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寒窗苦读二十余载只为成为“人上人”,如今在学历贬值的大趋势之下,普通人提升学历带来的边际效益,可能正在递减。
二十年前,哪怕你只是普通本科学校毕业,也能够在毕业之后轻松找到你想要的任何工作;不管是考公、进入国企还是外企亦或是大厂,这些对一位本科生而言,都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但二十年后的今天,经济总量更高了,市场也更大了,但对于本科生的“包容度”,反而更低了。
就业市场中随手可抓一大把的本科毕业生,也让学历贬值成了这几年的热门话题。很多人不信学历贬值,本质上还是因为畏惧希望。
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没有门路和前人的积累,那么寒窗苦读二十年,几乎就是自己向上唯一的通道,而承认学历贬值,就相当于承认这唯一的通道被堵死。
希望破灭,可能比学历贬值本身,更可怕。
真正的问题还是,学历到底有没有贬值?
最近,海底捞招聘985/211大学毕业生送外卖的广告引发热议,甚至登上了热搜。
这也在预料之中,当人们的期望和现实发生巨大反差的时候,自然就会引起热议。海底捞对此的回应是:高学历不是硬性要求,但的确可以享受额外补贴和晋升通道,普通本科学历补贴1200元/月,985和211以上学历则补贴2000元/月,发放周期一共为6个月,凭全日制毕业证书即可享受。
根据海底捞的回应,的确有双一流大学的毕业生应聘。
根据海底捞一线员工的透露,热门门店月薪可达7000至9000元,外送岗位涵盖备餐、客服等多项技能,并非简单送餐。
这件事之所以引起热议,归根结底还是孔己已的长衫问题。
寒窗苦读二十余载,其目的不就是为了成为人上人,但如今送外卖,怎么看,都不符合“人上人”的标准。
尤其是对一个“文凭社会”而言,学历往往是普通人向上通道的敲门砖,如今敲门砖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希望破灭也自然容易引发功利主义消亡的论调。
海底捞当然只是一个个例,但从其他角度来看,我们也很容易发现,学历贬值的现象,是确实存在的,尤其是在最近几年。
首先,学历贬值的第一原因就算是供应过剩,或者说“高学历人才”供应过剩;几十年前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就业,那是因为就业市场中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非常高,各行各业都需要高学历人才,但随着高校几十年来不断扩招,就业市场也开始出现饱和,甚至是供应过剩,这间接导致了学历的贬值。
学历贬值的第一个因素,是就业市场供需失衡的结果。
202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222万人,这个数字再创历史新高,且预计还会持续增长至2038年1445万的峰值。
换句话说,按照这个趋势来看,一直到2038年,我国就业市场中的学历贬值现象都还会持续下去,甚至愈演愈烈。
本科学历过剩,在一个传统的文凭社会里,大家普遍的应对方式就是“向上卷”;本科过剩了,那就是卷硕士和博士,结果导致我国就业市场中的硕士和博士也出现了过剩。
2023年,我国硕士和博士毕业生总数突破了100万人,而就业市场需求并未同比增长,这也导致高学历人才过剩。
最终,今天的就业市场呈现一个研究生就业率44.4%,低于本科生就业率45.4%和大专生就业率56.6%的倒挂现象,这也表明学历的边际效益不断递减。
寒窗苦读二十多年,一个研究生的就业率反而还没有大专生高,主要原因就在于,就业市场真的没有这么高的需求。
在就业市场低需求之下,我们的供给端反而还在发力,这又是导致学历贬值的另一个现象。
2024年,我国新增硕博士学位点2755个,较2020年增长了36%。
学历贬值的现象也反映到了选择端,2025年我国考研人数降至388万,较峰值减少了近50万人,这也表明人们逐渐理性看待学历投入与回报的关系,换句话说,今天考研带来的回报,已经在不断降低了。
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学历贬值的凭证。
学历贬值背后,是父母、学生对文凭社会的盲目追求导致的,当然也跟背后的现实密切相关。
在今天国内的就业市场中,那些真正有前途的工作,仍然是白领、高技术工种,而不是普通的蓝领岗位,在利益的追逐下,也导致人们疯狂卷学历。
薪资差异性,是人们对学历追求的主要原因。
和欧美不同,劳动密集型岗位和白领岗位之间的薪资差异小,导致欧美对学历的硬性追求并不高,但在国内,由于岗位薪资的差异悬殊,对物质的追求,也体现在了学历上。
我们的就业市场,其实也并不需要那么多的本科生。
2024年,我国网约车、外卖骑手等新就业人员已经高达8400万人,部分岗位甚至出现了饱和,这也表明我国就业市场正在呈现一个低端化的趋势,而不是高端化。
尽管在AI、新能源汽车领域,高端化的趋势也客观存在,但在人工智能不断强大的背景下,哪怕是本科生,一些过去认为的白领岗位,反而最容易被AI所替代,且这些岗位能够承裁的就业人数并不多,因此对整体就业市场的贡献,远远不如外卖、网约车这类“低端岗位”。
从就业市场的结构来看,目前我国的就业市场正在不断逼近欧美传统就业市场格局。企业对技能型蓝领岗位需求旺盛,但在就业端,很多年轻人仍然不愿意从事此类工作,导致白领岗位竞争激烈而蓝领岗位反而空缺。
学历贬值的好处在于,普通人不必花费高昂的成本去读大学了,教育也可以慢慢变得更轻松化;但它的弊端在于,“寒门再难出贵子”,普通人可能彻底失去了向上流动的通道。
更进一步深思,高学历群体被迫从事低技能工作,例如博士竞争街道办岗位、城管等等,这无疑是对人才的浪费。
反过来,家庭对教育的巨额投入难以通过就业收入来回本的时候,部分家庭可能会选择鸡娃,甚至不生育,从而加剧我国的人口问题。
理由也非常简单,根据育娲人口智库的报告,我国家庭平均养育一个孩子到18岁的成本在50万左右,如果孩子成年后参加工作,每月的收入仅有几千元的话,不仅无法补贴家用,甚至还要啃老的时候,那么生育孩子的成本又在哪里?
看起来这很功利化,但却是一个不得不严肃考虑的问题。
学历贬值,寒窗苦读失去了最大的效用,当希望破灭的时候,养娃甚至无法“回本”的时候,生育困境可能还会加剧。
如果我们以日本的经验来看(日本曾经也是文凭社会),日本“就业冰河时代”的经验告诉我们,学历贬值还可能伴随着青年失业率上升,最终可能进一步加剧社会负面情绪的积累。
当然,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学历不单单是学历,背后还蕴藏着一个社会流动性以及阶级固化的问题。
学历作为传统上升通道的作用一旦减弱,那么缺乏家庭资源的学生也就更难通过教育改变命运。一个非常现实的例子在于,以今天普通家庭的收入,孩子很难读得起也竞争不过如今大热的计算机科学以及机器学习等专业。
学历贬值,看起来是就业市场供需失衡的结果,但最终它所带来的后果又是非常残酷的;若不及时调整,可能会加剧人才错配、阶层进一步分化。
如果以日本的经验作为参考,那么可能只有等到今天掌握财富的老人慢慢老去,新的财富和机会稀释出来,可能才会有留给年轻人向上的空间。
但问题在于,我们的老龄化才刚刚开始,而不是结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