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深受人民敬仰的领导者,靠着他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能力,他在59岁时成功晋升为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成为了大家心目中的“好总理”。
那时候中国正处于经济改革,他以自己的能力引领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向,他研究国内外经济形势,制定出一系列符合国情的改革政策,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家庭方面,他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他的妻子一直都在背后默默支持他的工作,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为他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
而他的三个子女不仅外貌出众,而且在各自的事业上成就非凡,在政界,他们积极参与国家事务,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
在商界,他们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开拓创新,在军旅生涯中,他们英勇无畏,为国家的安全保驾护航,他们都成为了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那么,这人究竟是谁?他的一生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创造了哪些传奇故事?
革命的种子1931年,28岁的李硕勋已是中共广东军委书记,承担着指导琼崖地区革命的重任,他虽年轻却在革命事业中发光发热,就是因为叛徒的出卖让他落入敌手,宝贵的生命就此终结。
面对敌人的酷刑,他到死都没有屈服,用鲜血捍卫了祖国的秘密,也为年幼的儿子李远芃(后改名李鹏)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李硕勋的牺牲,对赵君陶来说是巨大的打击,但她没有被悲痛击垮,而是选择独自抚养儿子,继续丈夫未竟的革命事业。
在1939年,国共合作的政治重心转移到重庆,考虑到革命烈士后人的抚养问题,领导们特意指派赵君陶去管理第三保育院,这一任务的到来给她和儿子的生活带来了重大转机 。
就是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年幼的李鹏得到了周总理和邓颖超的特别关怀,在周总理的安排下,李鹏被送往重庆郊外的北碚地区,跟随老革命家吴玉章学习。
这里也成为了李鹏的临时课堂,吴玉章不仅教授李鹏基础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他将革命的火种传递给了这个烈士遗孤,而这样的宁静并没有持续太久。
1939年夏天,吴玉章收到了调任延安大学校长一职的消息,分别的时候,吴玉章对李鹏的未来充满了担忧,他明白这孩子应该得到更好的学习机会,可自己现在没法再照顾他了。
正当他为这件事发愁的时候,陶行知前来拜访,他是育才的创办者,一直倡导 “生活即教育” 的理念,当时他正打算在北温泉公园附近,为战时那些可怜的难童开办一所学校。
吴玉章把李鹏推荐给了陶行知,陶行知很爽快地就答应接收了,到了1939年7月,育才学校正式开办,李鹏就成了学校的第一批学生。
1940年国民党又来了一波反共行动,学校也因此屡次受到侵扰,为了李鹏的安全,赵君陶决定将他送往延安,那是革命根据地最安全的地方,12岁的李鹏告别了所有人,踏上了前往延安的道路。
从延安到电力建设李鹏12岁那年,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延安的生活对李鹏来说是一次全新的开始,一开始他被安排进入自然科学院学习,在这里李鹏不仅学到了数学、物理等基础知识。
延安的教育不仅注重课堂教学,还强调动手实践,李鹏经常与同学们一起劳动,帮助修建窑洞、种植蔬菜等,这些活动让他更加理解了劳动人民的艰辛,也培养了他朴素的劳动观和服务意识。
在一场讨论会上,他根据延安当时的农业生产实际情况,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他说得头头是道,同学们和老师们听了都对他另眼相看。
1945年,年仅17岁的李鹏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正式成为一名党员,三年后,党组织决定选派一些优秀的年轻人赴苏联深造,李鹏被选中,成为这一批留学生之一。
尽管起初他有些犹豫,担心自己无法适应异国的生活和学习,但在母亲的鼓励下,李鹏还是下定决心,踏上了前往苏联的留学之路。
苏联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与延安完全不同,李鹏面临语言、文化等多方面的挑战,但他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他早起背单词,晚上复习课程,甚至主动请教苏联同学,迅速突破了语言障碍。
在莫斯科,李鹏选择了水力发电这个专业,他刻苦学习深入研究电力相关的知识,特别是在水力发电、核电站等方面,他学到了许多新技术。
1955年,李鹏从苏联学成归国,当时中国正在推进工业化,急需大量电力技术人才,他深知自己肩负着国家发展的重任,立志为祖国的电力建设贡献力量。
李鹏从国外回来,就立马参与到电力行业的实际工作里,他第一个工作地点是丰满水电站,这个水电站可不简单,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展的第一个大型水电工程。
李鹏在这里担任技术员和基层协调员,负责检查施工进度,解决技术难题,并与工人们同吃同住,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在一次工程中,设备出现了故障,导致工程进展停滞,李鹏没有回避困难,带领技术团队查阅苏联资料,进行实地测试,最终找到了替代设备,使工程顺利恢复。
中国电力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好,李鹏也跟着被调到了好多重要的岗位上,他参与了好多大项目的建设,尤其是三峡工程筹备的时候,他可起了大作用。
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时,电力系统大面积瘫痪,影响了灾区的救援工作,李鹏迅速带领团队赶往灾区,冒着危险修复电力设施,经过7天7夜的不懈努力,终于恢复了电力供应,保障了灾后救援工作。
这个事件使李鹏的才能和责任感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评价,也为他日后晋升铺平了道路,1988年李鹏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从技术领域转向国家政治领导层,承担起了更重大的责任。
家庭的港湾在李鹏繁忙的工作背后,始终有一位默默支持他的贤内助——他的妻子朱琳,他们的姻缘是在1957年吉林丰满水电站开始的。
朱琳那时候在当翻译,主要就是负责中苏之间的技术交流方面的事儿,有一次搞新年联欢会,李鹏一见到朱琳就被她的自信大方给吸引住了,再一听她说话,那优雅的谈吐更是让李鹏心动不已。
尽管李鹏性格内敛,但朱琳的热情开朗逐渐融化了他的心,两人认识没多长时间,就赶紧结了婚,婚后,李鹏经常因工作需要长期出差,朱琳则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
她悉心照料孩子,处理家务,为李鹏创造了一个稳定温馨的家庭环境,李鹏每次出差,无论多忙都会给朱琳写信,分享自己的见闻和思考。
朱琳总是提前备好回复,用贴心的话语给他加油打气,他们的爱情,在书信的往来中,更加坚定而深厚,李鹏和朱琳都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他们认为“家国情怀必须从小培养”。
他们家的三个孩子,李小鹏、李小琳跟李小勇,自小就被父母以严格的教育模式来培养,父母在他们的教育问题上,一直秉持严格的态度。
李鹏夫妇制定了明确的家规:孩子们不允许在外留宿,必须晚上回家,不能利用父亲的身份接受礼物或谋取私利,无论在外多忙,每月都要上交10元生活费,培养储蓄意识。
在父母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教导下,三个孩子都非常的优秀,并在各自的领域有所成就,长子李小鹏子承父业,在电力行业工作多年,后来又进入政界,担任交通运输部部长。
二女儿李小琳继承了父母的学识和家国情怀,在中国电力行业崭露头角,李小勇选择了当兵,现在是一名出色的军人。
李鹏家这张五口人的全家福,可不只是一张普通照片,它是一个革命家庭的真实写照,更是深深的家国情怀的体现,他们一家人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让大家明白了啥叫 “家国一体”。
2019年,91岁的李鹏总理在北京与世长辞,他的离去就像是给一个时代画上了句号,他亲身感受过革命的风风雨雨,之后又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他在中国电力事业发展进程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为了国家实现现代化,他倾尽全力,他的一生带着革命时期那股劲儿,把责任扛在肩上,家庭也经营得很温暖,他的人生经历值得我们好好记住,努力向他看齐。
参考资料人民网2019年07月29日 《李鹏同志生平》
北碚发布 2021年06月19日 《李鹏记忆中那段难忘的求学经历》
人民网2014-08-11《李鹏自述:我这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