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是怎样看,怎样用药治疗的?

何学红聊养护 2024-06-17 08:02:54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有着一套独到的解读和治法。这种病症,往往与人体内部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有关。特别是肾脏和脾脏,这两大脏腑在中医看来,是维持人体水液代谢平衡的关键所在。

首先,说一说肾阳的虚衰。肾在中医理论中,被看作是“先天之本”,主管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同时也与水液代谢紧密相关。当肾阳虚衰时,就好比一个火炉的火苗变弱了,水液不能被正常地加热气化,就会形成湿浊,滞留在体内,造成水湿浊邪聚积。

再说脾肾俱损,脾在中医里主要负责运化水谷精微,也就是消化吸收营养物质。脾肾两者一损俱损,就会导致整个水液代谢系统出现紊乱,水湿无法正常排出,形成湿浊。

气不化水、阳不化浊,则是指由于气虚阳弱,人体无法将水分正常转化为身体可以利用的津液,反而形成了湿浊。这些湿浊一旦聚积,就会堵塞水道,影响尿窍的正常排泄,进一步加重病情。

那么,这些湿浊浊邪对身体都有哪些影响呢?它们可以引起腹胀、腹满,让人感觉身体沉重不适;还会影响胃的功能,导致恶心呕吐;上升到肺部,会引起咳嗽、气急;泛滥到四肢,就会形成浮肿;如果湿浊蒙蔽了心窍,还会导致心神昏蒙、谵语等症状。

那么,中医又是如何治疗这种病症的呢?在临床上,我常常会采用一些具有温阳泄浊、扶正祛邪功效的中药。比如大黄,它能祛湿逐水,帮助身体排出多余的湿浊;熟附子则能温阳益脾补肾,增强肾脏和脾脏的功能;党参、白术、茯苓则能益气通调水道,促进水液的正常代谢;干姜、生姜、车前子则能温阳助气,利水祛湿化浊。这些药物共同作用,能够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清除和降低血肌酐、尿素氮等有害物质,从而改善肾功能,缓解临床症状。

当然,中医治病讲究的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有所不同,所以在具体用药时,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但总的来说,通过温阳泄浊、扶正祛邪的治法,中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恢复健康。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涉及的用药,需要在专业中医医生辨证指导下治疗,患者不可自行用药,以免导致病情的加重。

我是中医教授何学红,大家有肾脏疾病的相关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给我。

0 阅读:12

何学红聊养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