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容:
卷十二,汉纪四(公元前199年——公元前188年,共12年)
1,刘邦派假公主和亲匈奴
2,令六国后裔,豪门名家迁居长安
3,贯高谋反后,舍身救赵王
4,韩信谋反被杀
5,刘邦杀彭越,栾布冒死为其收尸
【学以致用】
01,和亲之计,是个开创性的战略
刘敬提的和亲之计,这是一个长期的战略问题。
先从技术层面讲,和亲政策,是皇上牺牲自己的女儿,为国家换来和平。刘邦得女儿,鲁元公主已经嫁给了赵王张傲,能不能再嫁给冒顿呢?
这对于刘邦来讲,不是问题,刘敬也知道不是问题,所以刘敬说他有一计,“然恐陛下不能为”。 这个计谋,刘敬是光明正大的与刘邦讲的,吕后虽然哭泣不舍,但是她也没有恨刘敬出了这馊主意。 换作其它皇后,估计刘敬就得被斩。
另外,我们看一个问题,不是只看到眼前,还要看到问题背后产生的问题,解决一个问题,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够总是处在解决问题的阶段,而是要找到根本,减少问题的出现。
当时汉朝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和亲政策,不仅仅是以婚姻换和平,而且是长远的文化渗透,同化战略。
就像刘敬所讲了, 把公主嫁过去,那么,单于就是刘邦得女婿,他的小孩做了单于,就是刘邦的外孙,未来臣服于汉朝。后世到了唐朝,更往后的清朝,将和亲政策发挥到了极致,周边邻国都是皇亲国戚。
所以,当一个计谋上升到战略层面的时候,它的影响是多个层面的。因此,公司在长远的发展过程中,没有长远的战略规划是走不通的。
02,贯高这件事,说明了一个现象,小忠不能抵消大逆,私德不能抵消公罪。 因私废公这种行为是没有好的后果的。
03,韩信这个事情给我们的启示会是什么呢?
先看韩信的事迹:与刘邦起兵汉中,平定三秦,又分别北进,消灭魏国,征服赵国,胁迫燕国,向东攻击齐国而成为齐王。接着南下灭楚于垓下,基本上汉之所以得天下,大半的功劳是他的
在看韩信拒绝蒯彻的游说,亲自到陈丘去迎接刘邦。细节上没什么显示要造反的意思
而刘邦这边呢,给自己的儿时伙伴卢绾,封为燕王, 给有大功劳的韩信却只封侯,这说明什么? 说明这个领导分配不公,任人唯亲。
那作为下属你怎么办呢?你能干一仗吗?在公司里面,遇到这样的老板,作为员工该怎么做?能跳槽吗?敢跳槽吗?不能跳槽就自能接受现实。 把委屈自己化解掉
当时,韩信能跳槽吗?当时的社会现状,以他的能力估计是不行的。所以,他受委屈了,心中郁闷,于是就想做点什么。 可是做点造反的事情在时间上已经不可能了,因为天下已经平定了,时机已经变化了。
那怎么办才好呢?
司马迁就说了:假使韩信能了解君臣相处之道,虚怀谦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骄肆自己的才能,或许可以保全。以他对汉家的功勋,可以和周公,召公,姜太公相比,他的后代荣华不绝,永享子孙祭祀。他不追求这个,却在天下大定的时候造反,这不是自找的吗?
司马光评价:“不伐己功,不矜其能”
这句话出自《论语》,孔子问弟子们的志向,其中颜渊说:“愿无伐善无施劳” 。我希望不要张扬我做了什么好事,也不要夸大我有多少的功劳和辛苦。
个人认为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用 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的原理去应对最好。
04,学会与风险和危机共存,不要试图解决所有问题,带着问题前进
学会与问题共存,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规律
不要妄图避免所有的危机,不要一有危机就以为自己能把它解决,解决问题基本上靠时间和天意。 另外一点,问题是解决不完的, 当下问题的解决技巧,又会是下一个问题的起因。
韩信,彭越基本上都进入了一个困局里面:功高震主
公司既需要用你又担心你造反,你怎么办?
历史上有两个人物化解了这一个困局,一个是唐朝的郭子仪。 一个是清朝的曾国藩
而这两个人有个共同的哲学观就是:黄老哲学
郭子仪是真正做到了功高而主不担心,曾国藩也是在大病一场之后开始修习黄老之术,然后就慢慢看清一些事情,开始写家书。
给家人写个信,还专门安排人誊抄,用这一招来表示自己没什么大的志向,躲过了上面的猜忌。
智慧,都在古人的言行事迹当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