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朝第五战役期间,历经艰苦卓绝的战斗岁月,英雄儿女们奋勇向前,书写了不朽的传奇,展现了那段峥嵘岁月的英勇与辉煌。
1951年5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尾声,第3兵团撤退时,180师负责掩护,在南汉江与美军激战。因指挥失误和通讯失联,180师被美军包围,突围失败,损失惨重。彭德怀怒批60军军长韦杰,此役暴露志愿军指挥短板。
1951年春,朝鲜战场激战持续。中国志愿军历经前四战,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并取得了显著的军事成效。
第五次战役启动时,志愿军总部满怀信心。但战局未如预期,美军凭借强大火力和充足补给,逐渐展现出其优势。
战事推进中,志愿军遭遇严重补给难题。运输工具匮乏,粮食弹药无法及时供应前线,成为制约战局进展的核心因素。
5月21日,战争局势出现重大变化,西线美军向东增援,导致志愿军进一步扩大战果的难度显著提升。
志愿军司令部深思熟虑后,命令第3、9、19兵团结束第五次战役,此决定预示着这场历经数月的战役即将终结。
司令部指令各兵团23日夜转至涟川、铁原、华川区域。鉴于美军将穷追不舍,特别强调各兵团需留一至两师负责后卫,确保转移顺利。
关键时刻,第3兵团将殿后重任交予60军180师,要求其于北汉江以南坚守3至5天,确保主力部队安全撤退。
180师面临艰巨任务,挑战与风险并存。需对抗强大美军,同时克服复杂地形与恶劣天气的影响。
60军军长韦杰与180师师长郑其贵均了解任务艰巨,需在敌我力量悬殊时,既完成阻击,又设法保持部队实力。
5月23日,美军第24师联同韩国第2师向180师发起进攻,在此背景下,一场关乎数万大军安危的关键战役正式打响。
北汉江沿岸宁静被炮声打破,180师阵地上炮弹密集爆炸。美军进攻猛烈,彰显其强大军事实力。
面对局势,韦杰即刻令180师主力撤至北汉江北岸,计划组织防御。此决策本可规避后续悲剧,然战争常含不可预知之变。
180师即将执行撤退命令之际,兵团电文传来,指出前线尚有数千伤员未转移,命令各部暂缓撤退,继续留守。
此电文调整战术部署,成为战役转折关键,致180师放弃转移,坚守北汉江南岸阵地。
此时,无人预见该决定将对180师造成何种影响。北汉江上空战云密布,预示着一场悲剧的临近。
身处绝境,四周重兵围困,仍坚持进行顽强抵抗,奋力一搏,展现出不屈不挠的斗志,誓死捍卫最后的阵地。
1951年5月24日,北汉江南岸战局加剧。敌军自清川江向北汉江渡口穿插,此行动表明其意图阻断180师退路。
美军意图明确,欲控北汉江渡口,围困180师于南岸。180师处境艰险,如笼中猛虎,四周敌人环伺,形势严峻。
韦杰洞察危险局势,接连向兵团发两封电报,询问能否撤180师过北汉江。然而,这些紧急电报均未得到回应。
战后查明通讯中断原因:3兵团部后撤时遭敌机轰炸,电台车损毁,导致前线部队与上级失去联系。
5月25日上午,因未收到兵团回复,韦杰决定自行决策,下令180师即刻渡北汉江,并精心制定了部署计划。
两团速向北沿公路推进至马坪里北侧,占领有利地形阻击敌。另一团赴驾德山负责阻击,掩护伤员撤退。
当180师主力即将按计划行动之际,命运却对该部施以严酷考验。兵团电台通讯意外恢复,紧接着,一项新命令传达至部队。
王近山指令180师在北汉江以北山区执行阻击任务,致其已行动之部队需折返至明月里及上下芳洞一线。
180师此刻如惊涛骇浪中的孤舟,既要完成阻击任务,又须设法逃脱敌人围歼,处境艰难。
5月26日,战局突变,美军第7师攻占马坪里与芝岩里阵地,得以与右翼的美军第24师及韩国第6师协同作战。
敌人包围圈渐成,如大网般逐步收紧。180师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迫关头。
中午,郑其贵在驾德山538团团部召集紧急会议,核心议题为突围策略。
然而,关键时刻指挥部长时间犹豫,自中午至下午6点,数小时宝贵时间被白白浪费。
突围命令下达后,韦杰即令179师与181师全力支援180师。然两师距180师甚远,且在行进中屡遭敌阻截。
援军任务未果。180师如孤狼陷包围,唯凭自身寻生机。
在敌强我弱、补给不足、指挥失序的严峻形势下,180师陷入极度危险,面临着一场生死攸关的突围战斗。
激烈战斗中,部队成功突围,但代价惨重,共计七千将士英勇牺牲。此次行动虽艰难,却成功保留了主力,战略意图得以实现。
在生死突围战中,180师战士们书写悲壮篇章。师长郑其贵、副师长段龙章及参谋长王振邦率突击队,向敌包围圈发起冲击。
突围部队分组,借夜色向多方突进。部分战士自告奋勇掩护,以生命换取战友突围时机。
战斗极为激烈,美军火力严密封锁,突围难度极大。机枪扫射撕裂夜空,照明弹照亮战场,一片通明,宛如白天。
在此环境下,众多突围小组遭敌拦截,部分被打散,部分被围歼,部分则被迫向敌投降。
539团2营在战斗初期即撤出包围圈,幸免于难。同时,师部机关人员及伤员亦在前期转移中成功脱离危险区域。
但留守的主力部队损失惨重。据《突围战斗减员统计表》统计,该战斗伤亡数字惊人。
全师456名官兵在突围战中英勇捐躯,鲜血洒满朝鲜大地,以生命彰显了中国军人的不屈精神与钢铁意志。
1616名战士在战役中受伤,多数人坚持带伤作战直至牺牲。更严峻的是,5572名战士或被俘或失踪。
这些数字代表众多逝去的生命与破碎的家庭。成功突围者,含539团2营、师部及伤员等,总计约1000人。
此战180师折损将士近7000人,该数字令闻者皆心痛不已。
战后集结,全师含留守、伤愈归队及突围人员,总计约4000人,昔日雄壮的180师遭受重创,元气大伤。
此惨重伤亡在志愿军作战史上罕见,不仅代表巨大数字,更是深刻教训。
北汉江边的突围战,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惨烈战役之一,如同无法磨灭的伤痕,深深烙印在所有经历者的心中。
战斗结束后,余波犹存。该战役影响深远,不仅限于军事,更促使志愿军高层深刻反思指挥体系。
郑其贵等人突围归军部后,沉重伤亡令众人心情压抑。此战役损失巨大,面临高层追责。
战役总结会上,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宣布将严究指挥员责任。此役必将在志愿军史上留下深刻印记。
彭总严厉批评指挥失误,强调责任重大。
战役总结会上气氛凝重,彭德怀司令员端坐主席台,脸色阴沉。
会议汇报180师损失时,会场陷入沉寂。七千将士伤亡的数字,如重锤般震撼每个人心间。
彭德怀骤然拍桌站起,怒火如火山喷发。众人皆知,他平日视士兵如亲子,此番震怒定有缘由,绝非无端。
他严厉批评60军军长韦杰指挥不当,重点指出韦杰在阵地前沿的犹豫不决,是失误的关键所在。
彭总严厉指出:“此类指挥员应受严惩!”话语铿锵,尽显对战役指挥失误的愤怒。会场一片寂静,众人皆能体会到他的怒火。
历史的评判需全面视角。180师惨重损失,实为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王近山作为兵团指挥,通讯中断时的决策存疑。他令180师固守北汉江北山区,此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部队的灵活性。
韦杰在前线表现犹豫不决,导致错过最佳转移时间。接到兵团电文,他未能迅速作出决定。
郑其贵在组织突围时表现欠佳,因在驾德山团部滞留数小时,导致宝贵的突围时间被无谓消耗。
这场战役后果严重,郑其贵因指挥失误被撤职并遣返回国,该处分标志其军旅生涯遭受重大打击。
1955年,郑其贵获上校军衔,此军衔的授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组织对其过往功绩与过失的最终综合评价。
韦杰命运略优,1952年9月,其被召回国内,担任军事学院高级函授系主任一职。
1955年,韦杰获中将军衔,显示组织在追责之余,亦肯定其历史功绩。
此战役警示志愿军指挥体系,暴露出通讯不畅、决策滞后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后续整改工作的核心关注点。
此教训极为沉重,七千将士牺牲促使志愿军深刻反思指挥艺术,总结经验。
此战役成军事院校经典案例,警示指挥员:战争中,每项决策均关乎战士生死,需谨慎行事。
如今,北汉江仍静静流淌,那段历史深刻镌刻于中国军人心中。这不仅是战役的终结,更是以生命为代价换取的珍贵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