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2020年6月,一张年轻而充满坚毅的面容,用自己仅19岁的生命,与三位同袍一起,践行了他对于祖国最深沉的爱,英魂们的鲜血,温热了冰冷的加勒万河谷畔,也将国人的视线,再度拉回到了矛盾频发的中印边界线上。
那里,已经不是第一次爆发冲突了。
中印士兵
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印度就一直在边境线问题上,不断挑衅中国,令正忙于发展国内建设的新中国不堪其扰,终于,1962年,中印战火一触即燃。
到底打不打,这仗该怎么打,打输了又如何?
虽然最终毛主席拍板了回击的命令,可是当时整个中央对于中印战局的形势,都有着不同的看法,毛主席眉头紧锁,夹着手中已经快烧完的烟头来回踱步,俨然已经陷入了沉思。
这时,一个极为坚定的声音传来,本来思虑万千的主席突然笑了起来,说话的,正是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他也是此次对印自卫反击战的总指挥。
这位将军究竟是什么来头?这场反击战,结果到底如何呢?
张国华
解放雪域的佛光将军1929年,张国华紧随父亲的脚步,在家乡江西永新县参加了游击队,之后被编入红4军第32团,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此时的他才15岁。
次年,已经成为一名中共党员的张国华,因为出色的基层工作表现,勇猛杀敌的气魄,被授予了红星奖章,之后在红军东征与地下工作中,都有出色表现,受到组织青睐,进入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这是一段极其宝贵的学习时光,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思考与总结,给了张国华极其深刻的启发,也坚定了他今后坚持以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理念。
张国华
这令张国华在复杂的湖西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工作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面对国民党伪军、日伪军、土匪等多方势力纠缠中,他为百姓申冤,团结广大群众,抓牢部队工作纪律,
一一击碎敌对势力的入侵,半年时间内,就将一千多人的队伍扩大到五千多人。
独当一面发展新的革命根据地,政务与战斗双手抓,张国华所表现出的全面性,是当时人才匮乏的红军中,非常少有的存在,毛主席更是亲切地以“井冈山”来称呼他,因为张国华就是从这个革命老区走出去的。
“张军长可真是富有,不愧是‘地主’。”
除了军事与政治上的才华,张国华更令人称道的,就是扩充队伍的能力,是名副其实的兵源输送大“地主”。
张国华
他曾在豫皖苏任司令员期间,将1.4万余人的队伍,迅速扩大到近8万人,更在成为18军军长之后,以四千多人的随营学校人数,超越第二野战军所属9个军中,各军随营学校人数的总和。
这也让毛主席等人把紧急的进藏重担,落在了他的肩头。“进藏之事,不宜再等。”
1950年初,张国华接受任命,带领自己的18军,踏上了雪域高原,这是一次极为艰难的征程。
恶劣的自然环境,为张国华的进藏之路,带来了许多麻烦。
“进军西藏,决不能吃地方的一分一毫,不能惊扰庙宇和喇嘛诵经。”
西藏老照片
大雨不断冲刷,伴随阵阵寒意,侵袭着大军,困顿至极的战士们,悄然在附近的空地上,搭起帐篷就地过夜,没有惊扰任何僧人。
就连帮忙带队的藏族群众,都感叹解放军的政策太过宽松,只要殿内僧人不同意,士兵们就不会贸然进入。
人心都是肉长的,18军这样的举动,被当地群众都看在眼中,他们对这支纪律森严的队伍,充满了好感,也为后来张国华的入藏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次年第18军番号撤销,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西藏军区,张国华担任司令员与军委第一书记,在1955年授衔时,张国华被授予中将军衔,人们开始亲切地将他称为“佛光将军”。
解放军进入拉萨
尽管已经解放,可是西藏内外一直不平稳。
作为邻居的印度,一直在中印边界侵扰,不仅极力阻挠解放军进驻西藏,还在西藏和平解放后,继续推行其“前进政策”,想要逐步蚕食中国在西藏的国土,这给雪域边界的稳定,造成了很大威胁。
屡次挑起事端的印度面对印度的挑衅,中方一开始都是极为克制的态度,毛主席也在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的会面中,对两国的重要关系,定下了基调。
可是印度,却越发咄咄逼人。
尼赫鲁
尼赫鲁政府不断从领空、边界领土上,步步紧逼,不仅多次派遣军机侵入中国领空盘旋,更是先后在朗久、空喀山口挑起战火,中方为稳住和平局势,避免再燃战火,主动向实际控制线上后撤了20公里。
很显然,尼赫鲁政府将中国的友好态度,当成了软弱,而给他这样错觉的,正是中方当时面对的复杂国际局势。
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一直在西太平洋一带给中方施压,还怀抱着反攻大陆幻想的蒋介石,也在台湾虎视眈眈,新中国的战略重心也因此放在了东部。
而同属一个阵营的苏联老大哥,也因为中国不愿臣服导致矛盾升级,甚至公开发表《塔斯社声明》谴责被印度侵扰的中国。
尼赫鲁
群狼环伺,国内经历多年战火,还处于积贫积弱状态,这样的中国,在尼赫鲁看来不足为惧,可是他错估了中方捍卫领土完整的决心。
“中国有960万平方千米领土,这是印在小学课本上的,绝对不能在我手里变成950万、930万,这样我如何给6亿民众交代?”
毛主席长叹一口气,他当然不想打仗,这样一来,陷入对峙状态的中国,不就落入了敌人的“战争圈套”,一旦卷入这样的国际斗争“怪圈”,新中国何谈和平发展,可是如今,确实到了不得不战的地步了。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中国人已经站起来了,谁想任意欺辱,那就问问我们的人民军队,答不答应!
印军
1962年7月开始,印度悍然派兵开始向与中国接壤的东西段发起进攻,不仅在加勒万河谷一带,建立了新的军事据点,向中方巡逻部队发动武力威胁,还调集重兵向克节朗地区的中方边防部队发动攻击,双方大战一触即发。
“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就奉陪到底!”
一声令下,新中国又开始投入到备战中,而对于印度的作战能力,毛主席有些忧心。
印方不仅有众多火力支持,还曾拥有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培养的二战王牌军,这要真的打起来,中方的胜率有些渺茫,而且战线一旦拉长,对中国可是极为不利。
严峻的形势,甚至让毛主席已经做好了丢失西藏的准备,他在会议上也强调,即使今天丢失了雪域,那以后也一定会再拿回来。
毛主席
“能打赢的,主席放心,此战我军必胜!”
作为此战的总指挥,张国华自然明白毛主席的担忧,这一仗不仅要打赢,还得尽快解决战斗,多次与印度交过手,他自然清楚对方的实力,更何况还有一群盯着战事发展的财狼。
可这一切不利因素,都无法阻扰张国华必胜的决心,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伤亡,赢下战斗。
文武兼并扫平印度威胁“砰砰砰。”
1962年10月20日清晨,铺天盖地的火炮向着入侵克节朗地区的印军驻地飞去,敌方阵营一时间被血色染红,嘹亮的冲锋号再度响起,埋伏在附近的解放军,如猛虎下山,迅速冲入一片混乱的印方阵地。
张国华
按照张国华的部署,主力部队集中火力正面突破,同时一支部队暗中穿梭奔袭,绕道至敌后方直冲印度第7旅指挥部,并一举将其端掉,活捉了旅长达维尔,群龙无首的印度第7旅顿时成了一盘散沙,在解放军的横扫下,溃不成军。
“当兵33年,这样轻松的胜利,还真是第一次。”
傍晚,望着烽火渐熄的战场,张国华不由地露出了笑容,他们赢得了一场开门红,随后迅速收回了“麦克马洪线”以南达旺河岸北方部分中国领土,与此同时的新疆边境,也取得了初步胜利,扫除了印度在我方境内建立的多个据点。
尼赫鲁
前线战场的胜利,为中方再次争取与印度进行和谈,提供了机会,不过,不愿意服输的尼赫鲁却没有接受中方递过来的橄榄枝,而是加紧国内战争动员,同时向美国等西方阵营寻求支援,誓要与中方再度一决生死。
不愿服输,那就打到服为止,所有的和平,都是从枪杆子里来的。
第二阶段的自卫反击战爆发,张国华在东段增加了3个师的兵力,采取兵分多路迂回穿插的打法,将印军部队切断聚歼,西段的新疆也以一个团左右的兵力,完全扫清了残存的印方据点。
最终,这场战斗以中方全面获胜而告终,整个战役中,我方歼灭印军8700余人,俘虏3900余人,缴获众多武器装备。
面对这样的战况,尼赫鲁政府彻底慌了,他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而中国政府却停下了继续进攻的脚步,在11月21日发布郑重声明:中方将主动停火并后退。
这一举动,彻底震惊了世界,各国对这个倡导和平的东方国度,有了最新的认识,中印双方也开启了长达60年的和平共处,虽然几十年间冲突不断,却再也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乱。
张国华的军令状,不是信口开河,他兑现了自己的承诺,率领部队将屡次挑衅的印方,全部击溃,稳定了中国西部的局势。
“全体将士发扬了一不怕死,二不怕难的革命精神……”
战后的工作汇报上,当张国华铿锵有力地喊出这句口号时,毛主席十分高兴。
毛主席
要知道,在新中国成立的这一路上,我们面对的艰难险阻,数不胜数,许多人倒在了黎明前的那一刻,用鲜血铺就了一条觉醒的道路,最终才换来了如今的和平。
在西藏终于迎来安稳的局面后,张国华在1971年被调任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可是一直拖着病体奋斗的他,终于撑不住了,常年的高原生活与废寝忘食的工作,让这位将军的身体彻底垮了。
1972年2月20日,正在主持一场工作会议的张国华,永远倒下了,整个中央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佛光将军”张国华,生于战火之中,始终走在革命战争的第一线,纵使战功赫赫,也一直秉持人民至上,是高原人民眼中的“菩萨”。
张国华与群众
他给冰冷的喜马拉雅山脉,带来了曙光,而面对来犯之敌,他立刻给予雷霆之击,被恐惧的敌人称呼为“战神”。
如今,虽然将军的躯体已经归土,可他的英魂,依旧闪耀在雪域高原之上,从不曾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