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与欧阳修:同退不同进的君子之交七、“同退不同进”(二)

文石斋主聊文化 2024-12-13 03:34:41

宋人交游 之 二十二 范仲淹与欧阳修:“同退不同进”的君子之交 七、“同退不同进”(二)

范仲淹

七、“同其退不同其进”(二)

范仲淹在西北为国守边数年,控制住了局面,实现了所辖区域的安全稳定,史称“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

至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正月,西夏皇帝李元昊请求议和,西北边事稍宁,宋仁宗召范仲淹回京,任国家最高军政机构“枢密院”副长官“枢密副使”。

三月,欧阳修亦受召回朝,受任“太常丞”官职,实任国家最高监察机构之一“谏院”长官“知谏院”。

欧阳修向宋仁宗上书《论王举正范仲淹等札子》:

臣伏见朝廷擢用韩琦、范仲淹为枢密副使,万口欢呼,皆谓陛下得人矣。然韩琦禀性忠鲠,遇事不避,若在枢府,必能举职,不须更借仲淹。

如仲淹者,素有大材,天下之人皆许其有宰辅之业,外议皆谓在朝之臣忌仲淹材名者甚众。陛下既能不惑众说,出于独断而用之,是深知其可用矣,可惜不令大用。盖枢府只掌兵戎,中书乃是天下根本,万事无不总治。

伏望陛下且令韩琦佐枢府,移仲淹于中书,使得参预大政。

况今参知政事王举正,最号不才,久居柄用,柔懦不能晓事,缄默无所建明,且可罢之,以避贤路。

或未欲罢,亦可且令与仲淹对换。

当今四方多事,二虏交侵,正是急于用人之际。凡不堪大用者去之,乃协天下公论,不必待其作过,亦不须俟其自退也。况若令与仲淹对换,则于举正不离两府,全无所损。伏望陛下思国家安危大计,不必顾惜不材之人,使妨占贤路。

如允臣所请,即乞留中,特出圣断指挥。或尚未欲施行,即乞降付中书,令举正自量材业优劣何如仲淹,若实不如,即须自求引避,以副中外公议。

取进止。

所上书中称“仲淹者,素有大材,天下之人皆许其有宰辅之业,外议皆谓在朝之臣忌仲淹材名者甚众”,而宋仁宗“既能不惑众说,出于独断而用之,是深知其可用矣,可惜不令大用”,应该从枢密院“移仲淹于中书(门下省),使得参预大政”。

宋仁宗从明道二年(1033)三月太后刘娥去世亲政,至此已整整十年,已对国家财政、军事等困难、弊端深有体会:

宋朝立国,为维护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在政治上,于内庭设“中书门下省”(即宰相办公的“政事堂”),由“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掌管民政,为限制宰相权力,增设副宰相“参知政事”;军事上,废除统领禁军的统帅“殿前都点检”,改禁军“殿前司”、“侍卫司”为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由“三帅”分别统领禁军,各不相属,直接对皇帝负责,为限制三帅的权力,又在设“枢密院”,掌控调兵权;为稳定社会秩序,奉行“养兵”之策,废除府兵制,改为募兵制,每当有灾荒发生,即招“壮民”为兵,以防“民变”,至宋仁宗在位,军人总数已达140万,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养兵的费用竟占到全部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七八;财政上,将财权从中书门下省分出,设置“三司”,掌控财政大权,直接对皇帝负责;大兴科举,广招进士,采用“恩荫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导致官员众多,“冗员”问题突出,“冗兵”、“冗员”、“冗费”紧密联系在一起,终于造成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

而西夏的崛起和对宋朝的战争,辽国的趁火打劫,“聚兵幽燕,声言南下”,以索取财富,更使宋朝的“贫弱”凸显,也严重震动了宋朝廷和宋仁宗,宋仁宗在形势和欧阳修等改革呼声的推动下,“遂欲更天下弊事”。

因之,宋仁宗听从了欧阳修的建议,下诏改任范仲淹为参知政事。

然而,欧阳修的举荐、宋仁宗的任命,却遭到范仲淹的拒绝:“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执政大臣的职位可以谏官的举荐而得吗?“固辞不拜”,且提出愿意与韩琦一起“行边”,继续到边疆任职。

因为范仲淹的坚持,宋仁宗改命他为“陕西宣抚使”,但未及出发,宋仁宗罢免了王举正,再次任命他为参知政事,范仲淹只得上任。

范仲淹不因欧阳修的举荐而接受升职,是二人“君子之交”的又一次体现。

欧阳修

0 阅读:8

文石斋主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