚尔仍宣称 “印度产品远优于中国”,并强调 “印度不依赖中国”,可以帮助世界重新塑造产业链。
【戈亚尔的言行:技术官僚还是政客?】
戈亚尔的表态反映了莫迪政府在特朗普2.0时代寻求对美贸易妥协、伺机从中渔利的心态。
然而,从美国近期对越南和欧盟的粗暴回应来看,印度方面的示弱只会促使美方进一步要求更大让步,以抹平美印之间的贸易逆差。

作为莫迪政府的核心成员之一,戈亚尔不仅是“印度制造”政策的主要推动者,也是“围堵中国”战略的实际执行者。
他历任能源部长、铁道部长、工商部长等要职,在多个场合公开指责中国“倾销商品”导致印度对华贸易逆差扩大,却刻意回避印度产业竞争力不足的结构性问题。
另外,他还多次配合美国的制裁政策,呼吁重新塑造全球产业链,并宣称“印度产品远优于中国”。然而,这些豪言壮语往往经不起现实检验。

戈亚尔在担任铁路部长期间,曾吹嘘要用6年时间打造印度的高速铁路,并承诺更新信号系统和全面电气化。然而,结果却是事故频发、进度停滞不前。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曾取消中印合资企业参与铁路项目竞标的资格,但在随后的技术合作中,印度却不得不求助中国生产火车车轮——
这一事件被反对党嘲笑为“国家尴尬”。事实上,印度连最基本的火车车轮都无法自主生产,这无疑暴露了工业基础的薄弱。
【结语:印度的雄心与现实】
印度人现在雄心勃勃、喜形于色,认为中美贸易战是印度50年未有之变局。然而,这并非印度首次高调宣称要抓住所谓的“历史性机遇”。
从2020年疫情期间的“中国制造替代计划”,到如今对特朗普关税战的乐观解读,印度似乎总能在危机中找到理由自我陶醉。
不可否认,印度确实拥有巨大的人口红利和潜在市场优势。但要真正实现“印度制造”的宏伟目标,还需要克服诸多深层次的障碍。

例如,土地征用困难、基础设施落后、劳动力技能不足以及复杂的劳动法等问题,都严重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戈亚尔关于“千载难逢机会”的言论虽然充满激情,但却缺乏足够的事实依据。
印度要想在全球贸易变局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直面自身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而不是寄希望于空洞的口号和民粹主义煽动。
否则,这场“千载难逢的机会”很可能再次变成一场幻梦,最终留给印度的只有失望与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