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于紫砂壶的世界已有十余载,我愿将这份沉淀的心得与诸位共享,期盼能获得大家的宝贵意见,也算是对自己过往探索的一次梳理与回馈。

谈及紫砂壶,我将其视为宜兴黄龙山矿料与古老工艺的完美结晶,它既是实用的饮茶器具,亦是值得欣赏的艺术品。为何偏爱黄龙山的矿料?原因在于其独一无二的特质——卓越的透气性、高度的可塑性,以及丰富多彩的色泽。

透气性得益于那奇妙的双气孔结构:矿料如同万千微粒,经由匠人巧手拍打成型,微粒间留存的微小缝隙构成了第一层气孔;而每一粒泥料自身,又宛如链状结构,赋予了第二层透气性。这两层结构相辅相成,共同成就了紫砂壶的透气传奇。

可塑性方面,紫砂壶与潮州手拉壶、景德镇陶瓷壶大相径庭。其独特的拍打成型与镶片工艺,赋予了它几乎不受限制的形态塑造能力。至于色彩,宜兴紫砂素有五色土之美誉,仅凭紫泥、红泥、段泥、绿泥这四种基本泥料,通过匠人的巧妙调配,便能幻化出万千色彩。
未来,我将不定期分享关于紫砂壶的点滴感悟与听闻的故事,希望能为初涉此道或即将启程的朋友点亮一盏明灯。至于通过图片鉴别紫砂壶,请恕我不能为之。图片的局限性太大,角度、光线等因素皆会干扰判断。若仅凭几张图片,我就能断言其泥料、工艺与成型方式,那恐怕是对您的不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