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年,胡耀邦拍着一位院长的肚子说:亩产3万斤,你肚子有多大?

乐珍与趣事 2025-04-03 14:40:52

1958年,中国人普遍都过得不好。“浮夸风”就是一个显著标志,社会上大放各种“卫星”,胡乱吹嘘生产功绩。这一特征在农业粮食生产上尤为显著,从而给人们造成了粮食获得特大丰收、农业问题由此解决的错觉。

对于这一现象,不是没有人发现。然而,大环境之下,各级官员噤若寒蝉,底层百姓不敢说实话,这才让谎言一直继续下去。胡耀邦则不同,在那个特殊环境,可以说是最敢唱反调的高级干部之一,也做了力所能及的贡献。

那时,胡耀邦身为共青团第一书记,受中央委托,准备到各地省份进行一次调查,专门负责粮食问题。

1959年,元旦的钟声刚刚敲响,胡耀邦就带着秘书、农业部的一些干部,乘坐火车于8日来到了贫穷、落后的贵州地区。不知道为何,贵州独山县似乎总是和“弄虚作假”绑定在一起,不论是现在的烂尾建筑,还是几十年前的“浮夸风”,独山县都是反面典型。

胡耀邦一来到独山县,就见到了独山县的县委接待同志。接待人员告诉胡耀邦:“胡书记,按照行程,我们要领你参观独山县新建的青年农业科学研究院,这是县委专门请了技术专家,提供粮食产量建立的机构。”

听了接待人员的介绍,胡耀邦心想:“可以嘛,还懂得用科学的方法提高产量,想必不会太虚报数字。”

到了研究院,胡耀邦就问院长:“你们这里有没有试验田,我想去实地察看一番。”院长名叫韦兴科,笑眯眯地回答道:“胡书记,有试验田,不过现在天气冷,粮食的生长状况不是太好。”

胡耀邦还是坚持要去,韦院长也没办法,领着胡耀邦同志来到了试验田。试验田刚刚翻耕,还没下苗。见此情景,胡耀邦又问韦院长:“眼前的这块试验田一共有几亩?要是没有灾情,能收获多少粮食?”

韦院长信誓旦旦地说道:“胡书记,别看这块试验田只有一亩多一点,但要是悉心照料,明年至少能打下3万斤稻谷。”

“三万斤?韦院长,你的肚子有多大?莫不是说笑。”胡耀邦边开玩笑,边神情严肃,望着韦院长。作为一个老革命,胡耀邦怎会不知客观的科学规律,亩产三万斤根本是做不到的事情。但胡耀邦不好直接生气,给韦院长留下了一些面子。

几天过后,胡耀邦召集了贵州省县一级的领导干部,对他们说:“同志们,有干劲当然好。可要是不实事求是,怕也不好。瞒得了别人,瞒不了自己,更瞒不了良心。如今,敞开肚皮吃饭是做不到的,不如宣传上,放低姿态,别把调子定得太高。”

一年之后,情况仍没有好转,胡耀邦很是心急。为了挽救经济上的危局,胡耀邦于1960年12月份参加了中央工作会议。

在会上,他的心情十分沉重,对于农村日益严重的“浮夸风”是痛恨的。就在会议期间,胡耀邦的胞兄来到北京,找到胡耀邦,说是要购买一台发电机,希望胡耀邦能帮帮忙。胡耀邦听说家乡的大队要买一台发电机,搞生产,认为是一件好事,就答应了下来。

事后,胡耀邦的警卫员李汉平找到了一家工厂,购买了发电机,运回了浏阳,解决了大队的生产和用电问题。

另外,胡耀邦还给胞兄写了信,谈到:“耀福哥哥,发电机已经买到,不日就可运到浏阳。但下回来,千万不要用生产队的公款购买特产,我这里有一点钱,就当作购买特产的花费。有了发电机,专心生产,不要搞浮夸风,要实事求是,填饱乡亲们的肚子是大事。”

胡耀邦就是这么一个实事求是的好官、清官。在经济方面,胡耀邦非常上心,也注重科学的方法,这让很多干部都从中获益。

参考资料《执掌共青团中央》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0 阅读:3

乐珍与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