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如何看文化运动的,您对毛主席的第一张大字报是什么意见。这是香港凤凰卫视记者采访刘少奇夫人王光美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显然不好回答,在神情恍惚一刻后,她回应了记者的问题。
作为新中国的开创者,毛主席和刘少奇并肩作战几十年,是朋友,是同志。毛主席曾经多次把党的方向盘暂时交给刘少奇掌管,甚至曾公开回应自己的接班人就是刘少奇。然而让人很意外的是,有一个问题让他们这样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产生了争执。
那是在1967年1月的一天,毛主席派人将刘少奇请到他的办公室,关上门后,两位伟人眼神碰触,都知道接下来的谈话非常重要。
他们的话题中心就是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看法,从红军时期开始土地改革就是党的一条主线工作,一直到解放战争,毛主席都关注着领导着土地改革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广大的农民群众终于翻身做主人,每家每户都拥有了自己的土地。
而现在到底要怎么走?毛主席的意见是走集体化道路,因为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如果单干,短期可能看起来生产力增加了,但是资本主义的苗头也出现了,不少地方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分化,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土地兼并。有些农民种地搞的好,产量高,有些农民种地搞的不好,产量低,或者有些农民家中突生变故,生病的,意外伤亡的,要想活下去,普通的老百姓只能选择卖出自己仅有的资产,土地。这样的话,农村就再次走回原来的老路。
毛主席的这一深思熟虑,就是想消灭不公平和资本主义的产生,为此他想继续推动农村生产合作社,让集体经济慢慢巩固,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可能走向共产主义。
刘少奇的看法与毛主席有差异,他认为中国的发展应该分步走,农村合作社出现的很多问题,比如效率低,人浮于事等等,说明应该让个体经济去发展,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实现全体的富裕。对于刘少奇的意见,毛主席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只是另外谈了一番话,他说社会不是机器,机器坏了就换个零件,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如果社会的血液中流淌着资本主义,想回到健康状态将是千难万险,对社会主义的影响难以控制。
后来,刘少奇在与王光美的闲谈中提到,毛主席的目光看的非常远,思考问题之深值得我们学习。不过,遗憾的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文化运动的向前推动,刘少奇同志还是受到了激烈的影响。时隔多年后,面对凤凰卫视记者的采访,王光美回忆这些岁月,目光平静如水,尽管自己的丈夫受了委屈,自己也受到伤害,但是对于毛主席依然是发自内心的敬爱。
因为毛主席是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他没有自己的私心,他一辈子斗争,与军阀斗,与地主斗,与帝国主义斗,与官僚斗,与资本主义斗,他希望每一个人民都能当家做主,他希望人民不再受二次苦。随着时间的发展,毛泽东思想一次又一次得到了验证。对于两位伟人的谈话,你又有什么样的想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