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子到淮南出差,带回来一袋绿豆饼。绿豆饼很小,像大指甲盖一般,甚是可爱。我知道淮南八公山的豆制品声名远播。两千多年前,淮南王刘安和门人,研制长生不老药。没想到永生的药没搞出,却意外发明了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豆腐。
如今,淮南八公山的豆腐宴,不但有名,还真的好吃。不仅如此,后人在刘安的基础上加以发展,研制生产出诸如豆干、豆皮、腐竹、粉丝等丰富多样的豆制品。
我却不知道,绿豆饼,也是那里的特产。侄子没见过这种食材,怀了好奇带回家给我们瞧瞧稀罕。果然,弟弟妹妹们都没见过,拿起来左看右看。侄子在一旁笑着,一付计谋得逞的得意。
我走进家门的时候,他们正在讨论这东西是什么怎么吃的问题。我万份惊喜地看到了绿豆饼,高声叫了起来:绿豆饼,哪儿来的?
侄子轻轻说:大姨娘,我出差带回来的。出差,你去淮阴奶奶老家那里啦?没有,我去了淮南。我拿着绿豆饼看了又看,在心里默默说了一句,是不一样,小了点。
弟弟妹妹们没有见过的绿豆饼,我记忆犹新。小时候,大概四五岁吧,我被父母送到外婆家住了半年。外婆家住在过去的淮阴市杨庄公社沿河闸边上。现在属于淮安市清江区了。不过,属于哪儿都与我没了关系。外婆已经离开我们三十多年了。
外婆个子不高,一双解放脚让我觉得她走路不稳。其实她走得不但稳,还很快。在幼年的我的印象里,跟不上她的步伐。
外婆的房子不大,紧靠公路边,是那种柏油浇了后撒了沙子的路,比乡间泥泞的路好走,就是刮大风时有风沙。从家里出来往左,应该不远吧,有一个小集市。有时候外婆会牵着我的手,一起去买菜。
虽然是一个人,外婆还是有自留地可种。所以印象中去小集市,就是买绿豆饼。圆溜溜的小饼子,曾经令我非常好奇,不知道是怎样做出来的。至于吃法,放锅里炒炒。农村的大灶,很有感觉。绿豆饼倒进去三两下翻过,好了。
想不起来好吃不好吃,也记不得喜不喜欢吃,这种扬州没有的食材,被深深地记住。后来除了随父母,自己一个人在读初中和刚工作的那一年,都去看过外婆,陪外婆住些日子。每一次,外婆都少不了带着我去买绿豆饼。
长大后的我,已经知道:绿豆饼相貌独特,口感细滑,外婆一定不经常享用,是她生活中的高档品。那年头去看外婆,一般都是带大麒麟阁的京果粉和桃酥。外婆会很得意地向邻居们展示,这是我孙女从扬州带来的。
最后一次去外婆家,是外婆离开我们六年之后。那年春天,我们一家三口走到了距离淮阴不太远的地方,便拐过去给外婆上坟。那是农村真正的坟茔,不是公墓。将带去的糕点水果放在坟前,给外婆深深鞠躬。女儿由此知道,有一个太婆婆在淮阴。
离开外婆的坟地,我们仨去了那个小集市。我想验证一下,集市距离外婆的房子,究竟有多远。过了卖菜的时间,摊贩很少了。漫无目标地在那条带了记忆的路边溜达来溜达去。忽然看到有个摊子上的绿豆饼,赶忙过去买了两斤。
女儿和她爹,却被路边一口洋井吸引了。两人好奇地走过去,看着边上的把手,不知如何操作。拎着绿豆饼的咱家见到,内行似的指点他们。他们还是不像。我将绿豆饼交给那人,两手摁住洋井把手使劲地压了几次,白花花的水,一下子流了出来。至今还记得,那两人敬佩地看着我的小眼神。
从那以后,再没见到过绿豆饼。没想到侄子的无心之举,让我开心异常。忙不迭地将有关绿豆饼的记忆,给他们说了。他们却谁都记不得见过、吃过绿豆饼。我们几姊妹将绿豆饼各人分了一些。第二天,她们晒出了绿豆饼做的菜。
一一看了,发现都配了肉丝,还有的肉丝里加鸡蛋一起炒。我的做法最简单。茨菇切片,青蒜切断。大火将茨菇片断生后放入绿豆饼翻炒,旋即烩进青蒜。关火后翻几下,装盘!
纯素的炒绿豆饼,是外婆的做法吧。没想到这道蔬菜很好吃。青蒜的香,茨菇的粉,与绿豆饼的滑爽,组合成层次丰富的口感。吃着午饭,耳边好像响着那句著名的解说词:简单的食材,烹饪出食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