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国军少将救下近10万红军,建国后毛主席叮嘱:一定要找到他

富足豆浆油条 2024-11-30 19:34:47

引言:

1934年夏,国民党在庐山召开一场秘密军事会议,蒋介石部署了一个堪称"铁桶计划"的剿共行动,调动150万大军、270架轰炸机,意图一举歼灭盘踞瑞金的红军主力。然而,一位特殊的国军少将莫雄,冒着生命危险,将这份绝密计划通过地下党员辗转送到了周恩来手中,使红军得以化险为夷。十六年后,当国民党退守台湾之际,莫雄因通共身份暴露而逃往香港。新中国成立后,他不顾家人反对回到故乡,却在土改运动中再度陷入危机。毛主席得知此事后,立即下令寻找这位曾救下近10万红军的功臣,最终将其安全护送到北京。这段尘封的历史,印证了一个军人在乱世中的正义抉择。

大纲:

一、莫雄其人

莫雄在国民党的职务与地位

1930年与中共建立联系的经过

为中共地下党提供情报和物资支持

二、营救红军的关键时刻

庐山会议上获取"铁桶计划"内容

与地下党员密谋传递情报的过程

情报成功送达周恩来手中的经过

红军因情报而避免重大损失

三、身份暴露与流亡

蒋介石的怀疑与调查

薛岳获取证据后的通缉

莫雄携家人逃往香港避难

四、新中国对莫雄的关怀与安置

回乡后遭遇的土改危机

毛主席亲自过问营救事宜

被护送至北京后的安置

在广州投身农业建设的贡献

1934年国军少将救下近10万红军,建国后毛主席叮嘱:一定要找到他

1934年夏,国民党在庐山召开一场秘密军事会议,蒋介石部署了一个堪称"铁桶计划"的剿共行动,调动150万大军、270架轰炸机,意图一举歼灭盘踞瑞金的红军主力。然而,一位特殊的国军少将莫雄,冒着生命危险,将这份绝密计划通过地下党员辗转送到了周恩来手中,使红军得以化险为夷。十六年后,当国民党退守台湾之际,莫雄因通共身份暴露而逃往香港。新中国成立后,他不顾家人反对回到故乡,却在土改运动中再度陷入危机。毛主席得知此事后,立即下令寻找这位曾救下近10万红军的功臣,最终将其安全护送到北京。这段尘封的历史,印证了一个军人在乱世中的正义抉择。

革命年代里的双面将军

民国时期的上海,一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城市。在这里,一位身居国民党要职的将军正在经历人生的重要转折。这位将军就是时任国民党财政厅行政专署的莫雄。

1930年3月的一天,莫雄被同事刘哑佛带到了一家咖啡馆。在这里,他结识了一位身份特殊的人物——中共驻上海的情报专员项与年。

项与年向莫雄揭示了国民党统治下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在多次深入交谈后,莫雄逐渐对共产党的理念产生认同。

这种认同很快转化为具体行动。莫雄将国民党特务即将轰炸上海交通站的计划透露给了中共地下党。中共上海情报中心因此躲过一劫,保住了重要的革命力量。

莫雄的支持并不止于提供情报。他开始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为上海地下党输送大量弹药和生活物资。这些物资对于当时处于艰难时期的地下党组织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中共中央对莫雄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但考虑到他在国民党谍报科的特殊身份,组织上并未批准他直接入党。相反,让他继续在国民党内部担任情报线人。

这一决定为后来营救红军主力部队埋下伏笔。作为国民党谍报科的高级参将,莫雄能够接触到许多绝密情报。他的每一份情报都可能关系到thousands of革命同志的生命安全。

在此期间,莫雄建立起了一套严密的情报传递网络。他与刘哑佛和项与年形成了稳定的联络机制。这个网络为后来营救红军发挥了关键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莫雄选择站在共产党一边并非偶然。国民党的腐败和倒行逆施让这位有识之士看清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在他看来,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走向光明的未来。

从1930年到1934年,莫雄以一个"双面将军"的身份,在国共两党之间周旋。他在国民党内部步步高升,但内心始终与共产党站在一起。这种特殊的身份,让他在关键时刻挽救了数万革命军队的生命。

隐秘战场上的生死较量

1934年盛夏,庐山云雾缭绕。蒋介石召集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秘密军事会议,参会的高级将领中就有莫雄的身影。

会议的核心议题是一项代号为"铁桶计划"的军事行动。蒋介石调动了150万大军,分五路向中共苏区大本营瑞金推进。

国民党的部署可谓滴水不漏。在南昌和九江机场,270架高空轰炸机整装待发,随时准备对瑞金周边的战略据点实施轰炸。

为确保攻势万无一失,蒋介石下令部队每前进5公里就必须修筑坚固的战区碉堡。国军第11师还在九江重要要塞设立了红线雷区,形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包围网。

莫雄拿到这份绝密文件后立即行动。他联系上了老搭档刘哑佛和项与年,三人在一处秘密据点商议对策。

为了确保情报安全传递,刘哑佛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用特制的药水将密文巧妙地嵌入了四本中华词典中。

项与年接过这些看似普通的词典,化装成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他刻意放慢脚步,装疯卖傻,混在流民中间向瑞金方向移动。

这段路程异常艰险。沿途每个关卡都有国民党军队严密把守,搜查极其严格。项与年靠着高超的伪装技巧,一路躲过了敌人的盘查。

经过半个多月的跋涉,项与年终于抵达了红军总部指挥所。当周恩来副主席从这几本普通词典中发现密文时,立即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

军委扩大会紧急召开。根据莫雄提供的情报,红军制定了一套严密的防御计划,成功避免了被国民党军队围歼的危险。

当周恩来得知这份情报来自莫雄时,立即指示李克农做好安保工作。在当时的形势下,莫雄的处境异常危险。

一个情报员的价值,往往在于能否在关键时刻提供决定性的信息。莫雄提供的这份"铁桶计划",不仅挽救了近10万红军将士的生命,更为中国革命的发展保存了宝贵的力量。

这场隐秘的情报战,最终以红军的胜利而告终。蒋介石精心策划的围剿计划功亏一篑,这让他极为震怒。从这一刻起,莫雄的处境变得更加危险。

乱世浮沉中的命运转折

1949年底,国民党在内战中节节败退。在这个危急关头,莫雄的身份被国民党特务机关发现。

一个寒冷的夜晚,特务处的人找上了莫雄的家门。莫雄早有准备,趁着夜色掩护,带着一家人连夜逃往香港。

在香港的日子并不好过。没有固定收入的莫雄一家只能租住在九龙城寨的一间破旧房屋里。为了维持生计,莫雄不得不靠做些零工度日。

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香港,让莫雄看到了希望。他决定带领全家返回大陆,但这个决定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

1950年春天,莫雄独自一人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湖南。他本以为回到新中国就能过上安稳的日子,没想到一场新的风波正等着他。

土改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莫雄因曾是国民党高级将领,被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划入了地主阶级。他的房产被查封,人也被关进了监狱。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北京。当毛主席得知莫雄的遭遇后,立即指示中央组织部派人调查此事。他亲自叮嘱工作组:"一定要找到这位救过我们十万将士的功臣。"

调查组很快查清了莫雄的革命历史。他们找到了当年的地下党员刘哑佛和项与年,两人详细陈述了莫雄在1934年营救红军的功绩。

一纸特急公文从北京发往湖南。莫雄被立即释放,并获得了优待证和特殊供给待遇。组织上还派专人护送他前往北京。

在北京,莫雄受到了隆重接待。中央领导同志亲切接见了他,并安排他在北京定居。这位曾经的双面将军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为表彰莫雄的贡献,组织上任命他为全国政协委员。在随后的岁月里,他积极参与国家建设,为新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莫雄的经历告诉我们,历史总是公平的。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选择了站在进步力量一边,最终得到了历史和人民的认可。

经过这场波折,莫雄在北京安定下来。他的家人也从香港返回大陆,一家人终于重聚。这个为中国革命立下汗马功劳的老人,在新中国获得了应有的安宁。

一生功过终得到善报恩典

1952年春,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内,一场特殊的座谈会正在进行。会议的主角是莫雄和他的两位老战友刘哑佛、项与年。

周恩来亲自主持这次座谈会,详细记录了三人在1934年营救红军的事迹。他当场表示,这段历史将被写入党史教材,让后人永远铭记。

座谈会结束后,组织上为莫雄安排了一处四合院住所。这座位于西城区的院落,成为莫雄安度晚年的温馨港湾。

1953年,莫雄被任命为全国政协常委。在这个岗位上,他积极参与国家建设,为新中国的发展建言献策。

每逢重大节日,中央领导同志都会派人看望莫雄。组织上还特意为他聘请了专门的保健医生,确保他的身体健康。

莫雄的家人也陆续从香港回到大陆。政府为他们安排了工作,解决了后顾之忧。一家人终于在新中国的土地上团聚。

在晚年,莫雄经常应邀到军校和大学作报告。他将自己的革命经历讲述给年轻一代,激励他们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1962年,中央军委专门召开会议,追认莫雄为革命功臣。会议肯定了他在关键时刻为中国革命作出的重大贡献。

莫雄的故事也被搬上银幕。1963年,一部以他为原型的电影《隐蔽战线》上映,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在文革期间,由于毛主席的特别关照,莫雄躲过了动乱。他继续在政协工作,为国家发展献计献策。

1978年改革开放后,莫雄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他多次在政协会议上为改革开放建言献策。

1982年,已经87岁高龄的莫雄获得了"革命老战士"勋章。这枚勋章,见证了一位爱国将领的人生传奇。

莫雄的一生,经历了旧中国的黑暗和新中国的光明。他在关键时刻的选择,不仅挽救了众多革命同志的生命,也为自己赢得了美好的晚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正义终将得到伸张,功劳终将得到回报。莫雄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只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就一定能够获得最终的善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