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人住日军炮楼58年,墙壁有72厘米厚,暖气从弹孔进入花费20年

历史有小狼 2025-01-03 16:23:15

从日军的炮楼到婚房,满是弹孔的小楼中竟然前后住了五代人。在入住的20年中,他们却被暖气折腾得痛不欲生,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938年,青岛某处民巷内正在热火朝天搞建修,参与人员中竟然站着几个日本兵,他们荷枪实弹,蛮横地催促着加快速度,不时还举起枪托恐吓工人。

很快,一栋坚实牢固的小楼就修好了,和普通民房不同,这栋楼的外观是圆柱形,墙体布满大大小小窗孔,在一片小楼中显得格外惹眼;这是一栋日军的炮楼。

在这栋让人胆战心惊的建筑旁,日本人还修建了很多重要设施,其中一个就是变电站。炮楼修建的目的,就是保护电子不被炸毁,因为附近很多军事基地和工厂都要依靠电站供电。

后来日本人被打跑了,这一片的建筑却保留了下来。建国后为了节省经费,炮楼废物利用,先后作为食堂和宿舍,提供给当时电厂的职工使用。从50年代开始,这里就成为了热闹的生活区。

住在这里的人说,最早接手时炮楼只有两层,后来才加盖了第三层。老孙家是这里最早的住户之一,家里的老父亲是电厂职工,本来一家人挤在20多平米的房子里,后来单位分房,他们就搬进了炮楼。

上世纪60年代孙家刚搬进来时,着实被眼前的一幕吓了一跳。墙上到处是抗战时期留下的弹孔,窗玻璃没一块好的。因为之前做过食堂,墙壁上积满了煤炭燃烧后残留的厚厚黑灰,满眼是破败的景象和弥漫的尘埃。

一家人不敢怠慢,老老小小都拿上扫帚、抹布,开始了大扫除,后来还把嘹望孔改成了窗户。虽然环境问题暂时解决了,但更头疼的还在后面,那就是冬天供暖的问题。

这里地处青岛,因为窗户和孔洞多,夏天透气性好,凉风吹过驱散暑气,住在里面还算舒服。到了冬天就受罪了,因为房子不保暖,还容易渗水,他们就自己掏钱在墙上贴了瓷砖,但并不能改善冬天阴冷刺骨的现状。最根本原因还是没有供暖系统,所有人只能点炉子取暖。

由于实在太冷,全家人晚上都挤到三楼避风的房间,那时的地面冷得像冰窖,睡在上面冻得直打哆嗦。无奈之下他们只好挂起了吊铺,靠着一口煤炉度过滴水成冰的寒冬。

后来孙家老大也参加了工作,被分到了国棉厂,家里收入增加了,就开始着手改善生活环境。孙家住在炮楼的顶层,最初的时候屋子没有隔断,一家人十几口挤在同一个空间里,彼此之间也没什么隐私。老大就请人把房间隔出来,变成了一室一厅。后来家里孩子都长大了,有的分到宿舍就搬了出去。

只有老大还坚守在炮楼,70年代结婚后,在服装厂上班的妻子也搬了进来。刚进新房时妻子大吃一惊,没想到竟然住进了一座军事堡垒。

夫妻俩在炮楼里繁衍生息,生下了一对可爱的儿女,一家人在这里生活得热热闹闹,也不像以前那样拥挤了。当时家里收入微薄,两人一个月的工资加起来还不到70出头,有老人和学生要照顾,常常吃了上顿愁下顿。

北方人过冬喜欢屯蔬菜,孙家也一样,入冬前就买很多白菜存起来,冬天就靠着它解决温饱,据说他们一个月就能吃掉400斤白菜。

后来孙家老大也分到了自己的宿舍,但他们住了多年的炮楼,对这栋小楼有深厚的感情,临到搬离时竟然恋恋不舍,为这事夫妻俩都犹豫了。

“老孙,我看这里也不错,你分的宿舍也就20平米,还没这里宽敞。”妻子希望留下来。老孙却迟疑了,虽然自己和家人在这里度过了几十年,的确舍不得,但新宿舍的硬件设施做得好,即使挤了点,但至少生活方便。

他对妻子说:“要不咱们还是搬了吧,这里冬天没有供暖,父母年纪大了受不了,孩子晚上也冻得睡不着,我看着都心疼。”但家人想着搬新家又要花钱装修,不舍得夫妻俩再折腾,都坚决表示不搬了。

炮楼的情况很具体,老孙绞尽脑汁想把暖气弄好。当时附近的居民楼都先后装上了暖气,冬天室内温暖如春,但炮楼结构特殊,墙体厚达72厘米,没办法进行常规供暖,老孙想了很多办法都没解决,这也成了他心里多年的疙瘩。

90年代时,孙家和炮楼其他住户一样,装上了土暖气,但需要手提肩扛把炭火搬到家里。老孙夫妇年纪大了,扛着煤炭爬三楼,身体着实受不了,一直希望政府能解决集体供暖的问题。

直到2012年,当地政府进行旧屋翻修,但在具体施工时遇到了问题,因为墙体太厚,普通墙壁打一个孔只要几十块人工费,但炮楼却要钻一天,成本就得上百块。

专业人员发现楼房墙体上有很多洞穿的弹孔,于是建议借着这些孔洞,在墙壁上凿出通道,暖气就能通过管道进入室内。在有关部门的协调和帮助下,楼里的住户们终于用上了暖气,老孙也实现了多年的夙愿。后来儿女们都长大成人,陆续搬出了炮楼。

老孙也获知了一个好消息,过去单位分到的房子要拆了,会补偿给他们50万。拿到这笔钱,夫妻俩格外激动,开始盘算怎么用。

“我看咱们买套房子吧,在这里住了一辈子,老了就换个新地方。”妻子建议到。老孙也很赞同,询问妻子:“你看中哪里了?咱们年纪大了,可不能再住这种要爬楼的房子了。”

夫妻俩精挑细选,到处对比,最终相中了环湾大道附近的一栋现代公寓,两人最满意的不是地段,而是新房加装了电梯,上下楼非常方便。

“我看就这里了!”到现场看过后,妻子一锤定音。老孙也觉得很满意,立刻把房子定了下来,钱也爽快地交了。

拿到房子产权后,老两口就开始准备搬新家了。老孙雷厉风行,找来装修公司开始打理新房,完工后,老俩口欢欢喜喜地搬了进去。屋子很宽敞,还有一个漂亮的小阳台。妻子闲暇之余种了些花,每天浇浇水看看风景,别提多惬意了。

退休后老两口的空闲时间多了,手里也有了退休金,就打算到处走走。起初老孙还有些舍不得,妻子劝他:“儿女都有了工作,我们也有机会到处走走,就不要舍不得钱了。”

老孙被说动了,两人报了老年团,走遍了全国各地的风景名胜,甚至还出了国。翻起这些年拍的照片,老孙觉得恍然如梦。

“你看,这还是咱们到泰国拍的。”他若有所思地指着一张照片。妻子笑着说:“可不是,当时你还不让我去,说什么出国有风险,结果自己却玩得不亦乐乎。”想到自己第一次出国的样子,老孙也笑了起来。

后来他们还到过海南,刚踏足南国温暖如春的小岛,妻子不禁感慨:“这里冬天竟然不冷,要是早点来,哪里还要忍受炮楼的冬天。”老孙开起了妻子的玩笑:“当时那么穷哪有这个钱,现在说这话,你呀就是事后诸葛亮。”

除了老孙一家几代人,炮楼里还有过其他住户。但要说炮楼的老资格,还是非孙家莫属。房子是老孙父亲分到的,父亲带着老孙和爷爷一同住进来。后来老孙又在这里生儿育女,连孙子也抱上了,妥妥的五世同堂,炮楼也成为了孙家风风雨雨几十年的见证。

炮楼人口最多的时候一共住了5家 ,二楼一户姓刘,后来搬走了,就把房子出租给了别人。住在一楼的姓曲,他们一家是在70年代搬进小楼的,孙家比他们先入住。曲家和孙家的老人都在供电厂上班,两家关系非常好,经常互相走动。

老人还记得最初住进炮楼时,所有人都没有产权,相当于租户。后来国家进行大规模的房产改革,楼里的几户人家才拿到了房产证。为了拿到证书,曲家先后花了9000多。

一楼共有4间房,室内设施已经被改建得非常完善,不仅有独立的厨房,还有储物间。但走进一楼房间,还是能明显感觉与普通居民房的区别。室内空间的高度比一般房子高出一大截,墙体不是规则的直线,而是有明显倾斜的弧线 。

“刚开始还不习惯,总感觉房子要倒,住久了也看习惯了。”老曲回忆起刚入住时的情景。住在这栋设计怪异的房子里,一家人都心惊胆战的,后来就打消了疑虑,安安心心住了下来。

老曲记得自家房子最早是日本人放武器弹药的,厚厚的石头墙壁上专门抠出一个个凹槽,用来架枪。武器库外还装了两扇大铁门,门一关里门就锁死了。

虽然刚入住时有很多顾虑,但住久了却觉得特别踏实,因为炮楼的墙体异常厚,有人测量过,它的厚度是普通墙体的2倍。1976年发生地震,附近的居民都跑到坝子里避险,但炮楼里的居民却没出去,在里面安然无恙。

一桩小小的炮楼,不仅见证了久远的历史,也见证了几代居民生活的酸甜苦辣,可以说意义非凡。

参考资料:

齐鲁网 青岛:老人在日军炮楼住了55年 打通弹孔装暖气青岛新闻网 昔日鬼子炮楼现住5户人 枪眼窗厚石墙历74年沧桑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