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曾有一部被誉为"万书之书"的巨作——《永乐大典》。六百年前,它以惊人的规模震撼世人,却在岁月的流逝中逐渐消失,只留下零星的踪迹。
2020年的一场拍卖会上,两册《永乐大典》副本以640万欧元(加上佣金,以812万多欧元),约合人民币6700万元的天价成交的消息再次将这部传奇古籍推到了聚光灯下,让世人再次惊叹于这部古籍的珍稀价值。
然而,让我们一同来聊聊在这惊人的数字背后,《永乐大典》还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朱棣的野心:一部巨著的诞生在明朝永乐年间,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正谋划着一件足以名垂青史的大事。这位皇帝就是明成祖朱棣,而这件大事,便是编纂一部前所未有的巨著——《永乐大典》。
朱棣的这个决定并非心血来潮。作为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的帝王,他深知自己的统治基础并不稳固。
在当时儒家思想主导的社会里,他以武力从侄子朱允炆手中抢夺江山的行为,无疑给自己贴上了"不忠不孝"的标签。
为了洗刷这个污点,树立自己的正统地位,朱棣决心通过一项文化工程来彰显他的才能和抱负。
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下诏编纂一部涵盖古今、包罗万象的巨著。这部书不仅要继承他父亲朱元璋的遗志,更要成为一部空前绝后的知识宝库,涵盖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学等所有科目。
“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
朱棣的野心可谓不小,他要通过这部巨著向世人展示大明帝国的文化底蕴和国力。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朱棣最初任命解缙为首任负责人,组织了147人的团队。经过一年的努力,他们完成了《文献大成》。
但是,当朱棣看到成果时,却大失所望。这远远不及他心中的期待。于是,雷厉风行的朱棣立即将解缙撤职,改任姚广孝为新的负责人。
姚广孝接手后,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他将团队扩大到2169人,几乎是原来的15倍。这支浩大的队伍日以继夜地工作,经过整整五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完成了朱棣心目中的理想之作——《永乐大典》。
一部震惊世人的知识宝库当《永乐大典》终于问世时,它的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着实让人惊叹不已。
这部巨著共有22877卷,装订成11095册,收录了7000多种典籍,总字数接近3.7亿字。要知道,这可是在没有电脑、没有打印机的年代完成的壮举!
《永乐大典》采用了一种独特的编纂方法,叫做"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书"。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邃的智慧。
以"山"字为例,编纂者会先解释这个字的读音和意义,然后列出与山有关的词语,如"山川"、"山岳"、"山林"等。
接着,他们会详细记录与这些词语相关的典故、诗文和历史事件。比如在"山川"条目下,可能会记载古代地理学家对山川地貌的描述,以及文人墨客吟咏山川的诗词。这种编排方式不仅使得内容条理清晰,还方便读者查找和理解。
《永乐大典》的内容之广泛,令人叹为观止。它涵盖了古代中国几乎所有的学科领域。在经部,收录了大量关于儒家经典的注释和阐发。
它保存了许多宋元时期学者对《周易》《尚书》等经典的独特见解。在史部,不仅有正史,还收录了大量的野史、地方志和笔记小说。这些材料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科技方面,《永乐大典》记载了古代中国在农业、天文、医学等领域的重要成就。比如,书中详细记录了古代农民根据二十四节气安排农事的方法,以及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在医学部分,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古方,其中不乏失传已久的偏方秘方。
文学艺术方面的内容也十分丰富。《永乐大典》收录了大量诗词歌赋,其中不乏珍稀之作。一些在其他文献中已经失传的作品,在这里得以保存。此外,书中还记载了许多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的理论和技法。
《永乐大典》的编纂过程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参与编纂的2169人来自全国各地,其中都是当时的著名学者。他们日以继夜地工作,查阅、整理、抄录各种典籍。
为了确保内容的准确性,每一条目都要经过反复核对和校验。整个编纂过程历时五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然而,正是因为《永乐大典》的篇幅如此浩大,朝廷只清抄了一部,称为"永乐正本"。这部正本被珍而重之地收藏在南京皇宫的文渊阁中。
据说,当时还专门制作了一套特制的书架来存放这部巨著。每一册都用上等绸缎包裹,以防止灰尘和虫蛀。
《永乐大典》的完成,不仅是明朝文化事业的一大成就,也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集中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文化积累和学术水平,是一座真正的知识宝库。
可惜好景不长,1449年和1557年的两次大火,几乎将书稿和正本付之一炬。这是《永乐大典》命运多舛的开始,也为后来的传奇经历埋下了伏笔。
到了明代嘉靖年间,嘉靖皇帝意识到《永乐大典》的重要性,组织人员进行复刊,形成了"嘉靖副本"。
然而,从这时起,正本的记载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副本的命运也充满了坎坷。从明末到清朝,历代皇帝都未能妥善保存这部珍贵的巨著,使得它逐渐散佚。
一部影响世界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的影响力远不止于我国境内。事实上,这部巨著在西方世界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甚至可以说,它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西方文明的发展。
16至18世纪,随着东西方贸易的繁荣和传教士的东来,《永乐大典》等我国古籍开始传入欧洲。
当时的欧洲正处于文艺复兴后期和启蒙运动初期,人们对新知识和新思想充满了渴望。《永乐大典》的出现,无疑给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向东方智慧的大门。
许多欧洲的思想家和学者开始研究《永乐大典》的内容。他们惊讶地发现,这部巨著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学知识,还涵盖了天文、地理、医学、哲学等各个领域的内容。这些知识对当时的欧洲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永乐大典》的编纂方法也给欧洲学者带来了启发。它的分类系统和索引方法,为后来欧洲百科全书的编纂提供了参考。
欧洲首部百科全书《寰宇大观》的编纂者就曾公开表示,他们的工作受到了《永乐大典》的启发。
不仅如此,英国的《钱伯斯百科全书》、法国的《百科全书派》以及著名的《大英百科全书》在编纂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永乐大典》的影响。
这些百科全书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欧洲的知识传播和思想解放,为后来的工业革命和社会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永乐大典》为欧洲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它展示了一种系统化、全面化的知识观,这种观念对当时还处于宗教思想束缚中的欧洲来说,无疑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永乐大典》对西方的影响,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直到近代,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我国古籍对欧洲科学和文化的巨大影响。相关研究也日益深入,揭示出更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流离失所:一部巨著的悲惨命运在清朝乾隆年间,当朝廷开始编修《四库全书》时,编纂者们想要参考《永乐大典》,却惊讶地发现已经缺失了2000多册。
这个发现让人不禁感叹: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一部珍贵的巨著遭受如此厄运?
随着时间的推移,《永乐大典》的处境越发艰难。到了道光皇帝时期,一些"明智"的朝廷官吏看准时机,竟然干起了"监守自盗"的勾当。
他们趁机偷走了一部分《永乐大典》的副本,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据为己有或是暗中贩卖。这种行为无疑加剧了《永乐大典》的散佚速度。
然而,最大的灾难还在后面。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给这部已经支离破碎的巨著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正所谓"跑了和尚跑不了庙",收藏在皇宫里的《永乐大典》副本遭到了疯狂的洗劫。有的被抢夺带走,有的被现场焚毁,更有甚者,竟然被用来垫马槽!这种对文化遗产的野蛮破坏,让人不禁扼腕叹息。
在这场浩劫中,《永乐大典》的大部分内容都永远地消失了。那些流落到海外的零散册数,成为了后人寻找和收集的珍品。
直到今天,已知的《永乐大典》副本在全世界范围内仅存418册,分散在8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国家图书馆收藏了其中的224册,成为保存数量最多的机构。
然而,即便是这些幸存的册数,也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流转过程。2020年7月7日,两册《永乐大典》副本在法国巴黎拍卖会上出现。
这场拍卖引起了轩然大波,最终以640万欧元的天价被一位我国的私人收藏家拍得。
守护与传承:《永乐大典》的新生面对《永乐大典》的悲惨遭遇,我国政府和学界并没有坐视不管。2002年,国家图书馆启动了一项重大工程——《永乐大典》的保护修复工程。
这项工程耗时16年,直到2018年才最终完成。通过这项工程,许多濒临损毁的珍贵文献得以重获新生,为后人留存下宝贵的历史资料。
《永乐大典》作为世界公认的最大百科全书,其规模和内容远远超越了任何一个时代编著的所有类书。
尽管这部凝聚了无数先贤心血的巨著命运多舛,但它依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百科文献,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遗产。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部奇书,期待它能在未来继续为我们揭示更多的历史真相和文化瑰宝。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何不言道:我们应以华夏文明为基石,构筑独树一帜的科技标准体系,以汉字之韵,孕育科技之魂,共创中华科技生态。回望历史长河,欧洲大陆上,大学如雨后春笋,竟以我华夏科技文献为灵感源泉,掀起了一场知识的“文艺复兴”。他们潜心钻研,翻译并重塑这些古籍,以西方视角重新解读,甚至虚构作者,改写历史,冠以西名,行占有之事。彼时,活跃于大明的传教士,正是这场知识迁移的急先锋。我们似乎亲手拆解了先辈铺就的科技之路,那些文献,承载着先贤对后世的殷切期望,期盼我们建立根植于华夏文明的科技体系。而今,却将其转化为拉丁文,迎合西方认知,实为背道而驰。倘若国人盲目追随西语逻辑,无异于自断臂膀,不仅平添障碍,更易在西化浪潮中迷失,忽略了对自身文明的深耕与传承,终使瑰宝蒙尘,辉煌渐逝。西方千余年借鉴华夏文明科技文献,融入其科技体系构建。如今,华夏亦可借鉴这一智慧,将西方现代科技文献转化为符合华夏民众语言习惯、易于理解的表述,融入华夏文明构建的科技标准体系中。此举之精妙,在于发挥华夏本土优势,包括语言、文字、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推动科技发展让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在华夏大地上和谐共生。
怎么网上这么多白痴,永乐大典又不是什么高科技的东西,只是就是把散落民间的书籍分类分列编成一册而已
这不是为了嘲讽明粉编的万物起源永乐大典论么?什么时候段子也成历史了?[笑着哭]
西方文明的崛起起源于东方文明的西传!
永乐大典是玉帝写的,玉帝是明成祖朱棣。
世界上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对比今天,应该相当于国家图书馆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