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清洁能源发展的浪潮中,中美之间的光伏博弈正演绎着一场激烈的较量。
近期,美国政坛的一则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美国政府通过了通胀法案,该法案在头条中明确表示要支持能源可靠性,加强清洁能源投资。这一消息对于美国的清洁能源行业从业者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预示着清洁能源市场即将迎来扩张。美国太阳能厂商却陷入了深深的烦恼之中。
美国长期以来一直试图围堵中国经济,打压中国产业升级,为此不惜打起“新疆牌”,炮制谎言。
23年12月,拜登签署了所谓的“维吾尔法案”,毫无根据的给新疆产品扣上“强迫劳动”的帽子,悍然禁止进口新疆产品。
去年6月底,该法令正式生效,一些含有新疆生产部分的中国光伏零部件因此被扣押在海关,或者被迫原路退回。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60f6daf34743607c607c8d9aad9e34e.png)
隆基、绿能科技、金科太阳能、天合光能等众多中国光伏行业的龙头企业都受到了严重影响,而且美国的限制措施还在不断升级,从最初要求企业证明制作电池板的多晶硅并非产自新疆,到如今连制造多晶硅的石英岩都不能与新疆有关联。
但美国太阳能厂商的主要零部件采购来源正是中国,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无疑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美国太阳能电池板的成本因此预计将上升30%-40%。事实上,美国这种蛮横无理的行径早有先例。
去年6月,美国商务部就将合盛硅业、大全能源、东方希望、协鑫新能源等新疆的硅料生产企业列入黑名单,如今不过是延续并强化了这一政策。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美国还妄图效仿当年整治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手段,试图扶持中国光伏产业的竞争对手。
24年6月6日,白宫发布声明,对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越南的光伏电池组件进口关税给予24个月的豁免期。
那么,美国又是造谣抹黑,又是通过法令限制,为何其太阳能厂商依旧对中国产品趋之若鹜呢?
其实,这并非他们心甘情愿,而是实在别无选择。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太阳能光伏全球供应链报告,中国在光伏供应链产能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从多晶硅到电池板的所有制造环节,都拥有压倒性的优势,堪称一家独大。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ff4c01d86a8cf771b3938e065a83988.png)
美国虽然给予了东南亚光伏产品关税豁免,但东南亚的光伏产业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下游环节,即把硅片转化为电池、组装成电池板,而其上游环节仍然高度依赖中国。
自2011年起,美国就持续对中国光伏产业进行围堵。2011年和2014年,美国先后两次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调查。
在2011年,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在美国进口市场中占据53%的份额,是当之无愧的市场主导者,但到了2021年,这一比例骤降至可怜的0.3%。
然而“双反”调查并未达到美国的预期效果,中国企业迅速调整策略,在东南亚投资建厂。据标普(SMPglobal)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东南亚90%的太阳能电池产能和75%的电池板生产都来自中资企业。
更为有趣的是,美国进口的光伏组件中有75%来自东南亚,看似避开了中国,实则仍是中资企业在主导,不过是增加了中间环节,让中间商赚了差价。
美国又开启了反规避调查,重点针对8家在东南亚生产的中国光伏企业,试图加征关税,结果却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美国太阳能产业协会(SEIA)的调查显示,此次调查导致美国国内318个光伏项目被取消或推迟,整个行业陷入停滞。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b884d9c7910e7ecb05f8a89b1a3b8a6.png)
SEIA还警告称,如果关税真的实施,未来两年计划中的太阳能容量将下降24吉瓦,超过美国2021年全年安装的太阳能总量,将影响超过1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拜登政府的减碳气候目标也将化为泡影。
既然无法避开中国,那么美国能否仅避开新疆产品呢?答案是否定的。
多晶硅作为光伏全产业链的上游,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多晶硅制成硅锭、硅片,进而制造电池。新疆在全球多晶硅供应中占据了四成的份额,多晶硅的制造流程是从沙中提取金属硅,再将99%纯度的金属硅提纯为99.9999%,这一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电力,而新疆凭借丰富的煤炭资源,电力成本低廉,仅为华中地区的三分之一,电力成本在制造总成本中占比高达40%,因此,全球前五的多晶硅厂,新疆就有4家。
实际上,美国曾是光伏产业的先行者,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制造出了第一块高效太阳能电池板。然而,如今美国的光伏产业却远远落后,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卷”了出去。
仅以多晶硅为例,中国厂商能够将成本压低至7美元每千克,而海外价格则需13美元每千克以上。在光伏全产业链上,中国的成本比印度低10%,比美国低20%,比欧洲低35%,成为了绝对的成本洼地。
为了实现这一成本优势,中国光伏产业付出了十余年的努力。2011年,美国对中国光伏产业发起“双反”调查,欧美也纷纷跟进,中国光伏产业遭受重创,几乎全军覆没。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46550d314066ec77ff6bc82ea0e89f0.jpg)
关键时刻,中国政府果断出手,大力扶持,拯救了光伏产业。到2015年,中国一跃成为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
2019-2020年期间,光伏产业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了全产业链降本,多晶硅价格下降了近25%,硅片、电池片、组件价格以及系统价格均下降了近一半。
近年来,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大幅增长,众多头部厂商加快了产能扩张步伐,如果将在建产能计算在内,中国在全球多晶硅、硅锭和硅片产量中的份额很快将接近95%。
国际能源署预测,到今年,世界将完全依赖中国生产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在光伏领域想要避开中国,几乎是天方夜谭。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拜登政府近期签订的芯片法案,投入高达2800亿美元,其目的是吸引东亚的半导体产业链回流美国。
然而,这谈何容易?与光伏产业类似,芯片产业原本也是美国领先,但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去工业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美国已丧失了产业优势。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d83dcca6c562191c1d049401a40a4ed.png)
东亚地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半导体产业链,美国想要轻易将其吸引回本土,难度可想而知。
中国在主导世界光伏产业的同时,还大幅降低了太阳能发电的成本,这对于低碳能源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10年的技术攻关,太阳能电池板制作过程中的碳排放也下降了一半,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清洁能源发展的责任,为世界环保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比之下,美国一些不合理的政策和手段,不仅未能实现其打压中国产业的目的,反而给自身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产业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依靠不正当手段,最终往往只能自食恶果。
文本来源@科工力量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