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是被逼进城的吗?上海郊区的农村也一样没有年轻人

萧武弹史 2023-12-26 10:54:24

前两天我因为看到有人引用温铁军的话,说农民是被赶进城的,觉得这个说法很荒谬,反驳了一下,很多人不同意,头条上有很多人反驳我说,他们那边老家农村人还很多,是因为学校没了,才不得不进城买房。

其实这仍然是倒因为果,农民大量进城,农村空心化在前,学校撤并在后。当然,学校撤并之后,可能也有人在农村生了孩子,发现没有学校可读了,只能又被迫去城市里,这种情况当然也存在。

农村空心化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农民也是人,也想过更舒服的生活,并不想一直待在农村里,即使农村有很多他们习惯的东西,但终究是跟着工作走的,哪里能提供更高的收入,更多的工作机会,更好的生活,就去哪里。

农村的空心化不光是发生在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实际上即便是发达地区较为偏远一点的农村,这个情况也是一样的。

这几年因为疫情,出游很不方便,所以节假日只能选择和亲戚朋友在周边农村找民宿去住一住,让孩子在一起玩一玩。我去过崇明、青浦和浦东的几个民宿,还有稍远一点的桐庐,除了在朱家角古镇旁边的一个人家之外,其它几个村子都是明显感觉人很少,大多数只有老人。

今年五一去的是青浦的一个民宿,说是民宿,其实就是一个农村的房子,稍微装修了一下,挂在网上,在青西郊野公园不远的地方,步行到青西郊野公园大概半小时左右。

那几天因为是节假日,所以白天其实游客很多,人是不少的,吃饭、停车都很不方便。但即便如此,这个村子也没多少人了。我们住了三天两晚,除了对门有一家人是外地来的打工的人,是租的房子之外,其它当地人的房子和我老家情况差不多,多的两个老人,少的只有一个老人住在里面。

因为常住人口少了,所以白天虽然有很多小摊贩在景区入口附近做生意,但到了晚上就没什么人了,商店都没有,我们想给孩子买点零食和水果,也没有地方买,最后只能开车去四五公里之外的镇上去买。

这个情况也很普遍。我老家村里以前有很多商店,最多的时候六七家商店,两三个乡村医生诊所,甚至有人开过饭馆,还有人开店卖菜。那时候商店里的商品也很多,老百姓的日用品基本上都可以买到。

但是现在商店数量已经大幅减少了,而且商店里的东西很不齐全,经常这也没有那也没有,尤其是一些老年人不常用的东西,很不好买,要买也只能到镇上去买。诊所也没了,只有一个村卫生室,而且不看病,只发药、打疫苗什么的,村里人要看病,就必须去镇上。

晚上六点多,吃过晚饭之后,村里基本是就黑了,虽然主干道上路灯还亮着,但是大多数人家都不开灯。即使有老人在里面,也很多人都不开灯,或者是只开着电视,不开灯,给人感觉和内地农村差不多,完全感受不到这是上海。

2021年国庆在崇明的民宿,也是在一个村里,情况也一样,中午我们做饭的时候只能开车去十几公里以外的镇上去买菜,买饮料也是找了七八公里才找到几个商店。

这种农村商业的衰退和萧条,当然是人口减少的结果。以前因为农村人口还比较多,需求大,所以商业还比较繁荣,现在人口少了,主要是老人,消费需求比较少,开商店也赚不到什么钱,当然就减少了。

当然,得益于过去这些年国家的投入,现在农村的基础设施确实好了很多,水电都没什么问题,道路也很好,所以即使需要买什么东西,开车去镇上也很方便,一会儿就到了。但前提是得有车。农村只剩下老人,很多人家有车,但都被年轻人开走了,老人要去镇上买东西,只能搭公交班车。

在浦东住的地方也是一个集中居住的村子,出门走不到一公里就是高架,车很多,但村里也还是没有多少人,晚上大多数人家都是黑着的,不开灯,说明没有人居住。不过那个村子因为靠公路不远,所以买东西比青浦那个还是方便一些。

以前有段时间,三农学界喜欢说留在农村的是三八六一部队,也就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其实现在连年轻一点的妇女也很少了,儿童也极少,除了春节前后之外,更多的时候村子里其实就只有老人,以及数量很少的妇女。

留在村里的成年妇女一般也是因为家里老人身体不好,没办法带孩子,才不得不留下,如果老人身体还好,能带孩子,也基本是都出去打工了,不会留在村里。

其实我们去的上周周边的农村和桐庐的村子,虽然也是农民房子,但是都建得非常好,装修也都很好,是按照普通的商务酒店的标准搞的,村子里的房子也普遍都很好,而且很集中,明显是村子里统一规划和建设的。但即便如此,也还是没有多少人。

这就是说,不是为了发展房地产把农民赶到城里去了,而是农村留不住年轻人了,也留不住孩子,他们都去城市里寻找更好的生活了。所以,现在不是怎么把他们吸引回农村的问题,而是怎么让他们能在城市里安居乐业的问题。

0 阅读: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