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的八王之乱如同一场吞噬一切的飓风,将繁华的帝国卷入无尽的厮杀。在这场权力角逐中,长沙王司马乂如同一颗划破夜空的流星,短暂却耀眼。他以非凡的勇气试图力挽狂澜,却最终在阴谋与背叛中陨落,留给后世一声沉重的叹息。
司马乂生于皇室,12岁受封长沙王,少年时期便展现出超乎寻常的品格。晋武帝驾崩时,15岁的司马乂不顾其他藩王的敷衍,独自守陵痛哭,执意等待兄长楚王司马玮前来奔丧。这份赤诚与重情,在那个尔虞我诈的时代显得格外珍贵。然而,命运的考验很快降临——因与司马玮同母所生,他被牵连贬为常山王,政治生涯几乎断送。
当赵王司马伦篡位时,司马乂没有选择沉默。他率军响应讨逆联军,途经赵国时斩杀阻挠的县令,震慑四方。面对常山内史程恢的背叛,他雷霆手段诛杀其全家,以铁血手腕稳固军心。这些行动为他赢得了抚军大将军的职位,并重获长沙王爵位。此时的司马乂,已是西晋朝堂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齐王司马冏的专横让司马乂深感忧虑。当河间王司马颙起兵讨伐司马冏时,司马乂抓住机会,仅率百余人冲入皇宫挟持晋惠帝,与司马冏展开洛阳血战。箭雨火光中,他身先士卒,历经三天恶战终将司马冏斩首示众,两千余名党羽伏诛。这一战虽暂时稳定朝局,却也暴露了司马乂身处漩涡中心的危险境地。
司马颙的算盘落空后,联合成都王司马颖大举进犯。司马乂被任命为大都督,以弱势兵力与联军周旋数月。他写信恳求司马颖念及兄弟之情退兵,却只得到傲慢的回复。尽管屡次击退敌军,但洛阳粮尽援绝,士兵们饿着肚子仍在司马乂的激励下死战。这位年轻统帅始终恪守臣节,对晋惠帝礼敬有加,与野心勃勃的宗室形成鲜明对比。
东海王司马越的背叛成为压垮司马乂的最后一根稻草。趁城中疲敝之际,司马越勾结禁军将他囚禁。即便身陷绝境,司马乂仍上书表明忠心:"我死不足惜,只恐社稷倾覆。"最终,张方派人将他活活烧死。烈焰中凄厉的惨叫令三军落泪,而为其收葬的旧部刘佑,用孤身扶柩的悲怆画面,为这场悲剧写下最后的注脚。
28岁的司马乂,如昙花一现般消失在八王之乱的腥风血雨中。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覆灭,更映射出西晋王朝不可挽回的崩坏。当忠诚遇上权谋,当热血遭遇冷箭,这颗流星的光芒,至今仍刺痛着历史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