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生花挑战
趣味历史文化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十月,刘备在成都武担山登基称帝,景耀六年(公元263年,曹魏景元四年)十一月,“蜀主刘禅诣艾降,巴蜀皆平”。
从头到尾都算上,蜀汉国祚存续了四十三年,到邓艾军前投降的刘禅,也成了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其次才是在位二十四年的孙权。
蜀汉(实际应该是季汉,因为刘家父子君臣一致认为自己是继承汉室基业)之所以能存续四十三年,刘备和刘禅最应该感谢的是两个人,其中一个是有先见之明的关羽,另一个就是当机立断的诸葛亮——要没有这两个人,蜀汉早就乱套了,刘禅能不能继位不好说,就是当了皇帝,也坐不稳龙椅。
与曹魏、孙吴相比,蜀汉政权算是十分稳定的:曹魏后期被司马家把持,“三少帝(芳、髦、奂)”都活得憋屈死得冤枉,最后庙号谥号都没捞到,而刘禅好赖不济,后世还是给了他思公、孝怀皇帝的谥号;孙权死后,东吴也发生了内乱,东吴“三嗣主(亮、休、皓)”的情况也没比曹魏“三少帝”好多少。
蜀汉的稳定,起源于刘备的宽厚仁德和诸葛亮的忠贞不渝,刘禅也并非昏君,这一点我们从李邈被诛杀一事中就能看得出来:“建兴十二年,亮卒,后主素服发哀三日。邈上书(认为应该庆贺)……后主怒,下狱诛之。”
刘禅对诸葛亮的信任是百分之百的:“初备以诸葛亮为太子太傅,及禅立,以亮为丞相,委以诸事,谓亮曰:‘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干,刘禅初期的安排不可谓不明智。景耀三年秋九月和四年春三月对已故大将的追谥,再加上前期对诸葛亮的谥号,我们也能看出刘禅的感激之情:张飞、马超、庞统、黄忠都是单字谥号,诸葛亮谥号忠武侯、关羽谥号壮缪侯、赵云谥号顺平侯。
很多人争论壮缪侯是美谥还是恶谥,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后世已经尊关羽为“武圣”,壮缪称号也没有取消,那是因为“壮缪”是“壮穆”的另一种写法而已。
“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关羽敢于仗义执言,有啥说啥,在这一点上,刘禅是必然心存感激的:当年刘备犯糊涂,收寇封为养子,大家都不说话,只有关羽明确表示反对。
关羽熟读春秋左转,而且还能倒背如流,自然深明春秋大义:养子与义子是有本质区别的——义子不必改姓,也没有继承权,养子必须随养父姓,也有继承权。
刘备把寇封改为刘封,那就是有让他接班的意思了:“刘封者,本罗侯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也。先主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
从《三国志·卷四十·蜀书十》的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刘备养寇封为子有多糊涂:你当年才四十岁,只要努努力,生三五个儿子是不成问题的,为什么要把弟兄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家当传给八竿子打不着的外甥?
即使是亲外甥也未必靠得住,义子的危害刘备也不是不知道,他一言送掉吕布性命,就是因为吕布对不起丁原和董卓——董卓儿子早亡,只有一个孙女董白,如果吕布不挖义父的墙角,是可能由义子晋升养子并继承家业的。
刘备犯糊涂,别人都没看出危害,只有关羽不肯认这个“侄子”:“兄长既有子,何必用螟蛉?后必生乱。”
刘备在刘禅之前,有好几个失散了的儿子,史书说他在入荆州之前“数失妻子”,指的就是几次丢了正妻和儿子(妾和女儿不属妻子之列)。
关羽这番话的意思,是刘备此前能生出儿子,此后也未必不能生,如果失散的儿子找回来了,或者又生出亲儿子,该如何摆布刘封?
寇封被“收养”的时候已经不小了,他于建安六年后被收养,建安十六年入川之战是已经二十大多并显现出了较强的战斗力:“时封年二十余,有武艺,气力过人,将兵俱与诸葛亮、张飞等溯流西上,所在战克。益州既定,以封为副军中郎将。”
这样算起来,寇封认刘备为养父并改名为刘封的时候,已经是半大小伙子了,这跟收养的婴儿还是有本质区别的——他知道自己有亲生父母,也知道自己姓寇,刘备与他只是利用关系而没有养育之恩。
如果刘备收养的是一个还不记事的婴儿且视如己出精心呵护,情况可能还好一点,关羽也未必会反对。但事实证明,改名后的刘封是很嚣张的,孟达叛变,跟刘封也有很大关系:“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达既惧罪,又忿恚封,遂表辞先主,率所领降魏。”
鼓吹就是仪仗队或乐队,看起来刘封就是个很讲究排场的“假王子”,根本没有储君应有的宽宏大量。
关羽那句“后必胜乱”真有先见之明,刘禅出生后,刘封感觉自己继位无望,就对关羽产生了怨恨,这种因私废公的怨恨,直接导致了关羽在襄樊前线后援不济——如果关羽得到刘封孟达的支援而早一点拿下曹仁困守的樊城(当时城墙即将被淹没,但关羽也连日苦战成了强弩之末,只差临门一脚而功亏一篑),即使张辽徐晃两路夹攻,关羽也能支撑一阵子。
刘封闯出如此大祸,刘备还有些不忍心动手,最后是诸葛亮当机立断帮刘备下了决心:“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于是赐封死,使自裁。”
事实证明,诸葛亮的当机立断,为蜀汉消除了隐患,也保全了刘备的面子——孟达脑后也是有反骨的,他在自裁前很后悔:“恨不用孟子度之言!”
孟子度就是孟达,孟达之言,就是撺掇刘封一起降曹。从刘封的临终遗言来看,他是有可能背叛刘备而投降曹魏的,“养子投敌”,刘备丢面子是小,对蜀汉士气的打击,可就严重了。
升米恩,斗米仇。刘备对刘封可谓情深义重,刘封却不顾大局见死不救,还动过叛逃的念头,这样的狼子野心成长起来,在没有刘备约束的情况下,岂不是要把刘禅赶下台?
刘封成为养子那天,就是奔着继位去的,如果刘禅和关羽张飞赵云等一群忠诚老将都不在了,刘禅怎么能是这位“寇哥哥”的对手?
即使刘禅在张苞、张绍、张遵、赵统、赵广、关统、关彝等人的支持下消灭了反叛的刘封,蜀汉也必将元气大伤,曹魏东吴乘势来袭,蜀汉亡无日矣。
这样想来,蜀汉能延续四十三年,刘备和刘禅都应该感谢关羽的先见之明和诸葛亮的当机立断。读者诸君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刘封活到诸葛亮辞世之后,他会甘心当弟弟阿斗的臣子吗?刘封会不会在诸葛亮总揽军政大权的时候起兵“清君侧”、“靖难”?如果刘封成了蜀汉二世祖,他能在魏吴两国的夹攻下保全西川之地吗?
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果刘备没生出刘禅、刘永、刘理,刘封顺理成章继位,他会不会“认祖归宗”恢复寇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