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在讲什么?

裴元绍谈历史 2023-12-13 12:19:14

《孙子兵法》全书一共十三篇

上卷:

《计篇》:核心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

《作战篇》:核心是“兵贵胜,不贵久”,即用今天的话来说其实就是“成本-收益”分析,主要偏向于战争的成本分析,结论是“打仗成本很昂贵,但是结果(收益)非常不确定”。

《谋攻篇》:核心是“全知全能”,即在进行战争之前,应该事先制定出详细的计划和预谋,充分考虑各种情况,并在战争中灵活变通。在制定计划时,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实力和敌人的情况,以及地形、气候、人民支持等因素。

《形篇》:核心是“先胜而后战”,即善于作战的人,总是会预先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以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然后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做到不被敌人战胜,这在于自己的主观努力。能否战胜敌人,则在于敌人是否有机可乘。

中卷:

《势篇》:核心是“奇正相生”,即奇特的战术和正常的战术相结合,使敌人难以应对。孙子还提出了“兵不厌诈”的思想,即在战争中要善于利用谎言、假象等手段来欺骗敌人,打乱敌人的计划,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虚实篇》:核心是“避实击虚”,即避开敌人的强点,攻击其弱点,以达到取胜的目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我方的优势,减少我方的弱点。

《军争篇》:核心是“以迂为直”,即采取迂回战术,以达到快速制胜的目的。

《九变篇》:核心是“九变之利”,即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以达到取胜的目的。

《行军篇》:核心是“处军相敌”,即通过观察和分析敌情、地形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驻军地点和行军路线。

下卷:

《地形篇》:核心是“因地制宜”,即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选择合适的战术和策略。

《九地篇》:核心是“因势利导”,即根据不同的形势和敌情选择合适的战术和策略。同时要善于利用间谍来获取敌人的情报。

《火攻篇》:核心是利用火攻来增强自己的战斗力,同时削弱敌人的战斗力。

《用间篇》:核心是舍得花钱充分利用间谍情报来获取敌方的信息,以便在决策和战略制定上占据优势。

《孙子兵法》是一部关于战争策略和战术的书籍,可以被理解为一部战争指南。它提出了许多关于战争的战略和战术,是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历代为孙子注解的杰出人物共有十一位,他们的注解被收录在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中。这十一位注解家分别是曹操、孟氏、李筌、贾林、杜佑、杜牧、陈皞(hào)、王皙、梅尧臣、何氏和张预。

其中曹操是第一个注解孙子的学者。他在注解中指出:“我观阅过众多的兵书战策,但孙武所著的兵法却是其中最深刻的。然而世人对他的著作并没有深入的理解和阐述,加之文辞繁复,使得他的思想在世间流传时失去了其核心要义。

曹操的注解被认为是最准确、最受重视的。他的注解不仅基于丰富的实战经验,还深刻理解了孙子的军事思想。

曹操的注解较为简略,可能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位专业人士,所以并未为普通读者提供过多的解释。尽管如此,他的注解仍然为我们理解孙子兵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解释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慎重考察研究。

这句话是《孙子兵法》的开篇语,也是整部兵法的核心思想。它强调了战争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以及对于战争进行深入研究和慎重考虑的必要性。

“战争,是国家的大事”这句话表明了战争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战争是一场涉及到国家命运和人民福祉的重要事件,因此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关注。

“它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这句话强调了战争对于人民和国家的巨大影响。战争的结果将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以及国家的繁荣与衰败。

“不能不慎重考察研究”这句话则强调了对战争进行深入研究和慎重考虑的必要性。在战争中,每一个决策都可能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胜败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必须对战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确保做出的决策是正确的。

在战争中,如何做到慎重考察研究?

在战争这种生死存亡的关头,慎重考察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为了取得胜利,指挥官必须对敌我双方的情况有深入的了解,这包括敌方的军事实力、战略意图、战斗风格以及指挥体系等,同时也需要了解我方的军事实力、战略优势、战斗经验以及指挥能力等。只有在对敌我双方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后,指挥官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

战争局势的复杂多变性也需要指挥官时刻关注和分析。

战争的起因、发展、走势以及影响等都是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气候、地形、民心等战争中的各种因素也需要深入分析。只有对战争局势有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指挥官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把握战争的主动权。

在战争中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战略计划是至关重要的。

这份计划需要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以及战争局势进行分析和制定,包括战争的目标、策略、手段以及时间等。只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战略计划,才能指导战争的胜利。

做好战斗准备也是至关重要的。

这包括提高士兵的士气、确保武器装备的维修保养以及做好后勤保障等。只有做好战斗准备,才能保证战争的胜利。

灵活应对变化也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

由于局势的复杂多变性,指挥官需要根据战争局势调整战略计划、根据敌方情况调整战术策略、根据战斗进展情况灵活应对等。只有灵活应对变化,才能保证战争的胜利。

作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解释 孙子说:用兵作战,一般要出动战车千乘,运输车千辆,集结士兵十万,沿途千里转运粮草。这样国内外的各种费用开支,招待使节、策士的用度,维修作战器械的胶、漆等材料费用,保养战车、甲胄的支出等,每天都要耗费数额巨大的资金。做好了这些准备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啊!

汉武大帝,一世英名,毁于军费

汉武帝刘彻是西汉的第七位皇帝,他的一生中,有许多重大的政治和军事决策,对西汉王朝和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武帝对匈奴发动了多次战争,这些战争导致了巨大的军费开支。为了筹集军费,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改革币制、实行盐铁官营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困难。然而,长期的战争和巨额的军费开支仍然对西汉王朝的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据说在汉武帝晚期,由于军费开支过大,西汉王朝的国库空虚,甚至出现了财政危机。因此,有人认为汉武帝的一世英名毁于军费。也有人认为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是出于保家卫国的需要,是西汉王朝的必要开支。虽然军费开支巨大,但汉武帝也通过其他措施缓解了财政困难,使得西汉王朝得以继续发展。对于“汉武大帝,一世英名,毁于军费”的说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汉武帝的军事政策和开支确实给西汉王朝的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也不能否认他在其他方面的成就和贡献。

要进行一场战争,需要有庞大的资源做后盾。想象一下,战车奔驰、运输车穿梭,还有十万全副武装的士兵。为了确保他们的给养,我们得从千里之外运送粮食。这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开销,还有国内外的各种费用、招待外国使节和顾问的花费、维修武器所需的胶和漆、以及战车和盔甲的日常维护。这些都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只有当我们准备好这些,我们才能信心满满地出动那十万大军。

谋攻篇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理解一: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举国不战而降是上策,经过交战击破敌国使之降服就次一等;使敌国全军不战而降是上策,武力击破而取胜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旅而取胜就次一等;使敌全卒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卒使之降服就次一等;使敌全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伍而取胜就次一等。因此,百战百胜,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只有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理解二:

孙子说:用兵的原则是,使敌国完整无损的降服是上策,经过交战击破敌国使之降服就次一等;使敌国全军完整无损的降服是上策,通过武力击破敌军就此一等;使敌人全旅完整无损的降服是上策,击破敌旅就次一等;使敌全卒完整无损的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卒使之降服就次一等;使敌全伍完整无损的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伍而取胜就次一等。因此,即使百战百胜,也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只有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这种解释与前一种解释相比,主要区别在于对“非善之善者也”的理解。前一种解释认为这句话是指百战百胜不是最好的用兵策略,而第二种解释则认为这句话是指即使百战百胜,也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

两种解释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孙子用兵思想的核心——不战而屈人之兵。在孙子看来,用兵之道在于以智取胜,而非单纯依靠武力。通过让敌人的军事能力严重短缺或使其内部发生分裂,从而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才是用兵的最高境界。

华杉:上兵伐谋,就是要破坏敌方的计谋

“上兵伐谋”这个概念,指在战斗中使用计谋,而是强调要破坏敌方的计谋和策略。在战争中,双方都会制定各自的计谋和策略,以追求最大利益和胜利。而“上兵伐谋”的意思,就是要通过分析和研究,找出敌方策略的弱点,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破坏。

就像东汉时期寇恂讨伐高峻的例子一样,高峻派出的谋士皇甫文被寇恂二话不说就杀了,并且给高峻送去一封信,威胁他要么投降要么固守。这个行动实际上就是一种“伐谋”的行为,通过消灭敌方的谋士来破坏他们的战略计划。

寇恂解释说,皇甫文是高峻的军师,是他的主心骨。高峻派他来就是来查探虚实,回去定计决策的。如果放他回去,他就能给高峻定计;把他杀了,高峻就没了主意,也没了胆量。这就是所谓的“上兵伐谋”。

但是,在实际情况下,直接像寇恂那样把主谋杀掉的机会并不多。大多数情况下,需要通过更细致的分析判断来破坏敌方的计谋。这需要运用智慧和策略,以及深入的研究和了解敌方的动态和意图。

因此,“上兵伐谋”这个原则强调了战争中智慧和策略的重要性,提醒我们在面对敌人时要善于运用智谋来取得胜利。这并不是要直接用武力或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而是要通过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找到敌方的弱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破坏。

形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解释 孙子说:过去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首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然后等待敌人出现破绽,伺机战胜他。做好充分准备,使自己不败在于自己,能否战胜敌人则在于敌人。所以善于打仗的人,能够使自己不败,却不能使敌人一定被我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但不能强求。

战争中耐心和观察的重要性,观察和利用对手错误的重要性,以及积累经验和耐心等待的能力。

在王翦灭楚国的故事中,他展示了这种策略的实践。他向秦王要求了六十万大军,但并没有立即发动攻势。相反,他在楚境安营扎寨,进行军事训练,等待楚国的反应。这一等就是一年。在此期间,楚国人开始频繁调动军队。当楚军一动,王翦就看到了机会,一举出动,最终灭了楚国。

表明成功往往需要大量的、充分的、长期的积累。这种积累不仅包括对军队的训练和准备,还包括对敌人的了解和观察。通过这种方式,王翦能够在对手犯错误的时候看到机会,并采取行动。他的耐心和经验使他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势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解释 孙子说:管理大部队的方法和管理小部队的方法是一样的,这关键在于组织指挥。指挥大部队作战和指挥小部队作战一样得心应手,这关键在于有效的通信和明确的指挥系统。能够让整个三军部队在与敌人作战时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正确运用奇正战术。在攻击敌人时,就像用石头砸鸡蛋一样容易取胜,这关键在于以实击虚,也就是要攻击敌人的弱点。

简单来说这段话的意思是要学会把大部队当成小部队来灵活管理,运用有效的指挥和通信手段。在战斗中,不论部队规模大小,都要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战术,尤其是奇正战术,攻击敌人的弱点,才能取得胜利。

韩信在井陉之战中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韩信以一万兵力,击败了号称二十万的赵国军队。在这个故事中,广武君给赵军主帅成安君提出了分兵的建议,通过在井陉口埋伏三万奇兵,同时深沟高垒不出战,等待韩信进入井陉后断其后路和粮草,以达到十天之内饿死韩信并取得胜利的目的。然而,成安君没有采纳广武君的计策,坚信自己的仁义之师可以轻松战胜韩信。

韩信得知了赵军没有采纳广武君的计策后,才敢进兵井陉。他在后来与广武君的对话中表示,如果赵军采纳了广武君的计策,他可能已经被擒了。这表明韩信在战争中非常注重情报的收集和分析,以及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

强调了孙子兵法中所强调的“先胜后战,不胜不战”的原则。韩信在知道赵军没有采纳广武君的计策后,才敢进兵井陉。这表明他在战争中非常谨慎,不会轻易冒险。

展示了战争中灵活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性。韩信能够在战争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策略,最终取得了胜利。

虚实篇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解释 孙子说:凡先到战场等待敌人的,就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场的只能仓促应战,显得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设法调动敌人,而不是被敌人所调动。能够使敌人自动进入我方预定区域,是因为给敌人制造困难,让它不得不这样做;能够使敌人不能到达其预定地域的,是因为给敌人制造困难,让它难以到达。所以,如果敌人因诱饵而放松戒备,我方就可以趁机使它疲劳;如果敌人因饱食而使战斗力下降,我方就可以趁机使它饥饿;如果敌人安营扎寨,我方就可以趁机使它不得不行动起来。

李牧在防守边疆时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措施,关闭城门,十年不出战,让匈奴单于无法攻破城池。然后他挑选了一个适当的时候出城诱敌,送给了匈奴单于几千人,假装失败撤退。同时,他还故意丢弃了许多牛羊,让单于的军队激动得忘记了兵法,倾巢来抢。这时,李牧设下了伏兵,大破单于的十万骑兵,使得他们痛苦得几年都不敢再来。

李牧通过坚壁清野和诱敌深入的措施,使匈奴单于上当受骗。他假装失败撤退,同时丢弃牛羊以诱使对方追击,从而达到了设伏攻击的目的。这种虚实结合的策略使得李牧能够成功地防御边疆,并在反击时取得了胜利。

李牧在十年间坚壁清野,忍受了种种困难和压力,最终才采取了出城诱敌的行动。战争中需要有耐心去等待适当的时机,并运用策略来击败敌人。

军争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解释 孙子说:用兵的原则是,将帅接受国君的命令,召集民众组建军队,出征后遇到与国君相违背的计谋就不能接受;军队驻扎在国境之外时不能擅自进退;在“圮地”不可停留;在“衢地”要结交诸侯;在“绝地”不可停留;在“围地”要设法避免;在“死地”就要坚决作战。

最困难的事情是军队与敌军争先抢占战场上的有利地势。最难的地方是以迂回进军的方式实现更快到达预定战场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条件变为有利的条件。由于我们迂回前进,又用利益来诱惑敌人,使敌人不知我意欲何去,因而后于敌人发动,却先于敌人到达目的地。能这么做,就是知道迂直之计的人。

强调了与敌军争抢战场先机的重要性,需要将领具备对战场的深入理解和敏锐洞察力。为了在决策时能够迅速做出判断,将领需要具备优秀的直觉和判断力,以便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抓住机会并采取有效的行动。

提倡在发动攻击时后于敌人,却能够先于敌人到达目的地。这需要将领具备高度的耐心和冷静品质,能够在压力下保持头脑清醒,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困扰。他们还需要具备长远的视野和深思熟虑的计划,以便在行军过程中进行合理的调度和指挥。

例如赵奢在秦国攻打韩国,驻军于阏与时,赵惠文王欲救韩,询问了三位将领的意见。廉颇和乐乘都认为道路险阻,难以救援,而赵奢则表示狭路相逢勇者胜,愿意前往救援。

赵奢受命后,将大军聚集在邯郸城外三十里处扎营,不再前行。他传下军令,禁止任何人来妄言军事,否则斩首。这种做法显示了他的决心和纪律,也使敌人无法了解他的下一步行动。

在战争中,赵奢采取了正确的策略。他知道在敌我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胜利的关键在于如何让自己的军队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他选择了在离邯郸城三十里的地方扎营,这个位置既方便后续行动,又可以让敌人无法摸清他的意图。

赵奢还通过严格的纪律来保持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他禁止任何妄言军事的行为,确保了军队的行动高度保密,同时也让士兵们感到他们的行动是受到重视和保护的。

九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解释 孙子说:用兵的原则是,将帅接受国君的命令,组织民众聚集军队。经过险阻难行的“圮地”就不要驻扎,遇到几国交界的地方要设法结交诸侯,遇到难以生存的“绝地”就不要停留,遇到四周有险阻容易被包围的地区要设法避免,误入死地则须坚决作战。有的道路不要走,有的敌军可以不去阻击,有的城池可以不去攻占,有的地域可以不去争夺,甚至君主的某些不合理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

在汉代伏波将军马援曾率领军队,踏上了一场讨伐五溪蛮苗族叛乱的征途。这场战争的背后,是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和平的渴望。然而在这场战役的最后阶段,他做出的一次决策,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

当马援的军队初次战胜敌人后,狡猾的蛮兵却藏进了深深的山林之中。为了迅速捣毁敌人的老巢,马援将军决定选择走水路。然而他的副将耿舒却对此表示了坚决的反对。两人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耿舒强调陆路虽然遥远,但相对安全。即使不能攻入苗境,撤退也更为方便。而走水路则太过危险,一旦被敌人发现行踪,两岸据险而守,居高临下,官军就会陷入插翅难飞的困境。他指出山高水窄,如果被迫在敌人的夹击下背水一战,那真是死无葬身之地!

马援将军却坚持自己的想法。他认为走水路更直接、更快,可以直捣匪巢,充县可以不攻自破。在他的坚持下,大军开始沿着水路进发。

结局如耿舒所预料的那样,当官军走水路被敌人发现行踪后,两岸的敌人据险而守。由于地形狭窄,大军无法展开,被敌人轻易困住。这场战斗最终以马援的失败告终,他的决策被证明是错误的。

这个故事再次强调了战争中灵活性和随机应变的重要性。虽然马援的初衷是想走一条更直接、更快的路来攻击敌人,但他的选择忽略了战争中实际情况的变化和可能出现的危险。而耿舒的建议则更符合战争的实际情况和规律,强调了安全和谨慎的重要性。

战争中情报和预测的重要性。在战争中,了解敌人的情况和预测可能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马援没有考虑到走水路可能被敌人发现行踪的危险,而耿舒则准确地预测了这种可能性。

行军篇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

解释 孙子说:军队行军作战和观察判断敌情,应该注意:通过山地时要靠近有水草的谷地;驻止时要注意居高向阳;如果敌人占据高地,不要仰攻。这是在山地行军作战的处置原则。

三国时魏将郭淮在汉中的战例和春秋时宋襄公在泓水之战的笑话。

郭淮面对刘备的进攻,没有选择依水为阵,而是选择了远水为阵。他的部下将领认为这样会示弱,但郭淮解释说,如果依水为阵,刘备就会知道他们不敢跟他打,从而大胆过来。而远水为阵则可以引诱刘备过来,等他渡过一半时再攻击他。这个策略最终成功,刘备在对岸看到这种情况后不敢过来,撤兵了。

战争中要善于运用策略和智慧,不能单纯地以数量或力量来决定胜负。

宋襄公想继承齐桓公的地位,但他的实力不足以支撑他的野心。他以“仁义”为标榜,希望天下服他,但最终留下了泓水之战的笑话。宋襄公讨伐不服他的弱国郑国,但当楚国发兵讨伐宋国时,他不得不回师在泓水布防。

战争中不能只讲“仁义”,而忽略了策略和智慧的重要性。

地形篇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解释 孙子说:地形有通、挂、支、隘、险、远六类地形。我军可以去,敌人可以来的地域叫做通;在通形地域,先占领地势高而且向阳,又有利于补给、道路畅通的阵地,就会对作战有利。可以前进,难以返回的地域叫做挂;在挂形地域,敌人如无防备,就要突然发起进攻,夺占敌地;敌人如有防备,出击又难以取胜,且难以回师,就不利了。凡是我军出击不利,敌出击也不利的地方叫做支;在支形地域,敌人虽然以利诱我,也不要出击,最好是带领部队假装离去,诱使敌军前出一半时,我军突然发起攻击,这样有利。

在隘形地域,我军先敌占据,就要用重兵堵塞隘口,等待敌人来攻;如果敌军已先我军占据隘口,并以重兵据守,那就不要进击,若敌人没有用重兵据守隘口,就迅速攻取它。在险形地域,我军先敌占据,就要控制地势高而且向阳,等待敌人来攻;如果敌军已先我军占据险地,那就设法引诱其离开险地再战。在远形地域,双方势均力敌,难以发动挑战,勉强出战也不利。以上六点是关于地形作战的处置原则。将帅们负有重大的责任,对于这些问题是不可不认真考察和仔细研究的。

例如吴楚鸡父之战中,楚军虽然强大,但其中掺杂了多个小国军队,国君也在其中,政令不一。加上主帅阳匄病亡,使得楚军的指挥系统出现了混乱。吴公子光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认为楚军可败。最终,楚军果然大败。这个事件说明了在战争中,地形和军心都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如果指挥不力或者地形不利,即使军队人数众多,也可能会遭受失败。

在唐穆宗时期镇州军乱的事件中,田布作为魏博节度使被派去平叛。他从小在魏博长大,魏博镇的人都轻视他,不听他的。数万人在军营中骑驴而行,田布也管不住。当需要合战时,军士们都不愿出战。田布无奈,只能自杀了。

地形和军心是战争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指挥官需要善于利用地形和保持士兵的士气来取得战争的胜利。只有在充分考虑这两个因素的情况下,指挥官才能制定出更加明智和有效的战术策略,带领士兵战胜敌人。

九地篇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解释 孙子说:用兵的原则中,按分散、轻装、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的不同原则来用兵。诸侯在本国境内作战的地区称为“散地”;在敌国境内作战但未深入敌境的地区称为“轻地”;我军可以去、敌人也可以来的地区称为“争地”;可以通往敌人阵地但无法返回本国领土的地区称为“交地”;同几个诸侯国接壤并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称为“衢地”;深入敌国境内纵深较远、多险阻要隘的地区称为“重地”;行军通过山林、险阻、沼泽等难以通行的地区称为“圮地”;道路迂回、归途曲折的地区称为“围地”;形势紧迫、非死战不能取胜的地区称为“死地”。

处于散地不宜作战;处于轻地不宜停留;处于争地不要勉强强攻;处于交地要保证队伍能相互策应而不被截断;进入衢地应该主动结交诸侯;深入重地要掠取军需物资;遇到圮地则必须要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设计脱险;置于死地就要力战求生。

置之死地而后生

孙子曾说:在作战时,将领们将士兵们布置在无法撤退,只有奋勇向前,与敌人决一死战的阵地上。在这种没有退路的情况下,士兵们只能以必死的决心,全力以赴地与敌人战斗,从而获得胜利。后来人们用“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个成语来形容一种在困境中获得成功的现象。

当人们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时,往往会激发出前所未有的勇气和潜力,从而在绝境中寻找到生的希望。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不仅体现在战争中,也可以用于形容各种挑战和困境中的人们,他们通过决心和毅力,成功地克服了困难并获得了成功。

“九死一生”

这个成语则用来形容经历极大危险而幸存的情境。它表达的是一种在生死边缘徘徊,情况极度危险的情况。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在极度危险的环境中,通过不屈不挠的毅力和勇气,最终幸存下来的故事。

火攻篇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解释 孙子说:火攻有五种目标:一是烧毁敌人的营寨和阵地;二是烧毁敌人的仓库和粮草;三是烧毁敌人的辎重和器材;四是烧毁敌人的补给来源;五是烧毁敌人的兵器和装备。实施火攻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火攻的器材必须事先就准备好。放火要看准天时,选好有利的日子。天时是指气候干燥;日子是指月亮运行到箕、壁、翼、轸四个星宿的位置,凡是月亮运行到这四个星宿位置时就是起风的日子。

《孙子兵法》中,火攻有五种目标:一是焚毁敌人的营寨和阵地,通过破坏敌人的防御工事和设施,打乱敌人的部署和行动;二是焚毁敌人的仓库和粮草,切断敌人的物资供应线,使敌人无法正常运作;三是焚毁敌人的辎重和器材,削弱敌人的战斗力和装备水平,降低敌人的作战能力;四是焚毁敌人的补给来源,切断敌人的能源供应,使敌人无法维持正常的军事活动;五是焚毁敌人的兵器和装备,破坏敌人的武器系统,降低敌人的战斗力。

实施火攻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火攻的器材必须事先准备好,包括易燃物品、燃料等。其次,放火要看准天时,选好有利的日子。天时是指气候干燥,利于火势蔓延;日子是指月亮运行到箕、壁、翼、轸四个星宿的位置,因为月亮运行到这四个星宿位置时就是起风的日子,可以利用风力加大火势,扩大攻击效果。

火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古代战争策略,但也需要勇气和决心去实施。因为实施火攻需要冒着被敌人攻击的危险,同时还需要注意一些细节和技巧。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地点,避免被敌人发现或攻击;要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例如风向、风力等自然条件,以增加火势和效果;还要注意自己的安全,避免被敌人抓住或攻击。

例如在陆逊火烧连营破刘备的战例中,陆逊发现蜀军“营舍毛竹,积刍聚粮,居近草莽”的火攻条件,于是利用风力放火,最终打败了刘备。

又如朱温和朱宣、朱瑾兄弟作战时,双方都在草莽中列阵,风向一转,吹向朱宣兄弟军队,朱温马上纵火,最终获得胜利。这些战例都说明了火攻的重要性及其在古代战争中的广泛应用。

用间篇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

解释 孙子说:凡是出动十万大军,千里迢迢远征,百姓的耗费,国家的开支,每天都要花费巨额资金。举国上下骚扰不安,在路途上疲惫不堪,不能正常地从事各种生产的,将有七十万家。这样两国长年相持,数年之后只是为了决胜于一旦之间,如果吝啬爵禄和金钱不重用间谍而致不能了解敌人情况,那就太不仁了。那就不是好的将帅,不是国君的辅佐,也不是胜利的主宰者。

在楚汉相争的历史中,刘邦和项羽的策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刘邦被认为是愿意在金钱上做出投入的,他为了战争的胜利,不惜花费大量黄金来购买军需品、收买人心或者作为奖赏。而项羽则相反,他对于人民展现出了仁慈和关爱,但对于黄金却极度吝啬。

当楚汉战争进行到最激烈的阶段时,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城内达一年之久,外援和粮草通道都被切断。在这个危机时刻,陈平为刘邦献计,建议他从仓库中拨出四万斤黄金,用来买通楚军的一些将领。通过实施离间计,成功地让项羽疏远了钟离昧,撵走了范增。最终,刘邦得以突围而去。

在白登之围中,刘邦被匈奴冒顿单于包围。面对这种情况,陈平再次用计,用重金贿赂冒顿单于的阏氏(王后),成功说服冒顿放刘邦回去。

相比之下,项羽在花钱的态度上与刘邦截然不同。他在面对人民时展现出了仁慈和关爱,但在面对黄金时却变得极度吝啬。韩信曾这样描述项羽:“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有生病的人,心疼得流泪,将自己的饮食分给他,等到有的人立下战功,该加封进爵时,刻好了大印,放在手里磨叽,玩磨得失去了棱角,还舍不得给人。”这形象地描绘出了项羽在花钱上的态度。

对待金钱的态度影响了项羽的战争策略。在战争中,能花钱解决的问题通常代价最低。例如在间谍活动上,投入足够的资金可以获取重要的情报,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然而项羽却因为吝啬而忽略了这一点。张预在注释中提到:“战争持续了很长时间,七十万家财力困乏,不知道体恤民力,反而吝惜爵位的赏赐,不以黄金收买间谍来探查敌情的人,这是非常不仁慈的。”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典籍之一,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誉为“兵学圣典”。这部经典著作总结了古代中国战争的经验和战术,强调了策略、智慧和战争中地形和军心的重要性。孙子所提出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不厌诈”、“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等原则和方法,至今仍然具有普世价值,对现代战争和商业竞争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军事典籍,它的军事思想对中国及世界军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今社会,《孙子兵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它不仅对军事家和政治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商业管理、企业管理等领域也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