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之子直言不讳:父亲在黄埔军校最要好的同学是宋希濂

澹秋是映山 2025-04-10 17:35:30

周总理曾说过,他最喜欢两个知识分子战将,一个是陈赓,另一个是彭雪枫。这样的评价,让很多军事爱好者想当然地认为:陈赓是一名儒将。确实,陈赓是一名儒将。不过和很多人印象里的儒将不同,虽然在战场上陈赓和其他儒将一样沉稳,但是在平日里,他却是一个能惹得全体将士哈哈大笑的“开心果”。

而陈赓这种诙谐幽默的性格,早在黄埔军校时期就已经显露无遗。有一天晚上,蒋先云在宿舍一边抽着烟,一边和同学们在聊天。这时候,走廊里突然响起了一阵“咚咚”的皮鞋声。大家伙一听就知道,这是教官来查寝了。于是,大家伙赶忙纷纷钻回自己的被窝,假装已经睡觉。而蒋先云也着急忙慌地将烟头掐灭,躺在了床上。一时间,宿舍里鸦雀无声。然而,睡觉可以假装,屋里的烟味一时半会可散不了。当皮鞋声停在宿舍门口后,“教官”一口浓重的广东话训斥道:“乌烟瘴气,是哪一个敢在屋里抽烟,爬起来!”一番话,说得蒋先云心里一沉,想着这次处罚怕是躲不过了。无奈,他只得爬出被窝,走到门口,准备受罚。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他走到门口仔细一看,门口的哪是教官,分明是陈赓那小子。这下,气得蒋先云直接冲到近前,伸手就要抓陈赓的脖子。从这件小事中,我们不难看出陈赓性格中幽默诙谐的一面,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当时黄埔学生之间真挚的友情。事实也确实如此。陈赓在黄埔军校就读期间,同学之间关系都是很要好的,虽然当时大家也会有观念上的分歧,甚至为此在吃饭的时候“大打出手”,但是打完回到宿舍,大家依旧是好兄弟。在那里,陈赓结识了很多朋友。这些朋友中,有些和陈赓一样,始终紧跟着我党的步伐,坚定地站在人民的阵营中;但也有一些,选择了倒向国民党,成为了蒋介石手下所谓的“黄埔系”,并最终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遗憾的是,倒向国民党的那些黄埔一期学子里,就有陈赓在黄埔军校最要好的同学:宋希濂。

宋希濂“父亲在黄埔军校最要好的同学是宋希濂。”这是陈赓之子陈知健,在2013年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之语。想来陈知健这番话,也是陈赓在回忆黄埔往事时跟儿子提到的。那么,陈赓和宋希濂之间,到底有着怎样一段往事?他们的友谊,是否因为选择不同而终结?一段往事,两种选择。一:陈赓和宋希濂的相识相交1923年夏天,16岁的宋希濂在老家湖南湘乡度过暑假后,踏上了返回长沙的归途。彼时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无数有志之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各种思潮激荡。宋希濂虽然只有16岁,却有一腔报国之志。归途中,宋希濂遇到了另一位年轻人。交谈中,宋希濂得知对方名叫陈赓,比他年长几岁,而且对方也是一个有志气的青年。两人一见如故,一路上相谈甚欢。

不过一场萍水相逢,不管是宋希濂还是陈赓,都没想过不久后两人竟会再次相逢。半年后的一天下午,在长沙市育才中学的考场,中间的课桌边并排坐着两个青年,他们埋着头在试卷上奋笔疾书。这两个青年就是重逢的陈赓和宋希濂。他们这一次来参加考试,都是听说孙中山先生派人在长沙招考一批有志青年到广州接受训练,两人都有参军报国之心。再次相逢,又有着同样的愿景,两个青年不由都将对方引为知己。6天后,考试结果出来了,他们都被顺利录取。就这样,陈赓和宋希濂踏上了前往广州的行程。到了广州后不久,陈赓和宋希濂打听到了一个好消息: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要创立黄埔军校,培养革命军事人才。陈赓早在1922年就加入了我党,现在国共合作创立黄埔军校,他自然想考入其中。于是,他和宋希濂打听了招生条件和招生日期后,一同报名了黄埔军校。当时报考黄埔军校的考生,多达2000多名,陈赓和宋希濂都有真才实学,考试成绩出来,这两个湘乡青年均被录取。此后,陈赓和宋希濂便开始了在黄埔军校的学习生活。

黄埔军校旧址虽然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创办,师生中既有共产党员也有国民党员。但说到底是两个不同的党派,彼此理念不同,所以当时的黄埔军校也形成了阵线鲜明的两大阵营。陈赓是我党的老同志,他自然是拥护我党。而宋希濂在陈赓的影响下,他实际上也是更倾向于我党,经常参加我党组织的一些活动。当时孙中山先生健在,所以两党虽然理念有所不同,但目标都是一致的:救国救民。所以虽然学员间常有争论分歧,但一回到宿舍,大家依旧是同窗好友。只是,这样美好的同窗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由于革命形势严峻,陈赓、宋希濂这些黄埔一期生不得不离开学校,开始走向平定军阀战斗的前线。在此期间,在陈赓的介绍下,宋希濂也加入了我党。既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又是志同道合的同志,陈赓和宋希濂的友情也越发深厚。只是,现实的残酷往往会让意志不坚定的人产生动摇。而宋希濂,恰恰就是这样的动摇者。

1926年,随着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开始处处针对我党,很多在军中的我党同志都受到了排挤和针对。宋希濂是秘密加入我党,所以并没有受到太多针对。但身边共产党员的遭遇,还是让他内心产生了动摇,于是私下给陈赓写了一封信,信中有这样一段话:云雾重迭,风向不辨不知如何是好?从这段话里,我们不难看出宋希濂此时的内心彷徨和犹疑,但我们也能看出他对陈赓这位“老大哥”还是很重视的,希望对方能够给自己一些帮助和指引。遗憾的是,由于当时广州战事频频,还没等陈赓回信,宋希濂就接到了新的任命:担任新编二十一师第三团第一营营长。也正是这一任命,让宋希濂彻底倒向了国民党。只是此时的他,不知道怎么跟“老大哥”陈赓交代。

宋希濂正当他不知开口之际,陈赓约他见面,想和他好好谈谈。谈话间,陈赓已经发现了宋希濂的变化。于是,陈赓直言:“我希望你开诚布公,谈谈自己的真实想法。”宋希濂听陈赓这么说,也知道没办法再敷衍搪塞,索性不再隐瞒:“我可以保证,决不做有损于国共合作的事。作为国民革命军人,我将终身为国家、民族出力,不惜以身殉职。”陈赓听完,知道宋希濂这是已经打定主意留在国民党中,他不懂自己这位“小兄弟”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无奈之余,陈赓追问:“如果有一天,风云突变,国共不合作了,两军对垒,你站在哪一边?为谁以身殉职,听谁的军令?”那时候的宋希濂,显然没有陈赓想得深远,他以为国共之间只是有小摩擦,并不会影响到合作的本质。

所以,面对陈赓的追问,他是这么回答的:“眼下广东局面很好,我不明白你的假设从何说起?”就这样,两人的这次谈话以不欢而散收场。事实证明,陈赓的顾虑和担心没有错。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公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将屠刀伸向了我党同志和爱国志士。一时间,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华大地。而陈赓和宋希濂这对曾经的挚友,也因为两种不同的选择,从战友变成了敌人。此后,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第二次合作达成的情况下,陈赓和宋希濂也曾见过一次面。此时的他们,一个是红军高级将领,一个是国军高级将领。但国共合作的背景,给了他们再一次同桌畅饮的机会。这一次,他们聊了很多,也谈及了往事。陈赓试着说服宋希濂,但此时的宋希濂早已不似从前,怎么也拉不回来。

二:宋希濂被俘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间来到1949年12月。此时蒋介石已经逃到中国台湾,新中国也成立,而宋希濂还领着国军残部在西南做着最后的挣扎。但很显然,在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的攻势下,任何挣扎都是徒劳。12月19日,宋希濂被我军俘虏。被俘后,宋希濂很快就被我军送到了重庆白公馆关押。这里曾是国民党反动派关押迫害我党同志和革命志士的地方,现在却成了关押国军战犯的场所,对国军来说真可谓是一种讽刺。这时候的宋希濂,已经彻底绝望,他觉得自己的生命很快就会终结,共产党不会放过自己。他这么想,也不是毫无理由:首先,他曾下令枪杀瞿秋白。

1935年,瞿秋白在福建省长汀县,被当地反动武装逮捕,随后被押至宋希濂率领的国军36师。其实宋希濂早在黄埔军校期间,就认识瞿秋白。当时宋希濂是黄埔军校学生,而瞿秋白作为我军代表曾到黄埔军校讲过课。可以说,两人之间还有一层师生关系。只是岁月流转,多年后再见。学生宋希濂已经成为国军中将师长,老师瞿秋白依旧是那个立场坚定的红色革命者。当然,蒋介石作为曾经黄埔军校的校长,也知道宋希濂和瞿秋白的这层“师生关系”。所以便下令让宋希濂劝降瞿秋白。为此,宋希濂还专门下令“优渥待遇,另辟间室”,以改善瞿秋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毕竟,如果真的能够劝降瞿秋白让他投靠国民党,这无疑是对共产党的一次打击,同时这也将是宋希濂在蒋介石跟前的一大功劳。但很显然,宋希濂的如意算盘打错了。瞿秋白和他不一样,他在革命至暗时刻产生了动摇,但瞿秋白就是那道黑暗中的光,坚定而光明。

瞿秋白最终,蒋介石眼见无计可施,只能下令由宋希濂将瞿秋白就地处决。虽然宋希濂心有不忍受,但最终他还是做了。其次,在解放战争中,宋希濂始终追随着蒋介石,执行着对方反共、反人民的政策。他先后担任西北行辕参谋长、新疆警备司令员、华中“剿匪”副司令员、第14兵团中将司令、川陕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等职务。犯下那么多错事,站在党和人民的对立面上。也难怪宋希濂觉得我党不会放过他。但现实的发展,却出乎了宋希濂的预料。我党我军并没有枪毙宋希濂,而是给了他改造的机会。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机会,一方面是我党一贯的“优待俘虏”的政策,另外一方面也是宋希濂在抗日战场上曾立过功:1937年,淞沪会战打响,他率部从西安开赴上海,可谓日夜兼程。期间,他在虹口、杨树浦一带,甚至跟日本人短兵相接。那时候30岁的宋希濂,是不怕死的。

1944年,为策应远征军,宋希濂率部冒蛮烟瘴雨进围龙陵,与鬼子血战于各强固据点。那时候,37岁的宋希濂也是不怕死的。可以说,在抗日战争时期,宋希濂确实做到了曾经对陈赓的承诺:“不惜以身殉职。”事实上,陈赓也一直没有忘记宋希濂这个“小兄弟”。宋希濂被俘关押在重庆白公馆的时候,陈赓听闻此消息,硬是从繁忙的军务中抽出时间,专门从云南边陲赶到重庆,只为了好好劝劝他。当陈赓出现在宋希濂眼前时,宋希濂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度控制不住流下泪来。陈赓笑得那么亲切,依旧是当年那副“老大哥”的模样,他握着宋希濂的手朗声道:“你好啊!看你身体不错,我很高兴!”

那天,两人整整聊了6个多小时,既有对往事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展望。临末,陈赓还叮嘱宋希濂不要有任何精神负担,多读书,好好改造。可以说,陈赓这次不远万里的看望,让宋希濂看到了共产党人的大度,也让他下定了好好改造的决心。时间一晃又是10年。期间,抗美援朝扬我国威,老百姓的生活也是蒸蒸日上。这些,宋希濂和那些接受改造的国军将领都看在眼里,他们知道,那是国民党几十年都没有做到的事情,而共产党却做到了。这也让他们改造的态度越来越真诚。

终于,1959年12月4日,中央人民政府特赦了第一批战犯,宋希濂正是其中之一。次年4月,陈赓专门在四川饭店摆了一桌酒席,宴请宋希濂、杜聿明、郑洞国这些黄埔老同学。期间,陈赓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又走到了一起来了!”一时间,宋希濂、杜聿明等人感慨万千。他们感慨于曾站在人民的对立面,感慨于曾与子弟兵为敌。同时,也感慨于祖国和人民给了他们改过的机会。1961年3月16日,将星陨落,陈赓因病逝世。闻此噩耗,宋希濂悲恸不已,他含着悲泪参加了吊唁活动。后来在悼念陈赓的文章中,他这样写道:“陈赓逝世是国家的一个巨大损失,对于我个人来说,也是丧失了我一生中难得的良友……”此后的宋希濂,没有辜负陈赓的期望。特赦后,他一直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即便是垂暮之年,他依旧奔波于大洋两岸,联系着旧日的黄埔同学,希望能为统一事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宋希濂晚年同时,宋希濂也始终没有忘记“老大哥”陈赓。1985年的时候,陈赓的夫人傅涯女士到美国探亲,当时宋希濂为了一家团圆和儿女定居在美国,听闻傅涯到了美国,他和其他几位在美国的黄埔同学,热情招待了傅涯。在傅涯离美回国的时候,宋希濂还特地拿出一些钱塞给傅涯,让她代买鲜花到八宝山公墓祭奠亡友。岁月匆匆。如今不管是陈赓大将还是宋希濂,都已经离世多年。陈赓大将一生为了革命出生入死,值得我们钦佩;宋希濂虽然曾走上错误的道路,好在迷途知返,也算是不枉陈赓大将对他的劝导。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