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3521%关税剑指中国?特朗普又在中国面前,选择了必败的打法。
本周一,美国政府宣布对东南亚四国的光伏产品,征收最高可达3521%的反倾销与反补贴税——换言之,基本相当于禁止从这些国家进口光伏产品。

【如今特朗普再次挥舞关税大棒,意在彻底切断中国光伏供应链】
美方此举不仅创下光伏贸易争端中的税率新高,也标志着特朗普政府对中国主导的光伏产业链正式“宣战”。
尽管这些关税表面上是针对东南亚四国,但实际上却剑指中国公司在当地布局的产能。特朗普政府正在试图用征收超高额关税的方式,来逼迫光伏产业链回流美国。
数据说明一切:2023年,东南亚四国占美国光伏进口总量的77%,进口额超过130亿美元。其中近80%的产能由中国公司主导。
在本轮关税裁决中,柬埔寨因企业拒绝配合调查遭到“毁灭性打击”:3403.96%的“反补贴税”加上117.18%的“反倾销税”,两者加起来的总税率高达3521.14%。
而泰国、越南和马来西亚的最高税率合计分别为972%、814%和250%。

【美国宣布对东南亚四国的光伏产品征收最高可达3521%的反倾销与反补贴税】
请注意,以上税率还不包括暂停90天的“对等关税”。
当然,都已经加到这个数字了,再多几十个百分点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了,就像中方此前所说的:这是美方毫无意义的关税数字游戏。
有一说一,美国其实很早就盯上中国的光伏了。
自2012年起,美国便对中国光伏产品实施了“双反”调查,迫使中国公司将大部分产能逐渐从国内转移至东南亚。
在奥巴马、拜登等民主党人看来,只要能将产能转移出中国就够了,他们不指望这些产能真的能回流美国。

【美方此举标志着特朗普政府对中国主导的太阳能产业链正式“宣战”】
但特朗普不一样,他要的是制造业回流美国,如今他再次挥舞关税大棒,意在彻底切断这条供应链。
然而现实就摆在这里,“制造业回流美国”阻力巨大,这种借助关税来实现的行政干预,更不可能阻挡技术进步以及背后的全球化趋势。
根据白宫方面的计划,美国将在2030年前实现光伏组件“100%自给自足”,然而目前本土组件产能仅覆盖不到15%的需求,相关的硅片产能更是为零。
另外,美国本土生产的组件成本高达每瓦0.35美元,相比之下,中国同类型企业的成本仅为三分之一。
即使通过《通胀削减法案》撒下巨额补贴,美国企业也难以在没有关税保护的情况下与中国同行进行竞争。

【根据白宫方面的计划,美国将在2030年前实现光伏组件“100%自给自足”】
透过现象看本质。特朗普对光伏征收高额关税的背后,是美国在能源领域的产业布局。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正在占据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而意图复兴美国化石能源生产的特朗普,并不希望看到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如此大展身手。
同时,对美国产业“空心化”的恐惧和特朗普的政治作秀需求,也让这场关税战实质上成了一种“表演”。
面对最高可达3521%的关税壁垒,有人惊呼“中国光伏再遭重创”。
然而,如果我们翻开历史就会发现,中国组件对美直接出口早已近乎归零:十年前,美国政府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时,中国企业还会焦虑;而今天,中国光伏企业早已未雨绸缪,在沙特、印尼、墨西哥等地架起了新的生产线。
换言之,没了东南亚,中国企业还可以在其他地方设厂——毕竟美国市场的需求就放在那里,谁不希望拥有质量高、价格实惠、同时又供应稳定的产品呢?

【中国光伏企业早已未雨绸缪,在沙特、印尼、墨西哥等地架起了新的生产线】
在这场关税博弈中,中国企业能够坚持下去的根本底气,在于掌控全球超过八成晶硅产能和四分之三的光伏设备技术专利,而且一直保持着产品技术的更新迭代。
多晶硅、硅片产能才是光伏新能源最根本的上游,放在东南亚的只是下游的组件组装。
特朗普政府的高额关税,可能会迫使美国企业将供应链转向“进口硅片+本土组件组装”的替代模式。
也就是说,美国最终还是要从中国进口关键的硅片。
然而,高额的关税仍将必然推高美国的太阳能项目成本,并最终转嫁到每一个消费者头上。同时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这也将意味着美国企业基本丧失与同行的竞争力。
这一点已经注定,就算是用3521%的关税来针对中国的光伏产业,美国最终依旧是必败的结局。
类似的情况还有稀土,特朗普谋求控制格陵兰岛,还要跟乌克兰签矿产协议,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掌握更多的稀土资源。但是众所周知,现在中国拥有的不仅仅是庞大的稀土矿藏,更拥有最多、最先进的稀土加工技术。
特朗普或许可以从其他国家那里找到中国稀土的替代品,但这种技术至少在短时间内是无可取代的。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所有用行政暴力对抗产业规律的行为,最后都会成为经济学教科书里的反面案例。特朗普政府宣布的3521%的关税看似恐怖,但实际上却暴露了美国长久以来的战略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