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兴华基金公告,截至2025年2月28日,兴华兴盛纯债基金基金募集期限届满,因未能满足基金备案条件,故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据公告,该基金募集规模上限为30亿元,2024年5月31日证监会准予注册的批复,自2024年11月29日开始募集,按监管规定,新基金获批6个月内需发行,该产品已属压哨发行。
但依靠债基“打天下”的兴华基金,即使在募集过程中三度增聘代销机构,兴华兴盛纯债也未能成功发行。该产品原计划于2025年2月28日结束募集,但最终宣告募集失败告终,基金合同不能生效。这不仅是 2023 年以来首只募集失败的债基,更是 2025 年开年债基发行遇冷的一个鲜明注脚。
债基发行失败
作为进入2025年,首只发行失败的基金,兴华基金旗下的兴华兴盛纯债基金发行失败,市场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市场行情变化:2025年以来,债券市场出现调整,股债跷跷板效应明显,股市表现较好,吸引了资金流向权益类资产,导致债券型基金的募集空间受到压缩。
二、投资者风险偏好提升:在权益市场回暖的背景下,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有所提升,部分投资者可能将资金从债券型基金转移至权益类基金。
三、债基净值回撤:据Wind数据统计,纳入统计的近2400余只纯债基金中,有1861只基金年内遭遇净值回撤,占比高达77.6%,这也影响了投资者对债基的信心。
四、基金公司自身因素:兴华基金作为一家成立时间较短的个人系公募,旗下债券型基金占主导地位,管理规模相对较小,这可能也对兴华兴盛纯债基金的发行产生了一定影响。成立4年多来,兴华基金资管总规模仍未及百亿元。
有业内人士表示,基金公司的规模、渠道“话语权”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指数基金的发行,与头部公募相比,部分中小公募竞争力相对较弱。
兴华基金举步维艰
公开资料显示,兴华基金成立于2020年,是山东省首家全国性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据Wind数据,兴华基金旗下共有10只产品,资产管理规模为96.89亿元,在同业中排名143位。其中,债券型基金有9只,规模为96.78亿元,占比高达99.76%;FOF基金1只,规模0.10亿元。
目前,兴华基金共有5位基金经理,分别是吕智卓、崔涛、李静文、周天、宋珊珊,其中宋珊珊还仅是2024年12月26日新上任的基金经理,管理公司旗下唯一一只偏股混合型FOF产品——兴华智选成长三个月持有。
从持有人结构看,公司旗下债基持有人多为机构投资者。财报数据显示,兴华基金旗下有7只债基发布了2024年中报,机构持有者比例在86%-100%之间。
兴华基金旗下的债基产品表现并不乐观。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11日,在19只基金(包括同名基金A、C)中 ,近三个月亏损的债券基金有10只,今年以来亏损的基金有13只。
事实上,此前兴华基金也有多只偏股产品,但因业绩不佳而遭持续赎回,最终无奈清盘。
最先遭遇清盘的是“兴华永兴混合发起式”基金,该基金成立于2020年12月16日,根据合同,若生效满3年(即2023年12月16日)时资产净值低于2亿元,则自动终止并清算。而截至2023年12月16日,其规模仅为2429.54万元,累计单位净值仅有约0.83元,运作三年还亏了17%,无奈清盘。
接着遭遇清盘的是兴华创新医疗6个月持有混合发起式基金,直接原因同样是合同生效满3年时(2024年11月30日),资产净值低于2亿元,触发自动终止条款。截至清盘时,其规模仅剩0.12亿元,成立以来的收益率更是低至-45.05%,大幅跑输基准,同类3338只基金排名3189位。
最近一只遭遇清盘的则是“兴华消费精选”,该基金最后运作日为2025年1月25日,剩余财产约1224.87万元,清算程序于2025年2月26日完成。该基金运作三年同样亏损不小,清盘前单位净值不到0.87元。
在三只偏股型产品清盘后,兴华基金目前仅剩一只偏股型产品在运作,即“兴华智选成长三个月持有混合发起式”FOF基金。该基金本应于2025年3月21日结束募集,却提前在2024年12月26日成立,成立规模约1028万元(AC份额合并计算),其中1000万元为发起式资金。
2025年债基还能买吗?
作为一只纯债基金,兴华兴盛纯债的“冷清”并非没有先兆。
以认购起始日计,今年2月共发行15只债券型基金,合计份额257.55亿份,为近两年来月度新低。
此外,债基近年来一直是公募基金发行的主力,月度发行份额占比通常在五成以上,甚至多个季度占比超过了80%,而2月债基发行占比43.31%,为去年10月份以来新低,再上一次如此低占比还要追溯到2022年7月份。
近期债券市场波动加剧,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1.73%,3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上行至1.92%。这表明市场利率有所上行,对债券价格产生压力。年初以来,回购利率持续高于公开市场操作政策利率,资金面偏紧,进一步加剧了债券市场的波动。
同时,今年1月以来,债市的资金面持续转紧,债市收益率上行以短端为主,曲线极度平坦;截至1月末,中长期纯债利率基金久期中位数(ma10)达到4.43年的历史最高位,短端利率和长端利率倒挂,因此在融资成本高于债券票息的情况下,市场脆弱性增加。
股债跷跷板效应下,随着科技行情带动权益市场整体上涨,部分投资者可能调整大类资产配置比例,将部分债券持仓转换为权益类资产,导致债市阶段性“失血”。
权益资产集体升温的背景下,纯债基金的“失宠”。据Wind数据统计,纳入统计的近2400余只纯债基金中(仅统计初始份额),共有1861只基金年内遭遇净值回撤,占比高达77.6%。
兴华兴盛纯债基金的募集失败,反映了当前市场环境下债券型基金面临的挑战,这可能会引发市场对债券基金整体前景的担忧。投资者可能会对债券市场的未来走势和债券基金的投资价值产生疑虑,进而影响市场对债券基金的预期和需求。
对于债基市场的未来展望,部分公募机构认为,债市的调整可能是今年的一个起点,但并非一步到位调整,建议降低预期以应对短期调整点位。比如,汇添富基金认为,虽然对于2025年的债市依然较为值得看好,但作为投资者,对于纯债类基金产品的收益率预期,或许也应该“降降温”,重新理性看待。面对债市的短期震荡,在回撤时逢低买入,摊薄持有成本也是较好的选择。
尽管债基在短期内可能出现净值回撤,但债券本身具备“固定收益”的特质,只要没有出现“爆雷”的情况,随着持有债券的逐步到期兑付,因市场波动造成的短期净值下跌有望得以复原。对于投资者而言,仍需个人的投资期限和风险偏好选择合适的产品,谨慎选择,理性投资。(《理财周刊-财事汇》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