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捐赠的旧衣服,配送到非洲后成啥样了,看完你还会捐吗?

幼晴谈听娱乐 2025-03-29 04:32:24

在非洲最大的二手服装市场里,印着"

美团外卖"的黄色工服正在以每件15元人民币的价格热销。

摊主阿卜杜拉熟练地抖开一件印着"三年二班"的校服,向顾客展示腋下针脚:"中国布料就是结实,穿三年都不会开线。

"他脚边堆着的货物里,混搭着成都七中的校服、温州皮鞋厂的工装,甚至还有印着某奶茶店促销广告的文化衫。

这些来自中国的旧衣物,正以每天20万件的速度涌入非洲市场。

广州白云机场的货运区,满载压缩衣物的集装箱昼夜不停地发往蒙巴萨港。

从事这行十二年的老刘透露,品相好的夏装每吨收购价4000元,转手非洲就能卖到2.8万元。

最抢手的女士内衣利润更是离谱,某福建商人曾在采访中直言:"每天睁眼就能赚二十万。

"

看似慈善的旧衣捐赠箱,实则构建起横跨半个地球的暴利链条。

国内回收站以每公斤0.8元收来的旧衣服,在非洲市场转身变成每件20元的抢手货。

山东某分拣厂的监控画面显示,工人们把印着"爱心捐赠"的衣物直接扔进出口货箱,捐赠者想象中"贫困山区"的接收场景,不过是商业流水线上的标准工序。

这场爱心与生意交织的跨国贸易,正在重塑非洲的街头景观。

肯尼亚首都的二手服装集市里,超过60%的货品贴着中文标签。

当地裁缝恩古吉专攻改衣业务,把宽大的中国尺码改成非洲版型,每件收取5元加工费:"中国人淘汰的衣服,养活了我们整个社区。

"但这份繁荣背后,本土纺织业正以惊人速度消亡——曾经拥有50万纺织工人的肯尼亚,如今只剩2万从业者在苦苦挣扎。

环保主义者揪心的是,那些最终没能卖掉的旧衣正在污染非洲土地。

加纳的海滩上,来自中国的化纤衣物堆积成山,当地人称之为"死亡布料"。

某环保组织检测发现,这些无法降解的纺织废料中含有超标的甲醛和偶氮染料,正在渗透进地下水系统。

这场持续二十年的旧衣贸易,把中非双方都逼进了死胡同。

当国内网友争论"善意是否被商业绑架"时,非洲消费者更关心明天有没有便宜衣服穿。

在坦桑尼亚摆摊的玛利亚算过笔账:进口二手T恤每件5元,本地生产的至少要25元,"你们中国人要讲爱心,我们只求活下去"。

现在打开手机就能看到,国内二手服装回收企业已经内卷到上门取件送鸡蛋。

某平台推出的"旧衣换咖啡券"活动,三天就收了八十吨存货。

这些打着环保旗号的商业游戏,让捐赠者永远搞不清自己的旧衣服究竟去了哪里。

或许正如某位从业者酒后吐的真言:"从放进回收箱那刻起,这些衣服就和你没关系了。

"

(互动话题:你上次清理衣柜是什么时候?淘汰的旧衣服怎么处理的?)

0 阅读:0

幼晴谈听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