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蒋临终遗言,说出自己不放张学良的原因,宋美龄听后潸然泪下

影史看点 2025-03-20 10:54:22

结拜兄弟终成半生仇敌,老蒋视张学良为心头大患“虎”,临终遗言叮嘱蒋经国勿放虎归山,以免将来追悔莫及。

老蒋记恨张学良因西安事变,张学良囚其十余日却致自己被囚数十年。此事显示,斗争中或许唯有狠辣方能取胜。

张学良乃张作霖之子,张作霖素有“东北王”之称。张学良自小便受父亲悉心培养,终成杰出军事将领。张作霖遭日军炸死后,张学良继承父业,成为新一届“东北王”。

老蒋旨在统一中国,接连在蒋冯、蒋桂战争中击败冯玉祥与李宗仁,气势如虹,欲掌控全国,却突遇意外阻碍。

冯玉祥联同李宗仁、阎锡山成立三军联盟,意在复仇。联盟兵力逾70万。老蒋经两役后兵力锐减,由50余万降至40余万,若开战,胜算渺茫,对老蒋极为不利。

此时,仅东北30万大军未表态。双方均向张学良提出优厚条件,欲拉其入伙,因他若加入三军联盟,蒋介石将必败无疑。

然而,张学良未加入任何阵营,仅独守东北,保持中立,旁观时局。

中原大战在即,三军联盟猛攻,月余占济南,险擒老蒋,其仓皇逃窜,欲转攻兵力薄弱的武汉。未料,冯玉祥已取许昌,逼近武汉,致其陷入两面受敌之境。

老蒋正感绝望时,冯玉祥进攻徐州,为老蒋提供了机会。他趁机挥师武汉,迅速占领,迫使张发奎逃回广西。

三军联盟缩减为两军后,李宗仁未战先逃,导致仅剩一军。尽管局势不利,老蒋仍保留再战的能力。

当时,张学良率东北军观望已久,终需行动。他率30万大军加入蒋介石阵营,使蒋实力大增,两人联手击败冯玉祥,赢得中原大战胜利。

老蒋非常高兴,邀张学良至南京,将中原大战之功全归张,并与其结为兄弟。自此,老蒋成功掌握东北军这支强大部队。

两人原本关系亲密,结为兄弟联盟。然而,老蒋违背诺言,竟行过河拆桥之事。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发动侵华战争,东北首当其冲。日军肆虐,张学良军力薄弱,难以抵抗。他遂向蒋介石求援,并改换国民党旗帜,展现求援诚意。

老蒋不顾旧情,导致兄弟联盟瓦解,这成为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中决定活捉老蒋的重要因素之一。

张学良危急时致电老蒋求援,老蒋仅回电敷衍,未发一枪一弹,未派一兵一卒,令其自行解决。

沈阳日军有所行动,此非地方事务,应竭力避免冲突,防止事态升级。所有对日交涉事宜,均须等候中央指示处理,蒋中正。

后来,两人政治立场分歧加剧,一人坚持先抗日,另一人主张平定内战,导致他们关系逐渐疏远。

当时,张学良的立场与我党高度一致,因此他主动寻找毛主席,真诚表达了希望携手合作的意愿。

老蒋闻讯坐立不安,意识到张学良与共产党联手将成强敌。为阻此局势,他刻不容缓,乘火车急赴西安。

下火车后,张学良与杨虎城直奔华清池扣押蒋介石,并故意破坏其所乘火车车头,借此修火车之名,将钱大钧调离现场。

宋子文作为老蒋的手下提出,释放委员长后愿谈任何条件。张学良要求老蒋签署八项主张,但遭老蒋拒绝。

宋美龄作为“第一夫人”,闻夫遇险,次日即从台赴陆。她亲自出面安抚老蒋下属,防事态扩大。面见张学良时,她备下后手,愿舍命救夫,以此换取张学良的感激。

国共合作启动,双方达成协议,确立统一战线,共同抵御外来侵略。

蒋介石假意和谈,实则欲报阶囚之仇,回南京即告张学良,政府判其十年徒刑。蒋称予其“特赦”,实则严加管束,将其囚禁台湾。

虽囚禁期间生活奢侈且经济自由,老蒋却限制其人身自由。多人上书求情,宋美龄亦念旧情转圜,然终未能使老蒋改变主意。

西安事变主谋张学良、杨虎城为抗日统一战线付出重大代价。张学良被囚禁数十年,杨虎城则遭暗杀。蒋介石未杀张学良,或因念及旧情,两人曾为结拜兄弟。

他不放张学良回东北,原因有二:一是欲传位蒋经国,二是蒋经国在军中立足未稳,他担忧张学良回东北后复兴势力,阻碍蒋经国前程。

宋美龄当时野心勃勃,觊觎总统之位。她与张学良为忘年好友,张极听信于她。若释张学良,他定助宋美龄夺权,影响难料,因国民党军中多其旧部。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