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爆发时,唐玄宗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一道道命令,竟亲手将大唐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当安禄山的叛军势如破竹,攻陷洛阳后,摆在李唐王朝面前的明明有一条破局之路 —— 只要守住潼关,等待郭子仪、李光弼从北方包抄叛军老巢,形成合围之势,平定叛乱并非难事。可谁能料到,一场看似简单的防守战,最终却成了大唐国运的转折点。

当时的唐军,在兵力配置上着实让人捏把汗。高仙芝带领的军队,大部分都是 “花架子”。京城禁军飞骑、彍骑,平日里养尊处优,负责宫廷安保,没经历过真正的战火洗礼;新招募的五万士兵,多是洛阳城里的市井百姓,扛锄头的手拿起兵器,战斗力可想而知。封常清那边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新兵和地方驻军混杂,这样的队伍,碰上安禄山身经百战的边军精锐,简直是以卵击石。
封常清在虎牢关的首战,就暴露了问题。或许是低估了叛军实力,或许是急于立功,他贸然出城迎战。战场上,叛军的铁骑横冲直撞,唐军毫无招架之力,几乎是一触即溃。洛阳很快失守,封常清带着残兵败将退到陕郡,与高仙芝会合。
吃了败仗的封常清终于清醒过来,他向高仙芝分析:“就咱们这点兵力,在陕郡根本守不住,只有退守潼关,依靠天险,才有一线生机。” 高仙芝深以为然。潼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两侧高山耸立,中间一条狭窄通道,确实是绝佳的防御之地。两人迅速决定,率军撤往潼关。
撤退途中,叛军骑兵追了上来。毫无防备的唐军顿时乱了阵脚,好在高仙芝和封常清经验丰富,及时组织反击,才带着大部分士兵安全抵达潼关。之后,他们马不停蹄地加固城防,训练士卒。叛军兵临城下,面对固若金汤的潼关,只能望城兴叹,无奈退去。

如果故事就此发展,或许安史之乱会是另一个结局。然而,就在局势稍有稳定时,唐玄宗听信宦官谗言,竟然下令处死高仙芝和封常清。两位忠心耿耿、力挽狂澜的将领,就这样含冤而死,实在令人痛心疾首。
高仙芝和封常清死后,哥舒翰临危受命,率领二十万大军驻守潼关。哥舒翰也是一员猛将,在他的指挥下,叛军多次进攻都铩羽而归。与此同时,北方战场捷报频传,郭子仪、李光弼收复了十几个郡,打得史思明节节败退;各地义军也纷纷响应,颜真卿组织的义军兵力高达二十万,让叛军腹背受敌。
就在形势一片大好时,安禄山使出了诱敌之计。他故意散布消息,说陕郡只有四千兵力,守备空虚。唐玄宗收到情报后,不加核实,就想趁机收复洛阳。杨国忠在一旁煽风点火,催促出兵。哥舒翰一眼就识破了叛军的阴谋,他上书劝谏:“安禄山老奸巨猾,这肯定是陷阱,坚守潼关才是上策!” 郭子仪、李光弼也联名上奏,建议哥舒翰固守潼关,他们从北方直捣叛军老巢。
可惜,唐玄宗根本听不进去。他接连下了多道圣旨,强令哥舒翰出战。哥舒翰无奈之下,只能痛哭着率军出潼关。结果正如他所料,刚走了十七里,就中了叛军的埋伏。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哥舒翰被部下绑着投降了叛军。潼关失守,长安危在旦夕,唐玄宗仓皇逃往蜀中,曾经的开元盛世,就此画上了一道沉重的裂痕。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如果唐玄宗不瞎指挥,以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三位将领的能力,守住潼关并非难事。叛军之所以不敢强攻潼关,而是费尽心思诱敌,就是因为他们知道潼关易守难攻。只要唐军坚守一段时间,等郭子仪大军北上,安禄山必然陷入绝境。但历史没有假设,唐玄宗的刚愎自用,让大唐失去了扭转局势的机会,也让自己背上了千古骂名。这场战争的结局,至今仍让人感叹不已,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