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苦张兰汪小菲久矣……
2月8日,抖音安全中心发布关于打击无底线博流量行为的公告。其中提到:“张兰·俏生活”等账号利用逝者恶意炒作营销,推荐不实视频,以获取商业利益,并屡次发布不实、侵权内容,进行违规炒作,处罚后未有改正。综合研判,根据《抖音社区自律公约》等相关规定,对“张兰·俏生活”“张兰之箖玥甄选”“汪小菲”予以无限期封禁。

自徐熙媛(大S)女士去世以来,这母子俩借逝者炒作的所作所为可谓突破人伦底线。直播间里,张兰声泪俱下的控诉;社交媒体上,汪小菲似是而非的爆料;评论区中,网民们义愤填膺的声讨,共同构成了一幅令人不安的舆论图景。
这场舆论狂欢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下舆论生态的失序与异化。
1
互联网“围猎”:迎合流量的匿名狂欢
舆论生态是一个多元化的场域,不同主体(媒体、公众、意见领袖等)在其中竞争话语权。长期以来,张兰母子通过高频次直播、短视频和公开声明,借用编造谣言、胡搅蛮缠、混淆视听、以量取胜等惯用打法,将公众注意力引向特定话题,从而在多元舆论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在“张兰”“汪小菲”等账号的营销下,大S婚姻相关话题首当其冲,与汪小菲离婚时的财产分割、抚养权争议等家庭纠纷被再度翻出,和具俊晔的闪婚也成了热议焦点。他们甚至公开撒谎、造谣,误导公众和舆论:“光头卷走大S的所有财产跑路”“大S和光头离婚前就电梯合影了”“大小S天天在家吸毒”......这些没有任何证据只有毫无联系的图文视频,使舆情演变的主体脉络呈现多极化发展,甚至逐渐偏离事件的中心议题。

“当真相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跑遍了全城。” 谣言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传播力?人们常说,谣言止于智者。通过理性判断,大多数谣言是很容易识破的,但却往往会被大规模传播。原因可能是新媒体时代公众理性的缺失,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中,人们更倾向于接受简单化的叙事,而非复杂的真相。

一方面,对于“明星死亡” 这一非正常事件,部分网友基于猎奇心理和窥私欲,意图探知死亡背后的深层次信息;另一方面,这样一种行为也再次验证了社交媒体时代“立场与情绪先行”的后真相症候,舆论主体在不了解特定事件前因后果的情况下介入,使尚未定论的事件陷入“剪不断,理还乱”的境地。无数谣言从一个平台向多个平台蔓延,极大地促进了传播节点叠加,迅速席卷整个互联网。
不仅如此,当舆论主体借助媒介技术得以“隐身”,戴上混淆视听背后的狂欢假面,就会导致其言论责任缺失,甚至会因为技术的隐身性而默认自己拥有言论免责权。他们穿过电子屏幕、驶过电缆通道,脱胎换骨成不可触不可见的幽灵,只剩下赤裸真实的欲望在字符和图像间放浪形骸。这一切使得造谣撒谎的人总能得逞,极大增加了网络舆论生态的治理难度。
如此看来,当年王思聪那句话的“含金量”竟还在上升。

2
情感泛滥:娱乐式的哀悼病
谈及哀悼,它通常是指在私人层面对亡亲“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的绵长哀情。而在数字化生存时代,媒介技术拓宽了社会互动的疆域,使情感在私人与公共张力下的运作机制日趋复杂化。
大S逝世后,官微媒体、微博大V到普通网民,无不发文悼念,表达沉重哀思,一个线上的祭奠空间搭建而成。人们纪念她的执拗要强、痛快潇洒,以及在无数困难中炼成的“侠女”气概。错愕、惋惜、悲伤......无数昙花一现的情感过客找到了特定情境下的情感出口。

就目前与事件相关的文章来看,大部分自媒体集中火力于“女性”“妻子”“母亲”等带有共鸣感的角色,如“十年婚姻”“二死一重伤”“三胎流产”“减肥过度”“服美役”等都成为总结大S一生的标签。在张兰母子的炒作煽动下,网友们为了猜疑她离世的更深原因,更是将讨论凝聚在婚姻破裂和两性亲属问题之上,争议不要结婚、生育等成为了热门议题。看似关怀关注,却更可能是征用一个人的死亡,来宣扬自己深信不疑的信念,再次击败自己想像中的敌人。信誓旦旦的揣测,实际是个人情绪发泄的掺杂,甚至是对于逝者的不尊重及人格矮化。
从悼念的“常客”到“过客”,从激昂到戏谑,从性别到地域对立......严肃的哀悼彻底沦为一场“八卦盛宴”。

有学者曾批判发生在网络空间的集体悼念情感多为一种娱乐性质的悲恸,这种泛滥的情感也被称为悼念病或悲伤情结,即窥视他人痛苦的兴趣与好奇,其目的不是基于对逝者离世的悲恸,而是基于自我追求的悲恸体验。
当我们重新翻看整起事件,不难发出一个疑问:公开悼念逝者的边界线究竟在哪儿?
3
喧嚣过后:温柔拥抱坚韧的灵魂
当台北的暮色漫过她最爱的阳明山时,徐熙媛的人生剧本永远停在了48岁这一页。看起来一生要强的她,爱过,付出过,哪怕受伤也从不自怨自艾。她的人生足够精彩,但成如容易却艰辛。

今天,正月未过,我们终于迎来最正义的一集,抖音对张兰、汪小菲等人账号予以无限期封禁,微博也宣布暂停张兰账号的直播功能。然而,许多问题并不会因“张兰造谣集团被无限期封号”的处理而消失。

新媒体时代,“用户至上”“注意力经济”等理念加大了舆论生态治理难度,使得引导和控制舆论成为利益争夺的手段。因此健康的舆论生态应在伦理法规的基本框架下重视连接、共鸣与共情。
对于涌入直播间批评她“没一句实话”的网友们,张兰态度强硬地表示:“不怕黑粉不怕咒,因为一咒十年旺。”并说:“我行得正、立得正,在培养员工和孩子方面,我是非常有经验的。现在的我比以前更成熟、更有格局。”
家丑、财富与人设,张兰和汪小菲母子身上混杂着多重矛盾与虚虚实实,而这一切恰好爆发了流量对他们的反噬。
亚里士多德说:我们是因为行正义之事才变得正义的,是因为有所节制才有节制的,是因为做勇敢的事才成为勇敢的。
总之,不要在喧嚣的舆论膨胀后,只剩下一地鸡毛的无奈。当下我们需要的,只是用一个温柔的拥抱去触碰那一生坚韧的灵魂。
参考文献:
1.澎湃新闻评论:张兰汪小菲封号:公序良俗底线不容突破
2.张梦园,周裕琼.情动媒介与情动公众:东航坠机事故中的线上公共哀悼研究[J].新闻记者,2024,(08):45-65.
3.截图源于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