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监狱服刑期间,封闭的监管环境、军事化的管理模式,使服刑人员与社会产生了一定的隔阂。
人们说在外面养成一个习惯需要二十一天,那在监狱中,以年计算的服刑生活,他们养成的习惯出狱后还能改变吗?
对于他们来说,刑满释放往往不止意味着重获自由的美好,更伴随着许多茫然与无所适从。
出狱后,有人仍坚持开灯睡觉,被叫到名字会迅速答“到”,很多人坚持早上6点起床,7点钟则会想到“该打饭了”。
那有哪些习惯,他们不容易改掉呢?
一、吃饭速度很快
在监狱中,服刑人员的言行举止和日常作息都是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的。
早起洗漱、洗澡、吃饭、休息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服刑人员在规定时间需要尽快吃完饭菜,往往一顿饭十分钟左右就能解决。
很多家属发现亲人出狱后,吃饭总是狼吞虎咽,速度极快。
倒不是怕有人跟他抢,主要还是因为养成了习惯。
二、习惯喊“到”
每当民警经过时,周围的服刑人员会条件反射般迅速靠墙而立,双手下垂,直到干警走过后才恢复活动。
而如果警官走到服刑人员身边,喊到名字的服刑人员,他们的第一反应一定是停下手中的事情,立即站起来答“到”。
这种情况在那些刑期更长的服刑人员身上体现的更明显。
三、保持卫生,整理床铺
有很多刑期特别长的服刑人员,也在里面养成了一些好习惯。
例如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先整理内务。
将床铺叠成豆腐块。
个人物品整理的干干净净。
头发、胡须、指甲都按时整理。
比很多人都要注意个人卫生。
这种习惯是很好的,不需要去改正。别人不会因此而嫌弃,反而会觉得你是一个干净自律的人。
例如手机微信、支付宝这种移动支付,我们眼中无比正常无比细微的日常小事。
对于那些长刑期的刑释人员来说,仿佛都成了登天一般困难的障碍。
本来就与社会隔绝的时间长,加上放出来的时候年龄也很大了。
所以很难接受新鲜事物,一时半会很难融入。
除了该服的刑期该受的惩罚还有这些显而易见的后果。
不少服刑人员出监后变成了“拘禁性人格”。
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都是需要大量时间去默默偿还的隐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