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北洋时期军阀混战,连北洋政府都不放在眼里,更别说下辖的多个部门了,别看北洋的官员们看似位高权重,但在军阀眼里,不过是一群文人罢了,正眼都瞧不上。
但有一个部门例外,虽是北洋政府下的部门,但独立性极强,担任部长的,都是一等一的名望大佬,就连军阀们都要给三分面子,甚至退让一下,这就是北洋时期的教育部。
北洋教育部的组织结构成型于1914年。
1919年4月国语统一筹备会成立时会员
设立之初,机构风非常简单,就是教育部下设三个司、一个厅、十二个负责具体事务的科室。
以一个国家级的部门来说,这个规模和人数,几乎是非常精炼了,不仅没有冗官的问题,也没有各种乱七八糟的附属机构或者委员会。
放到现在,大概就是一个乡镇规模的机构。
当然,北洋时期教育部真正保持独立性的原因并非机构精简,而是源于北洋政府实行的是正儿八经的责任内阁制,大总统虽然是国家元首,但并无太多实际权力,权力政治掌握在内阁和内阁总理手上。
这么一来,在责任内阁制框架下的教育部名义上是政府机构,但实际在运行中,干扰不多,始终可以保持较高的独立性。
其次就是人事的组成,北洋教育部始终坚持任用具有教职员背景和丰厚学术水平担任主管,有着浓厚的学者办学、教师治教的特征。
比如第一任教育部部长就是蔡元培,蔡元培在教育方面无需多说,为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开创,作出了重要贡献。
蔡元培的任命状
而在蔡元培之后,则是范源濂、张一麐、孙洪伊、傅增湘。
范源濂在清末就担任清廷学部主事,更参与创办了清华学堂,是京师大学堂的教师;
孙洪伊在清末就创办女学和新学堂,是当时天津教育界知名人士;
傅增湘是清末翰林,担任过贵州学政等等,可以说都是正经的学者和教职员出身,对于教育,都有自己的理念和想法。
这就导致教育部的主管官员除非是如蔡元培、傅增湘一样在学界有着德高望重的地位,否则基本无法掌控教育部的实际运行。
蔡元培
这么一来,每次北洋军阀干预政务的时候,不是没有想过加强对教育部的干预和管理,意图消除其独立性,但无一例外,全部失败。
比如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打算在北洋政府里清除革命党力量,提拔梁启超,张謇等改良派建立的进步党下的汪大夑,汤化龙进教育部担任部长。
但没想到,这些人进去之后,维护性更强。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袁世凯要称帝,打算在全国推广尊孔复古,读儒家四书五经的教育,结果却遭到汪大夑,汤化龙的强烈抵抗而作罢。
祭孔
没办法,袁世凯又安插亲信张一麐为部长。
但张一麐深知自己身上有袁世凯亲信的标签,因而担任部长期间,基本当甩手掌柜,这么一来,教育部的独立性又大大增强。
张一麐
袁世凯倒台后,段祺瑞上台,又安排北洋出身的傅增湘为教育部长,打算加强对教育部的控制。
但傅增湘虽是翰林,但却有几分传统文化人的风骨,不仅对段祺瑞一帮人嗤之以鼻,更在教育理念上推行开明和宽容政策,并且积极支持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文运动,引起段祺瑞安福系不满。
傅增湘
1919年4月,安福系议员张元奇要求教育部取缔《新青年》等进步刊物,否则就要弹劾他。
傅增湘完全不惧,不仅顶了回去,更亲自买一本《新青年》以表示支持。
新青年
当然傅增湘这辈子最闪耀的时候,就是五四运动时期的作为。
五四运动爆发后,教育部上下基本默不作声,这下子内阁坐不住了,立马派人来催,让傅增湘好好管理一下。
傅增湘也没当回事,就随便派了一个司长去劝说,让学生们散去。
爱国的学生们怎么能轻易散去?司长看劝说不成,也不多做纠缠,直接回部里办公去了。
除了傅增湘,大总统徐世昌也对学生运动持有怀柔宽容态度,此前,步军统领王怀庆提议强硬弹压,此人是徐世昌心腹,徐世昌直接让他不要轻举妄动。
徐世昌
尽管徐世昌没有多大权力,但依旧靠自己的声望和影响力,给学生提供大量庇护,利用身份,强压了很多强硬分子。
1919年5月5日,眼看教育部不作为,安福系议员主张严惩学生,甚至要罢免担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
此前蔡元培对这件事也是表示宽纵,只要教职工要请假参与,一律批准,让段祺瑞颇为不满。
在安福系议员的和皖系军阀的积极支持下,严惩学生和罢免蔡元培的动议就要通过。
这时候傅增湘利用自己的人脉四处走动,经过多方运作,终于把安福系的主张顶了回去。
最终段祺瑞发的仅仅是严正学风,不得私自集会的公告罢了。
但还是有一些学生遭到军警的抓捕怎么办?傅增湘就拉着蔡元培、张一麐等人一起活动,仅仅三天,被关押的学生就被放出来了。
五四运动
说实话,蔡元培还是挺支持学生的,5月9日,蔡元培离京,给学生运动添了一把火。
虽说让傅增湘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但傅增湘也很干脆,于5月12日辞职回家了。
这下子皮球提到内阁这边,此时的内阁总理是钱能训,钱能训的内阁包含了各方势力,他也说不上话,只能选择妥协,打算任命安福系政客田应璜为教育部长。
安福系高兴了,但却遭到学界各方的激烈反对,不仅如此,地方军阀和省督也发来电报表示不满,支持学生们的同时,还要求承办和日本人暗中外交的段祺瑞。
群情激愤,皖系军阀只好认怂,让教育部副部长袁希涛代理教育部部长职务,打算和稀泥。
袁希涛
只是没想到袁希涛对学生的宽容庇护比各位前任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曾经参与筹办江苏教育会,而江苏教育会在五四运动爆发后,效仿北京的学生,甚至发起了“留傅,挽蔡,反田”运动。
这么一来,北洋政府从上到下,只能继续对学生运动持宽纵态度,偶尔发个通告,也就表面文章劝劝罢了。
到了5月19日,巴黎和会上的各种内幕传到国内,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又把段祺瑞暗中和日本人的活动捅了出来,激怒了所有人。
由此,五四运动进入了高潮,甚至要求惩办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这三个人。
钱能训已经处于两难的境地了,两边都不能得罪,含糊其辞对学生表示,难以惩办。
至于袁希涛,则在内阁的要求下召开学校的校长会,希望学生们乖乖上课。
但爱国学生一看,山东都要送给日本人,怎么还有心思上课,这件事后,运动开始逐步激化了,连日本人都在施压。
碍于面子,徐世昌以大总统名义下令弹压,说是弹压,其实就是让军警封锁了几条街道,不让学生游行队伍进入商业区而已,并且派军警监视一下,然后让教育部发文,让大家回去上课,不然就提前放假。
五四运动
命令传来,袁希涛并没有遵从,内阁希望学生三日内上课,但袁希涛宽限了一些时间,时间到了,也没下令提前放假,完全顶住了内阁的压力。
到了5月30日,学校里几乎没有学生,教职员都没几个,而监视的军警呢?打牌的打牌,睡觉的睡觉, 当兵吃粮,干嘛和学生过不去,他们也看的通透。
好歹是大总统下的命令,徐世昌脸上挂不住,又让教育部立即整饬学生恢复上课,但毫无作用。
这时候,学生们已经上街痛斥北洋政府软弱无能,反对北洋政府出卖山东的权益。
声势浩大,连北洋政府都没法劝住,直接派人逮捕千余名学生。
但关押在哪里呢?关押在北京大学法科的校舍里,但教职工和家长可以随时探望,也可以送衣服送饭。
搞笑的是,军警赶男不赶女,上千名女学生跑到徐世昌那帮要求放人,徐世昌毕竟是老派人物,介意男女有别,索性拉上窗帘,把自己锁在屋子里。
这算是五四运动一来,北洋政府最强硬的弹压了。
眼看学生被抓,袁希涛急了,立马交涉,要求放人,但警察厅说这是上头命令,虽然不能放人,但可以保证学生们安全,吃喝也不成问题。
袁希涛又打电话给钱能训,钱能训不敢得罪学界,也不敢得罪段祺瑞,干脆玩起了失踪。
钱能训
堂堂一个内阁总理,被一个教育部部长逼到这个份上,也算头一遭了。
气的袁希涛直接冲到钱能训那,要求说法,二人闹得很不愉快,袁希涛大怒之下,选择辞职。
袁希涛走后,安福系议员的首领王揖唐提出,让铨叙局佥事傅岳棻出任教育部长,铨叙局负责官员升迁任免,和各方说的上话。
与此同时,各地都督也一哄而上,围攻曹、章、陆三人,段祺瑞无奈,选择了罢免。
至于傅岳棻,虽然和皖系关系密切,但也坚持对学生怀柔,没办法,不怎么做,他将会在学界无立足之地。
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开始周旋,加上临近毕业季,一部分学生要毕业考试,另一部分则提前放假,让学生运动得到缓和。
五四运动学生
真正停止是6月28日,北洋政府的外交官代表团拒绝签署巴黎和约,曹、章、陆彻底撤职,五四运动胜利结束。
五四运动是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进步的运动。
之所以可以成功,除了爱国师生们之外,还有北洋教育部在背后的支持和宽容,靠着自己的独立性,顶住了内阁的压力,同时利用自己的人脉和关系,避免了流血事件的发生。
整个运动期间,唯一的死者,就是学生郭钦光,但并非死于军棍,他本来有肺结核,运动爆发后,积极参与,多次呕血,加重了病情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