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一乞丐抱着咸菜罐要见清华校长被门卫拒绝,梅贻琦:是你?

富足豆浆油条 2024-12-01 19:32:37

引言:

1937年深秋,长沙清华大学临时校址门前,一位衣衫褴褛的乞丐抱着破旧的咸菜罐,执意要见校长梅贻琦。门卫正欲将其轰走,梅贻琦恰巧路过,定睛一看竟激动地握住了乞丐的手。原来,这位"乞丐"是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赵忠尧。为了将从英国带回的50毫克珍贵镭样品转移到南迁的清华大学,他不得不化装成乞丐,徒步跋涉千里。这50毫克镭,不仅是世界级物理学家卢瑟福的馈赠,更是中国早期核物理研究的重要基石。

大纲:

一、赵忠尧的学术成就

1902年出生,23岁任清华助教

留学美国,成为密立根教授学生

首次发现正电子,但诺贝尔物理奖被遗漏

二、珍贵的50毫克镭

193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期间

导师卢瑟福赠送稀有放射性实验镭

冒险将禁运品带回中国

三、乞丐教授千里行

1937年日军侵华,清华南迁

冒险返回清华园取回实验镭

化装成乞丐,徒步跋涉至长沙

四、科研报国之路

建立中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

开设中国首个核物理课程

为中国早期原子能研究奠定基础

1937年一乞丐抱着咸菜罐要见清华校长被门卫拒绝,梅贻琦:是你?

1937年深秋,长沙清华大学临时校址门前,一位衣衫褴褛的乞丐抱着破旧的咸菜罐,执意要见校长梅贻琦。门卫正欲将其轰走,梅贻琦恰巧路过,定睛一看竟激动地握住了乞丐的手。原来,这位"乞丐"是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赵忠尧。为了将从英国带回的50毫克珍贵镭样品转移到南迁的清华大学,他不得不化装成乞丐,徒步跋涉千里。这50毫克镭,不仅是世界级物理学家卢瑟福的馈赠,更是中国早期核物理研究的重要基石。

科研报国 天赋卓绝

浙江诸暨,一个普通的江南小城,1902年夏天迎来了一个不平凡的生命。赵忠尧的人生,从这个江南水乡起步,一路开启了他璀璨的科研报国之路。

年少的赵忠尧展现出过人的学习天赋,18岁便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国立东南大学录用为助教,随后又被清华大学聘任为助教,那年他才23岁。

1927年,25岁的赵忠尧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在这里,他遇到了改变他命运的贵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密立根教授。

在美国求学期间,赵忠尧几乎把所有时间都奉献给了实验室。实验数据需要每半小时记录一次,他便在实验室日夜坚守,靠着定时闹钟保持清醒。

1929年,在一次实验中,赵忠尧发现了一个震惊世界的现象:硬γ射线的高能量光子束在通过重金属铅时出现了"反常吸收"现象。这一发现被他撰写成论文,发表在了美国《物理评论》杂志上。

这个发现堪称划时代,它揭示了正电子的存在,比安德森的发现早了整整两年。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诺贝尔物理学奖最终颁给了后者。

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爱克斯朋教授后来在著作中专门提到这个遗憾,他说赵忠尧是实实在在的诺贝尔奖得主。这个评价,某种程度上还了赵忠尧一个公道。

获得博士学位后,赵忠尧辗转来到德国哈罗大学物理研究所工作。一年后,他又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在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跟随原子核物理大师卢瑟福进行研究。

在这段求学经历中,赵忠尧不仅获得了宝贵的科研经验,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对科学的执着追求精神。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人在科学领域的能力,为后来的科研报国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些年的潜心研究,让赵忠尧在国际物理学界逐渐崭露头角。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更得到了诸多世界级物理学家的认可与赞誉。

镭样归国 科学馈赠

1931年的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内,卢瑟福正在指导赵忠尧进行原子核物理实验。两位科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渐入佳境,卢瑟福对这位来自东方的年轻学者越发欣赏。

就在研究工作进展顺利之时,"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到了英国。面对祖国危难,赵忠尧决定放弃优越的科研条件,毅然选择回国效力。

卢瑟福得知赵忠尧要回国的决定后,陷入了深思。作为世界顶级的原子核物理学家,他深知在当时的中国开展核物理研究将面临怎样的困境。

在赵忠尧离开前,卢瑟福做出了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决定。他将实验室中珍贵的50毫克放射性实验镭赠送给了赵忠尧。

这50毫克镭的价值,在当时简直无法估量。自从居里夫人1911年成功分离出镭元素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后,这种物质就成为了全球管制的战略物资。

镭不仅价格昂贵,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极强的放射性,是进行原子核物理研究不可或缺的关键物质。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这种物质属于严格的禁运品类。

为了将这50毫克镭安全带回中国,赵忠尧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旅程。他必须躲避海关检查,规避各种管制,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这份珍贵的科研馈赠。

在回国的轮船上,赵忠尧将装有镭样品的容器随身携带,片刻不离。这个看似普通的容器里,承载着中国未来核物理研究的希望。

经过漫长的海上航程,赵忠尧终于抵达了中国的土地。这50毫克镭的到来,标志着中国在核物理研究领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回到清华大学后,赵忠尧立即着手筹建实验室。这些镭样品成为了中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的重要基石,为后来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实验条件。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50毫克镭的重要性远远超出了它本身的物质价值。它代表着国际科学界对中国科研事业的支持,也象征着中国迈向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一步。

赵忠尧深知,这不仅仅是卢瑟福对他个人的馈赠,更是对整个中国科学界的信任。他要用这份珍贵的礼物,为中国的核物理研究开辟一片新天地。

这份来自科学大师的馈赠,不仅见证了中外科学家之间的深厚友谊,更成为了推动中国核物理研究发展的重要催化剂。它的意义,远远超越了那个动荡的年代。

化装千里 护送镭源

1937年七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的铁蹄逐步向华北推进。清华大学接到紧急撤离的命令,要南迁至长沙临时校址。

在这个危急时刻,赵忠尧面临着一个重大抉择:如何将实验室里那价值连城的50毫克镭安全转移。这些镭样品不仅是科研重器,更承载着中国核物理研究的未来。

北平城内战火弥漫,日军对过往行人和物资进行严格检查。带着放射性物质通过检查站无异于自投罗网。赵忠尧深知,必须另辟蹊径。

经过反复思考,赵忠尧想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他决定将镭样品装在一个破旧的咸菜罐里,自己则装扮成乞丐,以这种方式穿越战区。

为了让装扮更加逼真,赵忠尧特意穿上了破烂的衣服,手持一根拐杖,脸上抹上灰尘。这位在国际物理学界享有盛名的教授,就这样开始了他的"乞丐"之旅。

从北平到长沙,这条路途跨越多个省份,要穿过无数个检查站。赵忠尧白天在路上乞讨行走,晚上则在荒野露宿。那个看似普通的咸菜罐,始终被他牢牢护在怀中。

路上,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有同样逃难的百姓,有巡逻的日军士兵,甚至还有真正的乞丐。每一次与人相遇,都是对他伪装的考验。

在一次经过日军检查站时,士兵们嫌弃地避开了这个"臭乞丐"。看着那个破旧的咸菜罐,没人会想到里面装着价值连城的科研物资。

经过数周的跋涉,赵忠尧终于来到了长沙清华大学的临时校址。此时的他,衣衫褴褛,形容枯槁,与往日意气风发的教授形象判若两人。

校门口的警卫看到这样一个乞丐,自然不肯放行。就在这时,梅贻琦校长恰巧路过。透过尘垢和伪装,梅校长一眼认出了这位功勋卓著的物理学教授。

那一刻,梅贻琦激动地握住赵忠尧的手。这看似简单的握手,不仅是对一位科学家的致敬,更是对中国知识分子在危难时刻展现出的责任与担当的肯定。

这段历史,见证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所表现出的非凡勇气和坚定信念。一个咸菜罐,一位"乞丐"教授,演绎出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佳话。

历史永远铭记,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位科学家如何以这样独特的方式,护送着中国科研事业的希望,完成了一次惊心动魄的千里之行。

薪火相传 科学报国

到达长沙后,赵忠尧立即着手重建实验室。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他带领学生们用简陋的器材继续开展核物理研究。

这50毫克镭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发挥了巨大作用。它不仅支撑起了清华大学物理系的研究工作,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核物理人才。

1938年,日军的铁蹄逼近长沙,清华大学被迫再次迁移。这一次的目的地是更远的昆明,那里将成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所在地。

在这次迁移中,赵忠尧再次承担起护送镭源的重任。这一次他不再是孤身一人,而是带领着一群年轻的学生,继续着科研报国的使命。

到达昆明后,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赵忠尧主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完整的核物理实验室。实验室虽然简陋,但在这里培养出了钱三强、邓稼先等一批杰出的核物理学家。

这些年轻的科学家们,在赵忠尧的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工作。他们用有限的设备,在核物理领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果。

1945年抗战胜利后,赵忠尧带领团队回到北平。这时的他已经成为了中国核物理研究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

在随后的岁月里,赵忠尧继续致力于中国核物理事业的发展。他参与了中国第一个回旋加速器的设计和建造,为中国核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那50毫克镭,经过了战火的洗礼,见证了中国核物理研究从无到有的艰难历程。它不仅是一份科研物资,更是一代代中国科学家接力传承的火种。

1955年,中国决定发展原子能事业。当年那个背着咸菜罐千里跋涉的"乞丐"教授,成为了中国核事业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在赵忠尧的培养下,一大批核物理人才脱颖而出。他们中有的成为了"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有的成为了著名高校的教授,为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在民族危难之际,正是这样一批心怀报国之志的科学家,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开辟了一条艰难而光荣的道路。

如今,当年那个破旧的咸菜罐和里面装载的镭源,已经成为了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件珍贵文物。它见证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战火纷飞中守护科学火种的不朽篇章。

赵忠尧教授的事迹,不仅是一个科学家的个人传奇,更是中国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为国争光的群像写照。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继续在科学道路上砥砺前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