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当涂县洞阳村,村民们世代守护着一座陵墓。这座陵墓就位于村边工业园区内的一片荒地里,村内老人称之为“天子墓”,但没有人知道里面埋葬的是哪一位皇帝。
2015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经批准,对“天子墓”开展发掘工作。专家根据古墓的构造材质、建造方式及所处位置,推测墓主人极有可能是三国时期东吴的一位王公贵族。
发掘过程中,专家发现古墓之宏大俨然是帝王陵寝的规格,墓室里的三具遗骸分别是两女一男,符合吴景帝与皇后、一名妃子合葬的记载,何况史料记载东吴景帝陵就是位于洞阳村。
吴景帝是三国时期存在感非常低的一位君主,他是东吴的第三位皇帝,也是继汉惠帝刘盈之后又一个被迫接受不伦婚姻的皇帝。
一、难违的父母之命公元前195年,刚过耳顺之年的刘邦在平叛时重伤不愈,于同年6月1日在长乐宫崩逝,其嫡长子刘盈继位。刚继承皇位的刘盈不过16岁,西汉当时的实际掌权人是吕雉。
自古以来,人们对吕雉褒贬不一,很多人觉得她就是一个残忍嗜杀的毒妇,但司马迁却对她的施政给予极大的肯定,毕竟人都是多面的,有好的一面自然也有坏的一面,更有令人无法理解的。
公元前192年,在吕雉强硬要求下,母命难违的汉惠帝刘盈立年仅11岁的张嫣为后。张嫣是汉惠帝亲姐姐的女儿,刘盈被迫娶了自己的外甥女为妻,这种离谱到家的事情在四百多年后再度上演。
三国枭雄孙权精明干练,胆识过人,是三国时代最善于任用贤能的君主。作为东吴的最高军事统帅,孙权凭着非凡胆魄创造赤壁大战的神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一页瑰丽恢弘的篇章。
这位令曹操都曾经忍不住赞叹“生子当如孙仲谋”的东吴大帝,步入晚年之后却不若年轻时那般虚怀纳谏,更被史书评价为昏聩,固执得听不进任何人的意见。
公元250年,孙权亲自做主将外孙女朱氏许配给儿子孙休为妻,当时的朱氏年仅15岁,孙休也不过14岁。刘盈与孙休,一个是母命难违,一个是君命不可违,实在同是天涯沦落人。
二、皇子中的小透明吕雉假借亲上加亲的名义亲手撮合一段不伦婚姻,一方面是为更长久地掌控朝政,另一方面不无为仁弱的儿子保驾护航的意思,而孙休既没有像吕雉这么强势的母亲,也得不到父亲的重视。
1.储位纷争,独善其身
孙休出生于公元235年,是孙权与王夫人所生,是孙权的第六个儿子。孙休的母亲王夫人并不受宠,他自己同样不曾被父亲看在眼里,这在孙权立太子一事上尤为明显。
孙权最初选中的继承人是天资聪颖的长子孙登,孙登自幼被悉心教导,长大后不仅文武全才,更懂礼贤下士,颇有孙权当年的风范,因此被认为是孙权最优秀的儿子。
公元229年,20岁的孙登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子并镇守武昌。孙登处理政务谨慎得体,令朝野上下都赞誉有加,孙权也乐意将陆逊等贤臣派给孙登,太子门下一度名士盈门。
孙权对孙登寄予厚望,可惜天不从人愿。公元241年五月,贤明仁德的孙登因病去世,年仅33岁。尽管孙权悲痛万分,但皇储之位不宜空悬过久,于是在公元242年册立三子孙和为太子。
孙和是孙权最宠爱的儿子,品学上佳且文武兼备,也是孙登临终前极力推荐的继任人选,但四子孙霸有意争夺储君之位,从而引发令东吴损耗极大的南鲁党争。
南鲁党争愈演愈烈,使得晚年猜忌心日盛的孙权勃然大怒,朝廷里不少老臣、能臣都在这场党争风波中相继陨落。最终,孙权废除孙和的太子之位并将其流放,孙霸也于公元250年被赐死。
东宫之位再度空悬,能力平庸且行事荒诞的五子孙奋,自然是不列入考虑的。令人没想到的是在古代“立嫡立长”的原则下,孙权竟直接跳过15岁的孙休,改立年仅6岁的幼子孙亮为皇太子。
在孙亮被册立为太子的两年后,孙权才给了孙休一个琅琊王的封号,据于虎林。孙亮继位后,辅政大臣诸葛恪察觉镇守长江的宗室亲王是潜在威胁,便将他们迁至丹阳郡就近监控。
主少国疑,孙亮登基时不过八岁,根本无法亲自主政,以至于宗室内战不止,诸葛恪、孙峻、孙綝三代权臣轮番登场。孙亮就在公元260年被孙綝罢黜,并于流放途中去世,年仅16岁。
2.弱小可怜,不失精明
一番内乱后,孙休可谓是硕果仅存的皇子。掌权的孙綝自知身为远房宗室且根基未稳,贸然篡位终究难以服众,于是派人迎立一心想避开朝堂纷争的孙休为帝。
在孙綝看来,醉心书籍的孙休与世无争,是理想的傀儡。孙綝杀滕胤、吕据等东吴大将,又逼死与孙权次子同名的兄弟孙虑,如此跋扈之人,自然是不把孙休放在眼里。
孙休既已在其位,也想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他即位后采取休养生息的治国政策,同时下令开垦田亩,轻徭薄赋,但他很快就发现政策推行的最大障碍就是权臣孙綝。
有一次,孙綝宴请左将军张布。酒过三巡后,孙綝说罢废孙亮时,旁人劝他自行称帝但他选择迎立孙休,可孙休如今竟没有对他感恩戴德,甚至直接说要“改变主意”,言下之意分明另有图谋。
张布将此事禀告孙休,知道自己根基浅薄的孙休没有轻举妄动。孙休封孙綝为丞相兼荆州牧,食五县租税,连孙綝的弟弟们都被拜将封侯,一门五侯掌握禁卫军。
如此恩宠,莫说是东吴,纵观历史上的各朝各代都是罕见的。孙休放任孙綝胡作非为,百姓苦不堪言,百官同样敢怒不敢言,而得意忘形的孙綝愈发觉得孙休懦弱无能。
得知恩宠背后是孙休已然知道他酒后之言时,孙綝就不淡定了,于是自请外任武昌太守。在孙休的同意下,孙綝率领一万多精兵及自武库取出的兵器上船赴任,一张伏杀孙綝的网悄然铺开。
公元258年十二月初七,建业城内盛传明日腊祭将有大事发生,当晚就狂风呼啸,拔树飞沙。初八日,心中惶恐的孙綝称病推辞腊祭宴,但孙休派了十多批使者催请他入宫赴宴。
推辞不过的孙綝命府中人整顿队伍,待他入宫后燃起火光,以火光为信号助他自宴会上脱身。当孙綝的府邸火起之时,孙綝请求离宫被孙休淡然婉拒,孙綝强行起身离座,立即被捆绑了起来。
君臣之间彻底摊牌,孙綝叩首跪求流放到交州,孙休反问他当初为何不流放滕胤和吕据?孙綝又自请沦为官奴,孙休继续反驳他当时又为何不是让滕胤和吕据沦为官奴了事?
孙休这一波秋后算账,令孙綝彻底哑口无言。孙綝当初冤杀滕胤和吕据并诛灭其三族,手段残忍如斯,如今又凭什么要求别人轻易饶恕意图谋反的他?
孙綝遭斩首示众,孙休提着孙綝的头颅对其部下承诺,赦免所有同谋之人,当时就有五千人缴械归顺。其后,孙休将孙峻、孙綝从孙氏宗谱中除名。
除掉孙綝后,孙休不忘下诏为诸葛恪、滕胤、吕据平反,受此牵连被流放的人也一律召回京都,朝堂内外一片赞誉,莫怪孙休能得美谥“景”,景乃行事果决广布仁义之意。
三、冀以教育兴国吴景帝孙休虽贵为天子,但他也有“特殊爱好”。比如曹丕就喜欢游猎,他的长子曹叡则爱好修建宫殿,孙权好学且博览群书,这一点倒是遗传给了孙休,孙休因此还有“书痴皇帝”的称号。
孙休热衷学问,十三岁就跟随擅长礼论的中书郎谢慈、博士盛冲学习。他痴迷于钻研典籍,立志要览尽诸子百家的著作,经常手不释卷,曾一度想召博学之士进宫一同讲学论道。
这样一位好学不倦的君主,自然是非常重视教育的。公元258年,孙休颁布的诏令中就明确提到“古者建国,教学为先”,他创建国学,设立太学博士制度,每年以学业考核授官。
孙休认为一个国家以教育与学习为首要,以此导引社会的公序良俗,陶冶人们品性,为朝廷培养可用之才,他希望重兴教育能一扫孙权晚年昏聩所带来的衰颓。
孙休重视人才和教育,教育兴国这一项政策非常具有前瞻性,可见他并非是一个目光短浅的人。
总结孙休无疑是一个思想前卫的君王,他希望以教育兴国,却忽视以军事强国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如果不能因势而谋应势而动,终将会被滚滚向前的历史巨轮碾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