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南站新地标崛起:绿地中央广场,一座城市的温度与未来

张鲁谈社会趣事 2025-04-30 11:38:36

从“烂尾争议”到“创新标杆”,看一座综合体的重生之路

2025年的春天,合肥南站北广场的晨光中,一位年过六旬的市民王阿姨牵着孙子,站在绿地中央广场的观景平台上远眺。她指着不远处高耸的玻璃幕墙大厦感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工地,谁能想到现在成了合肥的‘城市会客厅’?”这座曾被贴上“烂尾”标签的庞然大物,如今正以“创新法务区”和“新能源汽车主题商业综合体”的双重身份,书写着合肥城市更新的新篇章。

一、从“失管绿地”到“法治高地”:一座大厦的使命蜕变

时间倒回2023年初,绿地中央广场外围的绿化带因多头管理问题杂草丛生,一度成为市民投诉的焦点。彼时的合肥南站综管办迅速行动,将53°广场、客运中心站及绿地中央广场的绿地纳入统一管养,仅用一周便让2500平方米的荒芜之地焕发新生3。这场“环境保卫战”似乎预示了这片土地的命运转折。

2024年6月,绿地中央广场迎来历史性时刻——安徽(合肥)创新法务区大厦正式竣备。这座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的法治地标,不仅入驻了知识产权、金融、破产等专业法庭,更承载着“政务服务创新改革试验田”的使命。市民张先生是附近律所的合伙人,他感叹:“过去处理跨区案件要跑多个部门,现在一站式解决,效率提升至少30%。”法务区的落地,不仅为合肥注入高端法律资源,更以“法治生态圈”的定位,成为安徽优化营商环境的标志性工程。

二、“新能源汽车之城”的商业新想象:GX360的破局与融合

如果说创新法务区是绿地中央广场的“大脑”,那么西地块的GX360新能源汽车主题商业综合体则是它的“心脏”。2024年12月,这座10.6万平方米的商业体在塔楼封顶的礼炮声中宣告主体竣工;次年1月18日,随着华为、特斯拉、蔚来等40余家品牌的集中签约,GX360以“全球首座新能源汽车创新城”的姿态惊艳亮相。

走进GX360,科技感与烟火气在此交融:一楼的“宜车城”展厅里,消费者不仅能体验最新款新能源车,还能在露营主题区感受“车生活”的延伸;二楼的“次元空间”聚集着50余个动漫品牌,初音未来主题展与随机舞蹈活动让年轻人流连忘返。项目运营负责人王永康透露:“我们打破了传统商业‘卖场’逻辑,30%的车生态与70%的多元业态形成‘磁极效应’,日均客流量已突破5万人次。”这种“车展+文化+消费”的模式,正助力合肥向“国际新能源之都”迈进。

三、市民记忆中的“城市生长史”:烂尾楼的重生与民生的温度

绿地中央广场的故事并非一帆风顺。2024年7月,微博网友“合肥少荃说”拍摄到D座塔吊重新运转的照片,引发热议:“烂尾楼复工了?”这座曾因资金链问题停滞的超高层建筑,最终因省市司法系统的整栋入驻而焕发新生。如今,213米的玻璃幕墙倒映着蓝天,成为高铁南站最醒目的地标。

对于周边居民而言,变化更体现在生活细节中:全职妈妈李女士发现,家门口新增了24小时无人车管所;退休教师陈伯伯在法务区旁的法律援助中心解决了遗产纠纷;年轻白领小刘则成了GX360二次元市集的常客。“以前觉得综合体都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现在这里像是个有温度的社区。”从失管绿地到法务高地,从停工争议到网红打卡地,市民的获得感成为项目价值的最佳注脚。

四、长三角的“会客厅”:站城融合背后的战略野心

作为总建筑面积74万平方米的高铁综合体,绿地中央广场的野心远不止于本地消费。其东地块30万平方米的办公集群已吸引长三角区域多家企业总部入驻,而GX360更被绿地集团定位为“新能源汽车出口平台”。2025年初,首批通过该平台出口的二手新能源车已发往东南亚,标志着合肥从“制造基地”向“贸易枢纽”的升级。

合肥市规划院专家指出:“这里集高铁、地铁、公交于一体,15分钟直达骆岗中央公园,2小时辐射长三角城市群。‘站城融合’模式不仅激活了交通枢纽的经济价值,更让合肥成为长三角产业协同的关键节点。”

五、未来已来:一座综合体与一座城的共生共荣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绿地中央广场的蜕变恰似合肥发展的缩影:从“追赶者”到“创新者”,从“工业之城”到“法治高地+新能源之都”。这里有市民晨练时踩过的焕新草坪,有创业者通宵加班时仰望的塔楼灯光,更有孩子们在动漫市集里的欢笑声。

正如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所言:“城市的生命力不在于建筑的高度,而在于能否与人的需求同频共振。”当法务区的卷宗与GX360的霓虹共同点亮合肥的夜空,这座综合体已不仅是商业地标,更是一座城市对美好生活的生动诠释。

0 阅读:5

张鲁谈社会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