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续“握手之战”,特朗普和马克龙在梵蒂冈会面时的场景,再次成为了新闻头条。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1.梵蒂冈葬礼上,特朗普和马克龙成焦点
罗马教皇方济各的葬礼当天,多国领导人齐聚一堂,特朗普和马克龙之间的“握手之战”再次成为全场焦点。从白宫的肉搏式握手到如今的冷淡相对,他们的每一次接触,似乎都是一种没有硝烟的战争。
(特朗普要握手,马克龙没接)
据美媒报道,在特朗普与泽连斯基会面前,马克龙与泽连斯基进行了热情拥抱,但却将特朗普伸出的手晾在一旁,现场的场景一度有些尴尬。
这场握手之战,实质上反映出美欧关系日益紧张的局势。特朗普上任以来,美国与传统欧洲盟友间的关系动荡不安。美国对欧洲战略地位的重新定位,包括对北约未来角色的质疑以及贸易政策的强硬,无不透露出美国希望单方面重新分配大西洋两岸权力的用心。这场握手不仅仅是肢体语言的较量,更是两个政治力量博弈的缩影。
这一次的握手之战,或许揭开了新时期美欧关系复杂剧本的一角。
2.不握手?特朗普立即展开“报复”
在这场国际政治的舞台剧中,另一幕同样引人关注:特朗普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会面。这一次会面虽然只有15分钟,但其意义却不容小觑。这是两位领导人在2月白宫灾难性会谈后的首次碰面。
(本该是三个人的会谈,马克龙被赶走了)
其中,马克龙的角色尤为特殊。在最初的视频中,特朗普与泽连斯基会面的地方还有第三张椅子。报道称,这次会谈本应是美、乌、法三方参与。但特朗普阻止了马克龙,视频中可以看到明显的推开动作,最终马克龙只能无奈离去。
显然,特朗普将这场会面限定在美乌两国之间,拒绝任何外部插手,尤其是欧洲势力的介入。
对于美国而言,在乌克兰问题上排除欧洲的参与,正是为了确保掌控话语权并直接影响东欧关系的变化。美国需要一个听令于华盛顿的乌克兰,而不希望在处理与俄罗斯相关的事务时,有第三方尤其是欧盟的插手。因为,一旦欧洲国家尤其是法国介入,美方在解决乌克兰问题时就可能面临更多的多边压力和制衡。
3.第二次,特朗普和马克龙还是握了
马克龙和特朗普第一次未能握手,但在特朗普夫人梅拉尼娅的介入下,两人最终还是握了手,美媒描述称,两人握手时间很长且很用力,但并没有任何交流,握手还没结束,特朗普的目光就已将转向了芬兰总统。从现场视频来看,两人似乎有点不情不愿。
(特朗普与马克龙迎来了首次握手)
两位领导人的握手,在镜头之下被无限放大,不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更因为它承载着当前美欧关系的微妙变化。
特朗普与马克龙的“不对等握手”,实则反映出当今美欧关系的本质:表面上友好,实则各有打算。特朗普上任后,美欧之间出现了很多政策分歧,尤其是在核威慑与防务自主问题上,双方的立场可谓南辕北辙。特朗普对欧洲的政策无疑给欧盟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在贸易和军事方面。欧洲不满于美国的单边行动,开始思考如何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寻求更多的战略自主权。
因此,即便有梅拉尼娅的“和事佬”角色,特朗普与马克龙间展开的这场“握手”也难以抚平美欧间的裂痕。表面上的礼节性交流掩盖不了背后的深刻对立。
(特朗普与马克龙的“握手之战”)
4.抢美国的活?马克龙出手了
长久以来,欧洲安全仰赖于美国的军事支持,而“核保护伞”正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这种背景下,马克龙提出可以帮助保护其他欧盟国家,这无异于向美方传递一种信号——欧洲不再甘愿做一个被动的角色,而是希望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拥有更多话语权,尤其是安全领域的自主权。
从特朗普的角度来看,欧洲国家提升防务自主能力可能削弱美国对于北约的影响力。这种潜在的结构性变化无疑是特朗普政府所不乐见的。特朗普多次强调欧洲在国防开支上的不足,并以此为由施压其增加预算。然而,如果欧洲真正具备所谓的“战略自主”能力,美国想要继续掌控局势就难了。
(马克龙高呼防务自主)
在经济上,特朗普曾经通过贸易战、加征关税等方式迫使欧洲作出让步,随着欧洲人对美国不稳定外交政策的不安加剧,他们开始尝试寻找新的出路,这无疑是法国的机会。
既然美法各有各的打算,握不握手,怎么握都无所谓,只要保持表面的和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