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22年的时候,司马绍年仅24岁。当时的局势十分紧张,司马绍已然身披铠甲,并且将作战所需的一切都准备妥当,甚至已经驾驭好了战车,看这架势,是下定决心要和王敦展开一场生死较量,一决胜负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温峤赶到了。温峤深知此时开战并非明智之举,情况危急之下,他当机立断,直接斩断了战车的缰绳。也正是因为温峤的这一举动,司马绍才就此作罢,没有继续冲动行事。
司马绍乃是晋元帝司马睿之子,他这人可不简单,可谓是文武双全呢,而且在用人方面也很有一套。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他和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存在不少相似的地方哦。就比如说吧,他们都带有鲜卑血统呢,并且在面对门阀士族的时候,都勇敢地发起了挑战。只可惜,天不遂人愿,司马绍年纪轻轻就离世了,而他这一走呢,也相当于把司马家族的希望给一并带走啦,实在是令人惋惜不已。
在公元311年的时候,刘曜带领着匈奴的骑兵队伍对洛阳发起了进攻,并且成功地将其攻克下来了哦。在这场战役当中,晋怀帝不幸被俘虏了呢,而这一事件在历史上就被称作是“永嘉之乱”啦。时间又过去了6年呢,到了公元317年的时候哦,刘曜再次出动,这次他的目标是长安。经过一番战斗之后,长安也被他给攻克了,而且晋愍帝也在这场战事里被他俘虏了去,至此呢,西晋也就宣告灭亡了。
在同一时期,有这么个情况,宗室里属于远支的司马睿在江东这块地方建立起了东晋政权呢。不过呢,这司马睿他自身的能力不怎么强,在众人当中的威望也不高哦。就因为这样,朝廷里的那些重要权力呢,就都落到了琅琊王氏家族的手里啦,于是便形成了一种特别的格局,那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王与马,共天下”这样的局面哟。
在东晋那长达103年的历史进程之中,始终贯穿着一场激烈的争斗,那就是皇权和门阀之间的较量啦。而最终的结果呢,是门阀成为了这场争斗的赢家哦。就拿司马家来说吧,虽说他们坐在皇帝的位子上,顶着皇帝的名号,可实际上呢,真正的权力都被门阀牢牢地把控在手中。这皇帝,说起来挺无奈的,差不多就只是摆在那儿做做样子的一个摆设罢了,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权力呢。
东晋时期,开国皇帝司马睿最终是被王敦给活活气死的。还有那废帝司马奕呢,桓温竟然以“不能生育”这样的理由,就把他的帝位给废掉了。再说说简文帝司马昱吧,他每次见到桓温的时候,都会忍不住流泪呢。要知道,当时要不是有谢安和王坦之从中周旋阻拦,恐怕司马昱早就把这大好江山拱手“送给”桓温啦。
东晋时期呈现出一种皇权逐渐衰弱,而士族势力极为强盛的政治格局态势。在当时那种局面下,司马家其实并非全然没有翻身扭转局势的机会哦。就拿晋明帝来说,如果他没有那么早离世的话,凭借着他自身所具备的卓越能力以及高明的政治手腕,是很有可能逐步将原本分散在门阀士族手中的权力重新收回到皇室这边来的,如此一来,也就有望实现皇权政治,让皇权再次稳固且占据主导地位啦。
公元323年的时候,司马绍登上了皇位,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晋明帝啦。在那个时候,门阀士族的势力可强大着呢,尤其是王敦,他占据着上游的重要位置,就好像是在高处虎视眈眈一般,随时都有可能对南京(当时叫做建康)发起进攻。对于刚刚继位的司马绍来讲,怎样去削减这些门阀士族的势力,就成了摆在他面前最为紧迫、急需解决的重要事情啦。
司马绍心里很清楚门阀的实力究竟有多强大。他心里明白着呢,要是想要把权力重新给夺回来,那动用武力恐怕是没办法避免的事儿啦。就因为这样,司马绍琢磨出了一个主意,他打算去试探试探琅琊王氏到底是个啥态度。那他用啥办法去试探呢?他,就找了王导,然后跟王导唠起了“司马家族的创业历史”这件事儿,想通过这样的交谈来摸摸琅琊王氏的底呢。
司马绍心里头琢磨着,想要好好了解一下晋朝创立基业的那段历史呢。于是,他就去询问温峤,满心期待着能从温峤这儿听到些详细的情况。可谁知道呢,温峤听了他的询问后,却一声不吭,啥话也没说。这时候,王导在一旁说话了,他说道:“温峤这孩子,毕竟还年轻着呢,好多过去的事情他都不太了解。要不这样吧,还是我来给您讲讲那段历史吧。”说完这话,王导便开始讲了起来:
在魏武帝、魏文帝以及魏明帝所处的那个时代,司马懿一直都是以忠臣的形象存在着的。时间来到了公元239年,这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魏明帝曹叡驾崩离世了,随后他的养子曹芳继承了皇位。在这样的情况下,司马懿承担起了辅政的重任。不过呢,在辅政的过程中,司马懿也在悄悄地做着一件事,那就是暗中不断地积蓄属于自己的实力。
公元249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对当时局势影响重大的事件,那就是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在这场变故当中,司马懿凭借着司马师此前精心豢养的三千名勇士,成功地控制住了洛阳城。之后呢,司马懿又使出了一招颇具欺骗性的手段,他与曹爽达成了所谓的“洛水之盟”。可谁能想到,这曹爽竟然信以为真了,结果就中了司马懿的圈套。最终,曹爽落得个极为悲惨的下场,他的三族都被司马懿给夷灭了,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大臣蒋济在经历了一系列事件后,深感曹爽受到了亏待,为此心中忧愤不已,最终郁郁而死。而对于其余那些起来反抗的士族势力,司马懿采取了极为强硬的手段,毫不留情地将他们一一诛杀。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司马家逐渐开始掌控了朝中的大权。此后,面对淮南地区出现的所谓“勤王军”,司马家又出兵进行平定,进一步稳固了自身的权势地位。
在司马懿离世之后,局势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动。司马师凭借着手中的权势,将曹芳从皇位上废黜,随后册立了曹髦成为新的君主。然而,没过多久,司马师却突然暴毙身亡。司马师去世后,权力便转移到了司马昭的手中。可在司马昭掌控大权期间,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曹髦竟然横尸街头,其结局十分凄惨。而且,就在这之后不久,司马昭又做出了一件轰动士林的举动。他对当时颇有名望的竹林七贤之首嵇康痛下杀手,通过这样的武力手段,对士族起到了一种强力的震慑作用,让整个士族阶层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在司马昭离世之后,司马炎登上了历史舞台,他成功建立起了晋朝,由此完成了那被不少人视作“篡位”的一系列举动。这得从司马懿开始说起呢,司马懿那会儿就已经在暗中蛰伏、积蓄力量啦。从他那时起,司马家族可是历经了足足27年的精心筹备与谋划,一路下来,各种手段齐出,最终得以成功“夺取”了江山社稷。而这整个过程呢,便是晋朝的创业历程啦,其中充满了权谋算计与诸多波折呢。
话说王导在向司马绍讲述洛水之盟、杀害名士以及弑杀君王等这些过往之事的时候,司马绍听闻后,那真是羞愧得无地自容。只见他赶忙用手蒙住自己的脸,嘴里说道:“要是真的发生了像这样的情况,那咱们晋朝的国运又怎么可能延续得长远呢?”从他这样的反应来看,似乎是对其祖先创业过程中的这一段历史表现出了一种不认可、不齿的态度呢。
要知道,司马绍、王导和温峤他们之间展开的那场对话,可绝不是随随便便的闲聊哦,实际上这完全就是一场充满较量的博弈呢。为啥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司马家族打江山、创立基业的那段历史,那可真是众人皆知,司马绍作为司马家族的一员,对自家的创业历程自然也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啦。
在晋武帝司马炎所处的那个时代,东吴国主孙皓沦为了俘虏。有一回在一场宴会上,孙皓可没给贾充留面子,直接就怼起他来了。孙皓说:“那些谋害自己国君、君王的人,按道理那是应当遭受严酷刑罚惩处的。”这话里话外可都是有深意的,其实就是在暗暗指责贾充曾经杀害了曹髦这件事呢,这无疑是狠狠地打了司马昭的脸。
在一次宴会上,大臣庾纯情绪激动地对着贾充怒斥道:“如今天下局势动荡不安,出现诸多问题,这可都是你的责任啊!”面对庾纯的指责,贾充心里很是不服气,当即也回骂了庾纯。贾充说道:“你看看你父亲,都已经那么大年纪了,却还不回家好好安享晚年,还贪恋着手中的权力不肯放手呢。再看看我,那可是有着辅佐两代君王的卓越功绩的,哪能和你说的那样不堪。”
庾纯实在是忍到了极限,在众多大臣都在场的情况下,大声喊出了这么一句话:“高贵乡公如今在哪里呢?”这里提到的高贵乡公,实际上指的就是当时的皇帝曹髦。而庾纯居然在酒席这样的场合说出这样的话来,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司马炎对此并没有加以责怪,只是说庾纯是酒喝得太多了,还提醒他要多注意一下自己的形象呢。
大家都知道,司马家的创业历程那是广为人知的,就连晋朝的皇帝们也都没想着去隐瞒这件事儿。既然如此,晋明帝对于司马家创业这当中的前因后果自然是清楚明白的。晋明帝去询问王导这件事呢,这其实可以看作是一场权力方面的博弈,准确来说,就是皇权和门阀之间展开的一场斗争呢。
晋明帝心里有个想法,他想要去试探一下那些门阀士族对于皇室究竟是抱着怎样的一种态度,看看在他们当中是不是存在出现“篡位”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另外还有一个情况,那就是司马懿父子当年可是做过诛杀名士这样的举动的,通过这种方式把那些和他们不是一条心的异己势力都给消灭掉了。这一系列的行为,实际上对于那些门阀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震慑呢。就好像是在无声地传达着一个意思:你们瞧瞧,当年我的祖先都能够做出这样的事儿来,那么到了我这一代,也未必就做不出来,你们可得好好掂量掂量。
王导丝毫没有客气的意思,着重提到了“弑杀曹髦”这件事。他这么做,其实就是在给司马绍发出一种警告呢。意思就是说,“皇帝也不是绝对不能杀的哦,要是你做皇帝的越过了某些底线,那就别怪那些门阀势力对你动手啦。”讲得再直白一点呢,就是告诫司马绍,你可别学曹髦那样,妄图去改变现有的权力格局,不然的话,最终的结局也会和曹髦一样凄惨呢。
晋明帝和王导之间曾有过一场意味颇为深远的对话,在这场对话当中呢,双方其实都在暗暗地试探着彼此哦。通过这次试探,晋明帝心里就清楚了那些门阀士族的底线究竟在什么地方啦。可是呢,晋明帝哪肯就此甘愿屈服,他随后便开始实实在在地去部署相关的军务事宜了,就是为了能够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应对有可能发生的第二次王敦之乱呢。
晋明帝在对付门阀这件事情上呢,主要运用了两种办法。其一,是去拉拢江东地区的士族,还有那些属于次级的门阀势力哦。让他们能够进入到朝廷的中枢机构里面任职,或者安排他们去镇守地方呢,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和那些顶级的门阀形成一种抗衡的态势哦。其二呢,晋明帝会着重去重用那些流民帅哦,借助他们的力量来打造出一支十分强大的武装队伍,以此来增强自身应对门阀势力的底气呢。
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政权主要是由门阀士族掌控着,这一点是确凿无疑的。不过呢,要是说到军事方面的力量构成,那就得是以流民帅所率领的军事力量为主啦。后来,在这些流民群体的基础之上,组建起了一支非常重要的军队,那就是“北府军”哦。这支“北府军”的作用可大着呢,它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了南朝得以建立并且维持下去的根基所在,对南朝的存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呢。
在当时那个时期,门阀势力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坚决不允许流民帅渡江到江南这边来呢。像祖逖、郗鉴、刘遐、祖约、郭默、苏峻等这些流民帅,都遭到了门阀的排挤。被这样对待,他们心里自然是憋着一肚子怨气啦。不过呢,晋明帝可和那些门阀不一样哦,他的胆量那是相当过人的。面对众人的反对意见,他根本就不在意,毅然决然地选择重用那些流民。而且,在平定第二次王敦之乱的时候,晋明帝最终正是依靠着这些流民帅的大力支持,才得以成功地平定了这场叛乱呢。
公元324年的时候,在郗鉴、祖约以及苏峻这几个人的助力之下呢,晋明帝成功地平定了王敦之乱。这一场叛乱被平定后,皇室之前因为各种情况而有所受损的威望,就又重新被树立起来啦。而在这之后呢,晋明帝并没有停下对局势进行把控的脚步哦。他接着开始进一步地谋划布局啦,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对各地那些手握大权、管辖一方的封疆大吏进行调整呢。在这一系列的调整动作当中,晋明帝还特别针对琅琊王氏采取了相关的行动,也就是对琅琊王氏“开刀”啦,想来是要对其势力等方面进行一番梳理或者制约呢。
江州原本是王彬所掌管的领地。那晋明帝呢,他心里打着小算盘,想着要把江州从王彬手里给拿回来。于是,他就故意做出了一个安排,把王彬的仇敌苏峻给派去担任历阳内史这个职位。这历阳呢,离江州可不远,就相当于让苏峻在家门口那一带耀武扬威呢。王彬一看这情形,心里也明白晋明帝的用意,没办法,只好同意把江州让出来,然后自己回到朝廷去了。
当时,晋明帝安排亲信应詹出任江州刺史,这一举措使得皇室在局势发展上算是取得了个不错的开端,就如同旗开得胜一般。在此基础上,晋明帝继续发力,乘胜追击,进一步做出了人事安排。他任命流民帅刘遐担任徐州刺史,让其负责相关地区的事务。同时,还让自己的铁杆哥们温峤出任丹阳尹,要知道丹阳可是京师的门户所在,让温峤担任这一要职,目的就是为了拱卫京师,保障京师的安全。
荆州可是一处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当时这里是以陶侃作为刺史来进行管理的。而在此之前呢,荆州刺史是王舒哦。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王舒被改任为湘州刺史啦。要知道,王舒一开始心里其实是不太愿意做出这样的让步的呢。而且,琅琊王氏这个大家族对此也是颇为不满意的,他们对晋明帝司马绍这一安排有着不小的意见。那大家可能就会好奇啦,在这样的情况下,晋明帝到底是通过什么样的办法来完成这次的换防安排的呢?
晋明帝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维持局势的平衡。其一呢,他任命寒门出身的陶侃担任刺史这一职务。陶侃和琅琊王氏之间的关系还算不错,有这样的关系在,就不会对湘州的安全构成威胁。另外一方面,晋明帝还安排王胡之前往扬州,让其负责管理会稽郡这块地方。这么做呢,主要是为了保住沈家,同时呢,也是对琅琊王氏做出了适当的让步,以此来协调各方关系,维持局势的相对稳定呢。
在东晋时期,发生了两次王敦之乱,这两场动乱可是闹得动静不小。而在这其中呢,吴兴沈氏一族那可是扮演了绝对主力的角色哦。不过呢,当时的晋明帝可真是个极为精明的君主。面对沈家在王敦之乱里的这种情况,他并没有直接对沈家采取什么行动哦。这其中啊,其实是有着一番考量的呢。他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给琅琊王氏留点儿面子,毕竟琅琊王氏在当时也是很有影响力的世家大族。另一方面呢,也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换取琅琊王氏做出一定的让步呢。就这样,皇室这边选择了暂不追究沈家,而琅琊王氏也相应地做出了让步,双方各退一步之后呢,也就相安无事啦,局势总算是稳定了下来呢。
在当时,晋明帝展开了一系列的举措。一方面对四镇封疆大吏进行调整,而与此同时呢,他还做出了另外一个重要安排,那就是让郗鉴、卞壶、温峤、庾亮、陆晔这几位臣子纷纷入朝,并且让他们担任十分重要的职务。这些重要职务当中,还包括了掌管禁军这项关键职责呢。晋明帝之所以这么做,目的就是为了对琅琊王氏的力量进行削弱。
话说在公元323年的时候,晋明帝登上了皇位,打从继位一开始啊,他就一门心思地琢磨着怎么去强化皇权这件事儿呢。您还别说,经过一番努力,还真就取得了挺明显的成效。可世事难料啊,晋明帝这人挺可惜的,年纪轻轻的就离世了。年仅27岁就驾崩了,这一下,之前他为了皇权政治所付出的那些努力,全都白费了,就跟从来没做过似的,一下子都化为泡影啦。在这之后呢,庾亮先掌握了大权,接着桓温也掌权了,再后来就是谢安掌权。就这么着,东晋就进入到了门阀政治的时代啦,整个政治局面和之前晋明帝在的时候那可就大不一样喽。
晋明帝司马绍在司马家的发展历程中,那可是被寄予了极大希望的。当时的情况呢,如果能再多给司马绍20年的时间去施展他的抱负和才能,那可不得了。他极有可能凭借着自身的智慧与谋略,让晋朝实现中兴的局面呢。而且,正好赶上中原地区混战不停的这个时机,司马绍完全有机会出兵去进行北伐行动。要是一切顺利的话,说不定就能提前结束东晋十六国这样分裂割据的状态,进而完成天下的统一大业呢。