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商品流通与资本的起点
商品流通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而资本则在这一流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简单的商品流通中,商品(W)通过交换转化为货币(G),再通过货币购买其他商品,完成W—G—W的循环。然而,这一循环的动机在于满足使用价值的需要,即为了消费而交换。相比之下,资本的总公式G—W—G’则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动机和内容。
在资本的总公式中,货币(G)作为资本的起点,其运动的目的不再是简单的使用价值交换,而是追求价值的增殖(△G)。这一增殖额,即剩余价值,是资本运动的核心目标。因此,资本的运动从一开始就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追求利润最大化。这种目的性不仅决定了资本的运动方向,也深刻影响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
(二)货币作为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货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它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另一方面,它又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在资本的总公式中,货币作为资本的起点,其特殊性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交换媒介,更是一种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这种特殊性使得货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具有了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货币作为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社会关系。货币所有者通过购买生产资料(W),将货币转化为资本,进而在生产过程中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功能,更揭示了货币作为资本所承载的社会关系——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
(三)G—W—G流通形式与资本的形成
G—W—G的流通形式不仅是资本运动的一般形式,也是资本形成的关键环节。在这一流通过程中,货币所有者通过购买生产资料(W),将货币转化为资本。随后,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运用这些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创造出新的商品。这些商品在市场上出售后,转化为更多的货币(G’),实现了价值的增殖。
资本的形成过程不仅是一个经济过程,更是一个社会过程。它涉及到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权问题以及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实现了资本的积累和扩张。同时,劳动者则在这一过程中处于被剥削的地位,他们的劳动成果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二、总公式的矛盾(一)流通中的等价物交换与非等价物交换
在资本的总公式中,流通环节看似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然而,这一原则在资本运动过程中却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在流通的第一阶段G—W中,货币所有者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购买生产资料;但在流通的第二阶段W—G’中,资本家却通过出售商品获得了比购买时更多的货币(G’),实现了价值的增殖。
这一矛盾的产生源于流通环节之外的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创造出新的价值。然而,资本家只支付劳动者劳动力的价值(即工资),却无偿占有了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因此,尽管流通环节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但资本运动的整体过程却实现了价值的非等价交换——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获得了更多的财富。
(二)剩余价值的来源与流通的矛盾
剩余价值的来源是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核心问题。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这一矛盾揭示了资本运动的本质特征——剩余价值的生产必须依赖于生产过程,但流通环节对于剩余价值的实现却至关重要。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创造出新的价值。然而,这些新创造的价值中只有一部分被支付给劳动者作为工资(即劳动力的价值),其余部分则作为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因此,剩余价值的生产源于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剥削。然而,如果没有流通环节将商品转化为货币并实现价值的增殖,剩余价值就无法得到实现。因此,流通环节对于剩余价值的实现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商品交换与剩余价值的关系
商品交换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商品流通的基本形式,也是剩余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资本家通过出售商品获得了比购买时更多的货币(G’),实现了价值的增殖。这一增殖额即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核心目标。
然而,商品交换本身并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源于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剥削。商品交换只是将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货币形式并实现其价值增殖的过程。因此,商品交换与剩余价值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商品交换是剩余价值实现的重要手段,而剩余价值的生产则是商品交换得以持续进行的基础。
三、劳动力的买和卖(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运动的前提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劳动者必须拥有对自己劳动力的所有权;二是劳动者必须能够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并将其出售给资本家。
在封建社会中,劳动者通常依附于土地所有者或封建主,没有对自己劳动力的所有权和自由支配权。因此,劳动力无法成为商品进行买卖。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劳动者逐渐获得了对自己劳动力的所有权和自由支配权。这使得劳动力成为商品成为可能。
(二)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因素
劳动力价值是指劳动力作为商品所具有的价值量。它的大小取决于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及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花费的费用。这些生活资料包括食物、衣物、住房等维持劳动者基本生活的必需品以及教育、医疗等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费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支付的工资就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然而,资本家支付的工资往往低于劳动力创造的价值。这是因为资本家只支付劳动者劳动力的价值而无偿占有了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因此,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因素不仅影响着劳动者的生活水平还深刻反映了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
(三)劳动力消费与剩余价值的生产
劳动力消费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运用自己的劳动力进行劳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劳动者不仅消耗了自己的体力和脑力还创造出了新的价值。这些新创造的价值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补偿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工资)另一部分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特征。它源于劳动力消费过程中的劳动剥削。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支配劳动者的劳动过程实现了对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这种剥削不仅使得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受到限制还加剧了社会财富的不均分配从而引发了深刻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综上所述,资本的本质不仅在于其作为物的表现形式更在于其背后所承载的复杂社会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通过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实现了自身的积累和扩张。这一过程不仅深刻影响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还引发了广泛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因此,我们需要从哲学的角度深入剖析资本的本质及其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寻求有效的解决路径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