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可新传之《作为媒介的屎》

妍芳新传 2025-02-07 22:02:49

(图源:微信公众号截图)

当新传人开始玩抽象,以独特的符号编码,打破常规传播范式,构建起充满后现代主义色彩的传播文本,在信息场域中引发了一场别具一格的传播狂欢。

最近,一篇名为《作为媒介的屎:屎的数字化生存与媒介本体论意义——基于对 1034 泡屎的民族志研究》的论文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也让 “屎尿屁的新传研究” 这个话题闯入大众视野。论文很可能是作者以戏谑的方式,对当下新传学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讽刺,如研究选题故弄玄虚、研究方法不严谨、论文内容空洞无物等现象。通过对屎这一看似毫无学术价值的对象进行一本正经的研究,映射出当前学术研究中为了创新而创新,忽视研究内容实质和研究方法科学性的问题。

(图源:微博表情包截图)

“本成果受到自我鼓励基金支持”

“专业没学好真还写不出来”

“ 一看就是老新传人了”

“嬗变一下”

“作者是搞抽象的,期待作者的下一篇大作”

“憋说,挺有研究范儿的!正经的不正经论文”

“液界良心”

“《“液体叙事”:基于符号互动论框架下尿液信息

在公共卫生语境中的符号化传播与认知构建》”

“抽象到发笑”

“我们新传有自己的毕导”

“新传专业的论文太值得讽刺了,你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很棒”

“首评,希望作者支付我阅读的费用”

“至此,屎尿屁终于圆满”

“四大刊的标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太抽象了”

“以后,snp传播学所有的研究都是在为这三篇作注脚,

后人统称为‘传播学的三座大山’。”

从评论反馈来看,部分读者赞赏其创新,认为为新传研究带来新方向,也有人认为荒诞,讽刺其是对新传学术乱象的夸张呈现,还有人调侃期待后续相关研究,整体引发了热烈讨论,无论如何,它都促使学界反思研究边界与方法,对新传学术发展有着独特意义。

(图源:微博表情包截图)

新传专业一直以来都肩负着信息传播、社会监督、文化传承等重要使命。我们学习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学习传播学理论,是为了能够真实、准确、客观地传递信息,洞察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不能为了追求创新而创新,为了博眼球而选择一些毫无价值的研究对象。

在追求学术创新的道路上,应坚守学术的严谨性和研究的价值导向,回归到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用扎实的研究方法和深刻的理论分析,为解决社会发展中的传播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我们要在选题时多思考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在运用研究方法时,务必保证科学、严谨、真实;在阐述研究内容时,做到深入浅出,让理论真正能够指导实践。

咱们新传人是真的学术抽象两不误!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从高大上的理论建构到接地气的现象分析,咱们新传人可谓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在学术与抽象之间自由切换,游刃有余!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看起来有趣的“奇奇怪怪”论文选题吧~

或许对你的论文选题有所启发哦~

01谢卓潇. 当“做性别”成为技术操作:跨境代购中的平台技术与性别劳动研究 [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24, 31 (03): 32-46+126-127.

(图源:知网截图)

超越了表面的性别表现(操演),深入到技术实践层面,暗示性别不再是孤立的社会属性,而是与技术紧密交织,在劳动实践中被重新塑造。

02周敏,杨玉亭,张睿,等. “鸡娃”抑或“放羊”:媒介技术如何重塑阶层化教养? [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24, 31 (03): 47-59+127.

(图源:知网截图)

这篇论文对理解媒介技术与社会结构关系有着独特价值。呈现了一幅媒介技术影响下阶层化教养的复杂图景,激发更多关于社会公平与技术发展关系的深度探讨。

03林羽丰. 黄村收棺记:对一个南方村落传播文化实践的深描 [J]. 国际新闻界, 2024, 46 (05): 69-88. DOI:10.13495/j.cnki.cjjc.2024.05.001.

(图源:知网截图)

创新性地将殡葬改革中的棺木收缴事件作为研究切口,深入挖掘农民信息行为背后的传播文化运转逻辑。呈现了一幅农村传播文化与基层治理相互交织的复杂图景,激发更多关于农村传播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深度思考。

04宋美杰,幸宇芳. 数字时代的“田螺姑娘”:家务数字化与女性劳动隐形化研究 [J]. 中国青年研究, 2024, (02): 67-76. DOI:10.19633/j.cnki.11-2579/d.2024.0019.

(图源:知网截图)

“家务数字化” 打破了传统家务劳动的时空局限,将家务劳动从实体空间拓展到虚拟网络,赋予了家务新的形式与特征;而 “女性劳动隐形化” 则深入挖掘了在数字技术介入下,女性家务劳动被遮蔽的现象,揭示出劳动的不可见性并非自然形成,而是技术与社会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05宫贺,刘子聪,熊慧,等. 我生病,丢了谁的面子?以“脸面”为路径的叙事分析与病耻感的转化机制 [J]. 国际新闻界, 2023, 45 (07): 93-113. DOI:10.13495/j.cnki.cjjc.2023.07.005.

(图源:知网截图)

创新性地将“脸面”这一中国本土社会学概念引入病耻感研究。“脸面”在传统语境中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在疾病叙事里,它被赋予了新的抽象意义,成为理解患者从感知污名到形成病耻感过程的关键纽带。

06潘文静,穆哲. “她/他这个身材很难练出来!”:谁更在乎社交媒体上身体图片的评论 [J]. 国际新闻界, 2024, 46 (03): 55-75. DOI:10.13495/j.cnki.cjjc.2024.03.008.

(图源:知网截图)

创新性地将社交媒体上的身体图片评论、社会比较、性别差异等概念紧密联系起来。传统认知中,身体形象与个人感受相关,而在社交媒体环境下,身体图片评论成为触发社会比较和情绪反应的关键因素。“可实现论”与“不可实现评论”被赋予新的抽象意义,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评价,而是成为影响个体激励和负面情绪的重要变量,反映出社交媒体语境下个体对身体形象的认知与社会评价之间的复杂关联。

07朱楠. 线上“社交围城”:“已读不回”背后的社交危机研究 [J]. 青年记者, 2023, (21): 59-61. DOI:10.15997/j.cnki.qnjz.2023.21.010.

(图源:知网截图)

创新性地将“已读不回”这一日常社交现象提升到理论高度,与“社交危机”“反连接”等概念紧密相连。让我们认识到数字时代社交并非简单的连接与互动,而是充满了矛盾与挑战。

08张昌羽. “杠精”群像:表征、生成及引导策略 [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1, 43 (12): 21-24. DOI:10.19997/j.cnki.xdcb.2021.12.004.

(图源:知网截图)

在传统认知中,争论和表达观点是正常社交行为,但“杠精”打破常规,其行为超越了理性讨论范畴,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交行为符号。“群体极化”概念的引入,深刻揭示了 “杠精” 群体在网络环境中观点极端化的内在机制,“圈层现象”则解释了他们如何在特定圈子中强化自身行为模式,这些概念的组合为理解“杠精”现象提供了全新视角。

09刘战伟,包家兴,刘蒙之. 摄像头下的亲人:亲密监视中的“媒介化”与“去媒介化”亲情研究 [J]. 新闻界, 2023, (12): 52-65. DOI:10.15897/j.cnki.cn51-1046/g2.20240012.001.

(图源:知网截图)

创新性地提出“媒介化亲情”与“去媒介化亲情”的概念。传统观念中,亲情主要通过面对面的相处来维系,而在数字时代,家庭智能摄像头的出现改变了这一模式。“媒介化亲情” 打破常规认知,揭示了摄像头在异地亲情连接中扮演的多重角色,如亲情联结、远程照看等,使亲情跨越空间限制,以数字形式得以延续,成为一种深度媒介化的存在。而“去媒介化亲情”概念则是对“媒介中心主义”的反思,它指出尽管摄像头提供了云尽孝的工具,但无法替代亲身陪伴,提醒人们不能将虚拟的赛博亲情完全等同于具身亲情,让人们重新审视技术在亲情中的界限与本质。

10李红艳. “媒介”之路:“有用性”与“可用性”——基于一个山村60年道路建设的解读 [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4, 46 (04): 28-38. DOI:10.19997/j.cnki.xdcb.2024.04.003.

(图源:知网截图)

传统认知中,道路多被视作单纯的交通工具,用于连接不同空间。而本文提出“媒介之路”概念,突破了这一常规理解,赋予道路在乡村社会发展中更为丰富的内涵。“有用性”体现道路作为交通工具满足乡村出行、运输物资等基本功能,这是较为直观的物质层面作用;“可用性”则深入到社会文化与治理层面,指道路在促进乡村文化交流、经济发展以及基层治理等方面潜在的、可供挖掘利用的价值,这种概念的拓展为理解乡村道路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11王昀,邱韵. 无眠之地:深夜直播主的街头劳动与空间实践 [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4, 46 (03): 118-129. DOI:10.19997/j.cnki.xdcb.2024.03.010.

(图源:知网截图)

传统认知中,道路多被视作单纯的交通工具,用于连接不同空间。而本文提出“媒介之路” 概念,突破了这一常规理解,赋予道路在乡村社会发展中更为丰富的内涵。“有用性”体现道路作为交通工具满足乡村出行、运输物资等基本功能,这是较为直观的物质层面作用;“可用性”则深入到社会文化与治理层面,指道路在促进乡村文化交流、经济发展以及基层治理等方面潜在的、可供挖掘利用的价值,这种概念的拓展为理解乡村道路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12李玮,刘兴澳. 截屏何以被“信以为真”:一个传播符号学的考察 [J]. 新闻界, 2024, (02): 49-61. DOI:10.15897/j.cnki.cn51-1046/g2.20240026.001.

(图源:知网截图)

创新性地将截屏这一日常传播行为与“本真性”“文本”“语境”“解释者”等传播符号学概念紧密相连。传统观念中,截屏多被视为简单的信息记录方式,而本文提出的“本真性” 概念,赋予了截屏更深层次的意义,指出截屏的可信度并非天然存在,而是在符号学的复杂机制下被构建出的。“文本”“语境”“解释者” 这三个维度的引入,打破了对截屏单一维度的认知,从多个角度揭示了截屏被“信以为真”的内在逻辑。

13郅慧,滕文强,周敏. 病由“网”生:一项关于“网络疑病症”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J]. 新闻大学, 2024, (07): 55-73+119. DOI:10.20050/j.cnki.xwdx.2024.07.006.

(图源:知网截图)

论文明确了网络疑病症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还探寻了可能的规避策略,这一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让我们认识到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健康信息的传播和接收对个体心理健康有着显著影响。

14王炎龙,王石磊. 流动“做家”:卡车司机筑家实践中的物质、情感与权力 [J]. 国际新闻界, 2024, 46 (05): 109-132. DOI:10.13495/j.cnki.cjjc.2024.05.004.

(图源:知网截图)

创新性地提出 “流动做家” 概念,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固定空间筑家的认知。论文不仅为筑家研究提供了独特的个案,还呼吁关注劳动者在情感方面的需求与能动,这一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5张磊. 赛博格能理解蘑菇吗?跨物种民族志视野下的媒介之思 [J]. 新闻界, 2024, (07): 4-13. DOI:10.15897/j.cnki.cn51-1046/g2.20240725.002.

(图源:知网截图)

指出人工智能发展使媒介研究聚焦未来赛博格和虚拟人,却忽视人与现存生命围绕媒介的关系,实际上人与动物、植物等早就建立双向多向驯化过程形成关系丛,媒介是核心要素,人类学家的跨物种民族志研究为理解媒介带来新潜力,文章梳理其对媒介的启示,提出通用语言、视角转换和跨感官转码是跨物种媒介展开新维度,各物种有望在此去人类中心主义展开过程中走向新生成关系。

不得不让人感慨一下!新传真的啥都能扯上关系(bushi)!

16白昊石,黄顺铭,刘祖瑞. “养火”:虚拟中介物与电子亲密关系 [J]. 新闻与写作, 2023, (07): 86-96.

(图源:知网截图)

传统社交中,亲密关系的建立依赖于面对面的交流和长期的情感互动,而 “养火” 现象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常规认知。腾讯 QQ 的 “火花” 作为虚拟中介物,构建起一种全新的社交符号体系,赋予了 “常联系” 以新的表现形式。“养火” 不仅仅是简单的社交行为,更是一种在虚拟空间中构建和维系电子亲密关系的特殊方式,它反映了数字时代社交关系的多元化和虚拟化趋势。

17许孝媛. 作为媒介的猫:人际传播的联结与障碍 [J]. 北京社会科学, 2019, (10): 89-99. DOI:10.13262/j.bjsshkxy.bjshkx.191009.

(图源:知网截图)

将“猫”与“媒介”“人际传播”“拟情关系”等概念紧密相连。传统观念中,媒介多为技术工具或传播载体,而该论文把猫视为一种特殊媒介,打破了常规认知。猫不再仅仅是宠物,而是成为影响人际传播和人际交往的关键因素。

18施畅,张国威. 争夺可见性:二本传媒学生的“隐形实习”及其抵抗实践 [J]. 新闻记者, 2024, (11): 19-34. DOI:10.16057/j.cnki.31-1171/g2.2024.11.003.

(图源:知网截图)

以经济增速放缓导致的就业挤压效应为背景,分析二本传媒学生的实习困境与抵抗实践。从隐形实习的形成原因、带来的隐形困境,到学生们争夺可见性的策略,构建起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

19丁依然. 味道作为媒介:海外华人微信群上的乡味买卖与交往实践 [J]. 新闻与写作, 2024, (09): 39-51.

(图源:知网截图)

传统媒介概念多侧重于信息传播的技术载体,而此概念强调味道在海外华人社群中所承载的文化记忆、情感纽带以及促成经济交易的特殊功能,将味觉体验与社交、经济活动紧密相连。同时,“中介化交往”与“交往套餐”概念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对社交媒体上人际交往模式的理解,揭示了微信群在促成乡味买卖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社交生态。

20雷紫雯,刘战伟. “做自己的医生”:生育应用程序与女性备孕的自我追踪实践 [J]. 新闻记者, 2023, (04): 84-96. DOI:10.16057/j.cnki.31-1171/g2.2023.04.010.

(图源:知网截图)

论文运用参与式观察与半结构访谈的方法,从权力 - 知识的关系视角,深入剖析生育APP 对女性备孕主体性的塑造过程。

看完这些选题,你对新传是不是又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捏~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