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开始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他们通过一系列策略来对抗算法推荐和价格歧视。

• 改变算法画像:年轻人通过在评论区反复留言表示商品价格太贵,改变了系统对他们的人物画像,从而影响商品价格。例如,一位网名为“兔兔”的年轻人在寻找机票时,通过反复评论“机票太贵了,买不起,不去了”,成功将机票价格从4309元降至1903元,优惠了2000多元。

• 积极表达和建立人设: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积极发表评论和点赞,主动寻求多样化的信息流,通过建立特定的“人设”来影响算法的推送,以获得更加多元和全面的信息。

• 互联网匿名与隐身:年轻人通过使用相似的头像和ID,以系统信息掩盖个人信息,躲避算法对个人行为与喜好的追踪与判断,摆脱基于身份标签的推荐模式。例如,今年年初,使用粉色小恐龙头像的“momo大军”兴起,通过这种方式来对抗算法。
• 法律法规的保护:为了应对大数据杀熟问题,中国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同一商品或者服务在同等交易条件下设置不同的价格或者收费标准。
• 多平台比价:年轻人通过在多个平台间进行比价,寻找最优的价格,避免被单一平台的定价策略所“绑架”。

这些行动和策略显示了年轻人对于大数据杀熟现象的觉醒和反抗,他们正在通过自己的方式挑战平台的价格算法,推动一个更加公平、透明的消费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