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血缘纽带,《百家姓》宋朝时成书,先后收录了504个中华姓氏,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本系列文章将按照《百家姓》原文顺序逐讲解姓氏文化。
姓氏由来:罗,Luó,多起源、多民族姓氏,主要源于妘姓,以国名为氏。上古帝王颛顼(姬姓,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今四川荥经人,三皇五帝之一)初封高阳(今河南杞县),成为首领后迁都商丘,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名吴回,号赤帝,火神、南海神、夏神,五行神之一,楚人先祖),祝融在帝喾(姬姓,名俊,号高辛氏,三皇五帝之一,今河南睢阳人,黄帝曾孙,颛顼侄子)时期任火正,祝融氏衍生出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史称“祝融八姓”。
夏朝时期,妘姓部落在罗山(今河南罗山)与芈姓部落(楚国先祖)一同生活,建立罗国,是芈部落穴熊的一个分支,商朝武丁(姓子,名昭,号武丁,又称殷武,商王小乙之子,商朝第22位国君)时期受到商族部落征伐,罗国子民随楚国迁徙到今湖北房县、宜城。春秋时期被楚国所灭,国民被迁于今湖北枝江,后又被迁至今湖南平江,后代子孙以国名为氏,称罗氏,尊先祖颛顼为得姓始祖。
罗姓先祖:颛顼
源于官位,属于以先祖官职称谓为氏。西周时期有官职罗氏,专职掌管天下鸟、禽的捕捉与饲养,以供王公贵族欣赏和食用。该官职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罗氏,世代相传。
另有源于唐朝西域突厥可汗斛瑟罗,因被突骑施首领乌质勒所追,带领族人留长安汉化为罗氏;鲜卑族、蒙古族、满族苗族、布依族、彝族、土家族、瑶族、土族、京族、拉祜族、哈尼族、黎族、白族、高山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在民族融合汉化过程中改姓为罗姓等。
得姓始祖:颛顼
发源地:河南罗山,湖北房县、宜城
迁徙路线:
夏商时期,罗氏先祖在今河南罗山一带生存繁衍,后因殷商征伐,迁徙到今湖北房县、宜城周边定居,族群日益壮大。
春秋战国时期,罗国被楚国所灭,子民先后迁居到今湖北枝江、湖南平江,为不忘先祖,开始以国名为氏,现今在湖南泪罗有罗子国城遗址。罗国与赖、傅两国毗邻,人员交往密切,难分彼此,因此,有赖、罗、傅同宗之说。
秦汉时期,江西九江协从灌婴侯罗珠,带领罗氏一族从湖南罗县迁移江西南昌,始筑南昌城,形成“豫章罗氏”郡望,此间不断有罗氏从湖南进入江西,另有罗氏族人在湖南形成长沙郡望,也有族人进入四川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罗氏在到湖北形成襄阳郡望、在湖南形成长沙郡望。北魏时期,鲜卑族部分族人汉化改为罗氏,掌管北魏半壁江山,其族人分散至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等地为官,在北方形成强大的罗氏势力。南北朝时罗氏先人有从湖北襄阳迁至陕西。周朝济南太守罗和家族,在山东济南发展,至其曾孙罗君副辅佐秦王李世民,为唐立下显赫功绩,奠定罗氏齐郡郡望。
隋唐时期,襄阳人监门将军罗荣,其子罗艺,为开唐建奇勋,封燕山王,其地燕郡,大批族人从湖北迁到北方,后又迁往山东历城。其孙罗仕信(俗称罗成)助唐封郯国公,其后裔族人迁往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发展。
唐朝中期,罗氏在安徽、浙江绍兴、江西庐陵分别形成罗氏大家族,遍布江西、湖南、贵州、福建等地。唐代山西太原人罗荣,奉旨领军平乱,经闽、粤、桂,进贵州建功,封播州侯,在贵州遵义安家立业,其后裔在贵州长时间掌权,而成罗氏重要支系之一。
宋朝时期,罗氏族人开始从福建进入广东,在珠三角繁衍生息。
明朝都司罗汉辉,系罗怀公后裔,奉旨征剿红巾军,从湖北麻城出发,由川入黔,于仁怀落业,后裔遍及各地,形成不小的罗氏家族势力。
清朝到民国时,罗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时有很大区别,流动由东部向华中、华北回迂,向西、向南发展成为主流,此时罗氏基本已覆盖全国,并陆续有过海到台湾、海南,甚至到东南亚各地寻觅生存。
罗氏在台湾是较为普遍的姓氏,主要来自福建宁化。主要集中居住在苗栗和新竹两县,其他各县市也散居不少。
历史名人:周朝罗氏先祖罗凌甫(字乘,讳凌甫,号益,程政次子,重新集结罗氏族人复兴罗国,编纂了第一部罗氏家谱)、东晋官员罗含(字君章,号富和,今湖南耒阳人,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地理学家,山水散文创作先驱,荥阳太守罗绥之子,官至长沙相,著《湘中记》、《菊兰集》、《更生论》、《答孙安国书》等)、唐朝开国功臣罗士信(今山东济南历城人,勇力过人,忠厚耿直,官至陕州道行军总管、绛州总管,封郯国公,小说《隋唐演义》中罗成的原型)。
唐朝大将:罗士信
北宋官员罗适(字正之,号赤城,今浙江宁海人,官至朝散大夫,水利学家,后人尊称为“北宋名臣”、“浙学先河”、“理学先声”)、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今山西太原人或山东东平人,著《三国演义》等)、清朝末年爱国将领罗荣光(字耀庭,今湖南吉首人,随曾国藩作战,官至直隶天津镇总兵,镇守大沽口炮台,被誉为“天下第一海防”)、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罗荣桓,著名艺人罗大佑、罗志祥、罗莽、罗家英、罗林(刀郎)等。
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
祠堂:
广东省东莞市桥头镇迳联村罗氏宗祠,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座东朝西,占地面积400余平方米。
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青潭村罗氏宗祠,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建筑面积360余平方米。
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良溪村罗氏大宗祠,又名“本源堂”,先祖为北宋时期罗贵,带领族人从广东南雄珠玑巷定居良溪,宗祠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乾隆、道光年间修缮,咸丰年间重建,三进院落,建筑面积1370平方米,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江门良溪村罗氏大宗祠
家训家规:
《罗氏家训》(四川古蔺罗崇燮,清):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夫妇和,朋友信。
见老者敬之,见少者爱之。
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
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勿谈人之短,勿矜己之长。
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
人有小过以量容之,人有大过以理责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处公无私仇,治家无私法。
勿损人利己,勿嫉贤妒能。
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义之事则为。
习诗书,崇礼仪教子孙,宽奴仆。
守我之分,听我之命。
人能如此,天必相之。
此乃长行之道,不可一日无也。
《始兴县罗氏族谱·治家祖训》:
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
君子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
兄之所贵者爱也,弟之所贵者敬也。
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
事师长贵乎礼,交朋友贵乎信。
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
有德者,年虽卑于我,我也必尊之,不肖者,年虽尊于我,我必远之。
慎勿谈人之短;切勿矜己之长。
仇将以善解之,怨将以宽散之。
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人有过则谅之,人有善则扬之。
处公无私,治家无仇。
勿损人利己,勿妒贤嫉能。
勿逞怒而报横逆,勿非理以害物命。
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必从。
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
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
守我之分理也;听我之天命也。
人能如是,天必相之。
此乃日常信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
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不可不慎哉?
现分布:罗姓在全国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四川、广东、湖南,其次分布于江西、云南、贵州、湖北、广西、重庆等地,其中四川分布最多,整体南多北少。
常见单姓分布:罗姓主要分布在四川
总人口:罗姓约1400万人,全国排名第20,在百家姓中位列第75。
罗姓出自妘姓,上古帝王颛顼之孙祝融,衍生出祝融八姓,妘姓又衍生出罗姓,建立罗子国,被同样是祝融后裔的楚国所灭后,迁至湖北、湖南定居发展,北方罗氏则主要为北魏鲜卑族汉化改姓而来。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小说中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孔明借东风、空城计、赵子龙七进七出等故事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罗贯中另外还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等作品,并参与编写了《水浒传》。
创作不易,喜欢本文章请点赞收藏,欢迎评论转发,关注作者更快获得推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