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两位皇太孙:一位被叔叔篡位,一位将叔叔烤死!

情怀历史如风 2025-04-19 15:30:50

在古代历史上,皇太孙是储君的一种,简称太孙,与皇太子一样,都是皇位继承人的封号。名称的由来与皇太弟、皇太叔等类似。此一继承人通常是太子的嫡子,在太子去世后,改封其为太孙。对于笔者今天要说的,共有两位明确册立的皇太孙。不过,这两位皇太孙的结局却是截然不同的。

一、建文帝朱允炆

明惠宗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史称建文皇帝,明朝第二位皇帝(1398年—1402年在位)。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朱允炆生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生母为吕氏。朱标长子朱雄英早夭,原配常氏死后,朱允炆生母吕氏也得以扶正,朱允炆从而成为朱元璋嫡长孙。

朱允炆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九月,被立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在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即皇帝位,以次年为建文元年。即位之初,朱允炆亲贤好学,于典章制度锐意复古。大赦天下,重农桑,兴学校,更定内外大小官制。旌表节孝,赈济灾民。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朱允炆改变祖父朱元璋的一些严厉策略,确实有积极意义。但是,朱允炆的有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一些官名、殿名、门名的改变,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徒增纷扰。

更为关键的是,建文元年(1399年),朱允炆用齐泰、黄子澄之计削藩,以加强皇帝的权力。实施削藩后,导致湘王自焚,齐王、代王、岷王被废。七月,燕王朱棣借口“清君侧”起兵,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京师被攻陷,朱允炆从此下落不明,一说在宫中自焚而死。一说从地道出逃,改换僧装,在各地流浪。但是,不管怎样,朱允炆都被自己的叔叔篡夺了皇位。

二、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399年3月16日—1435年1月31日),号长春真人,明朝第五位皇帝(1425年—1435年在位),书画家。朱瞻基是明仁宗朱高炽之子,母诚孝昭皇后张氏。如同朱允炆受到祖父朱元璋的宠爱一样,朱瞻基早年也深得祖父朱棣的宠爱,于永乐九年(1411年),被立为皇太孙。当然,和朱允炆不同的是,朱瞻基不仅跟随跟从明成祖巡幸北征,还在年轻的时候就学习朝政的处理。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明仁宗朱高炽死后,朱瞻基即位。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朱瞻基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禁锢京师。当然,因为顾念骨肉亲情,朱瞻基一开始没有痛下杀手。但是,朱高煦仍然不知悔改,明宣宗曾多次到狱中看望朱高煦,其中一次,朱高煦伸脚将明宣宗绊倒,明宣宗大怒,命令力士用铜缸燃炭将朱高煦烤死。

相对于朱允炆,朱瞻基不仅成功平定叔父的叛乱,在治理朝政上也更加出色。朱瞻基即位后,重视整顿吏治,任用“三杨”、蹇义、夏原吉等。实行休养生息,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与其父明仁宗在位时期合称“仁宣之治”。对外关系上,进行第七次郑和下西洋;停止用兵交趾,节省了大批人力财力,也利于交趾与中原各族人民的交往。

为了对付北方的游牧民族,朱瞻基于宣德三年(1428年)出塞,并修建永宁、隆庆诸城。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朱瞻基因病逝于乾清宫。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庙号“宣宗”,葬于景陵。对此,在笔者看来,如果朱瞻基没有英年早逝,无疑会将明朝的国力继续推向巅峰。

此外,朱瞻基情富才全,不仅是文治武功,还雅尚翰墨,尤工于画,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草虫俱佳,留世画作有《武侯高卧图》《三阳开泰图》等。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