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豆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辽宋时期。当时,北京地区是辽国的疆域,契丹人从奚族人那里学会了豆汁的制法,并逐渐将其传播开来。五代时期,契丹主耶律阿保机征服奚族,在公元96年建立辽国,后以今北京为五京之一。
而每每提及豆汁,人们又会马上联想到北京的古老城墙、宫宇和那些充满岁月痕迹的老街胡同。这足以见证豆汁与北京的深厚渊源。作为早已闻名遐迩的“中华名小吃”以及被国际友人列为到北京必须品尝的几样名吃之一,豆汁虽其貌不扬,却深受大众喜爱,尤其是老北京人。爱新觉罗·恒兰甚至专门撰写了一本关于豆汁的书,名为《豆汁儿与御膳房》。
为何人们对豆汁如此钟爱呢?一个主要原因是豆汁富含蛋白质、维生素C、粗纤维和糖分,同时具有祛暑、清热、温阳、健脾、开胃、去毒、除燥等多种功效。它既可解暑,又可提供能量,还可帮助消化,增进食欲。
那么,北京城从何时开始有卖豆汁儿的呢?据说有好几种说法。
爱新觉罗·恒兰在其所著的《豆汁儿与御膳房》中曾写道:乾隆十八年,也就是1753年的夏天,民间一个作坊偶然发现用绿豆磨成的粉浆经过发酵会变酸,尝起来酸甜可口,熬熟后味道更浓。于是,这种粉浆在民间开始饮用,并逐渐在北京流行起来。后来,这种粉浆传到了皇宫中,深受乾隆皇帝的喜爱。乾隆皇帝曾下谕:“近日新兴豆汁儿一物,已派伊立布检查,是否清洁可饮,如无不洁之物,着蕴布招募豆汁儿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当差。”于是,源于民间的豆汁成为了宫廷的御膳。其实,不仅乾隆帝,极挑剔的慈禧太后也非常爱喝豆汁。
传说慈禧幼年时,家住北京新街口,家境贫寒,常常吃不起蔬菜。为了给孩子补充营养,她的母亲便用豆汁代替蔬菜。后来,慈禧进宫后,为了让豆汁成为清宫御膳的一种饮料,她便请来御膳房制作豆汁。经过长时间的沉淀,豆汁成为了当时清宫御膳的一种特色饮料。
许多人在初次尝试时,都纷纷败下阵来,因为那股独特的味道往往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但其实,豆汁的制作过程比豆腐浆要复杂得多,绝非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简单。
它的制作过程是这样的:
将绿豆浸泡到可以捻去皮后捞出,再经过一道道工序,加水磨成细浆。接着将浆倒入大缸内,静静等待其发酵。沉入缸底的部分是淀粉,而飘浮在上层的,就是我们所说的豆汁了。
发酵后的豆汁需要先用大砂锅烧开的水进行稀释,然后再进行二次烧开,最后用小火保温,这就是豆汁的制作过程。看似简单,但每一步都充满了匠心与耐心。喝豆汁这件事,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享受的。对于一些初来乍到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被那泔水般的气味所吓倒,难以接受这种味道。但北京人却对此情有独钟,他们把喝豆汁当成是一种享受,就像品鉴一种独特的文化。第一次尝试时,他们也会感到不适,但只要捏着鼻子喝两次,感受就会变得完全不同。有些人甚至会上瘾,满处寻觅豆汁的踪影,即使排队也要非喝不可。这或许就是北京人对豆汁的独特情感吧。你喝过北京豆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