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废太子孙和,共有4个儿子,他们分别是什么结局?

情怀历史如风 2025-04-23 14:41:29

孙和(224年-253年),字子孝,三国时期吴国宗室,吴大帝孙权第三子,母王夫人(大懿皇后)。孙和室会稽王孙亮、景帝孙休的异母兄。孙和自幼受到父皇宠爱,赤乌五年(242年),原太子孙登去世后,他被立为太子。但是,孙和后来却在南鲁党争中被鲁王孙霸和全公主诬陷后因而失势。

赤乌十三年(250年),孙和的太子之位被废黜,后改封南阳王。在古代历史上,废太子的下场通常比较凄惨,孙和自然也不例外。建兴二年(253年),因有传言诸葛恪欲迎立孙和为帝,孙峻收缴孙和南阳王玺绶并赐死。那么,问题来了,孙和被赐死后,他的四个儿子都是什么结局呢?

一、孙皓

孙皓(242年~284年),字元宗,一字皓宗,幼名彭祖,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吴大帝孙权之孙,吴文帝孙和之子,三国时期孙吴末代皇帝 (264年9月10日 [95]~280年5月1日在位)。

赤乌十三年(250年),孙皓的父亲孙和在二宫之争中太子之位遭废黜,徙故鄣王(治今浙江省安吉县),太元二年(252年),又封为南阳王,再迁至长沙(治今湖南省长沙县)。孙和被赐死后,孙皓和他的三个异母弟一起被何姬抚养大。

永安元年(258年)十月,孙休即位,封他的侄子孙皓为乌程侯,并且聘娶滕牧的女儿滕芳兰为正妃。元兴元年八月庚寅日(264年9月10日),吴景帝孙休去世后,孙皓被拥立为帝,时年二十三岁。

孙皓在位初期,展现出励精图治的态度。不过,在取得一定的成绩后,孙皓就沉溺酒色,专于杀戮,暴虐之名惊动中原,令晋朝君臣感到惶怖。在孙皓的祸乱下,东吴的国力日渐衰退。天纪四年(280年),东吴被西晋攻灭。孙皓投降晋朝,被司马炎册封为归命侯。太康五年(284年),孙皓在洛阳去世,时年四十二岁。

二、孙德

孙德,是东吴故太子孙和之子,吴末帝孙皓之弟,生母不详。父亲孙和被孙峻赐死后,他的正妻张妃也自杀。自此之后,孙德和他的三个兄弟由孙皓的生母何姬抚养。永安元年(258年),孙休即位,封孙德为钱唐侯。不过,因为史料记载的匮乏,不清楚孙德的最终结局。

三、孙谦

孙谦(?—266年),字公逊,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市)人,三国时期吴国宗室,故太子孙和之子,吴末帝孙皓的庶弟。永安元年(258年),孙休即位,封孙谦为永安侯。元兴元年(264年),孙休去世,孙皓即帝位。

宝鼎元年(266年),永安山贼施但起兵劫持孙谦,欲立孙谦为主,事败后孙谦被逼饮鸩自杀,他的母亲也被孙皓杀死。对此,在笔者看来,孙皓本就多疑且残暴,不管孙谦是否真的谋反,都要痛下杀手,从而以绝后患。

四、孙俊

孙俊,孙权之孙,故太子孙和与张妃所生。孙和被孙峻赐死后,张妃也自杀身亡。孙俊和他的三个兄弟由孙皓的生母何姬抚养。孙休即位后,孙俊被拜为骑都尉。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孙俊聪明而富于辩才,为远近所称道,最终被孙皓杀死。从这一角度来看,孙皓屠戮宗室,导致东吴失去凝聚力,所以在西晋大军来临时不堪一击。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